文/文遠王

在2022年底,一個全新定義的市場目標受眾群體悄然浮出水面。
這一群體會每天使用智能設備,或每月至少使用一次以上,習慣于數字通信渠道、互聯網引擎搜索、線上評選方式來了解品牌的營銷手段、方法,對日新月異的技術趨之若鶩;他們大量使用應用程序傳遞消息,并以此反向改變他們的日常行為與決策方式。
隨著經濟市場變化頻繁,這一群體已然走到了傳統品牌營銷的關鍵點上,決定著品牌業務能否在大環境中產生正向影響。
這就是“互聯消費者(connected consumer)”, 從現在開始,必須值得關注。
互聯消費者這一定義橫空出世,立即為老派品牌及其營銷活動帶來了相當大的難題。眾所周知,數字時代突飛猛進地發展,傳統消費者的選擇行為與決策方式被強硬地改變,超過了現代B2B營銷策略的成文速度。
目前可以確定的是,互聯消費者這一群體,存在著4個顯而易見的標志,或者說,自相矛盾的悖論。
品牌營銷模式需要將4個悖論全部駕馭,才有可能進一步溝通、理解并推動互聯消費者在市場中的作用。
不過在了解這4個悖論之前,首先需要清晰的,是互聯消費者的需求,最好的方法是品牌方從互聯消費者的視角來看:
互聯消費者已經習慣于始終保持線上聯系,個體之間聯系得越多,這個群體就越期望品牌采取更密切的聯絡手段。雖然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互動始于細節,但現在大部分關于品牌的日常產品體驗、感受,已經被消費者所左右。
品牌方需要了解消費者對日常產品體驗造成的影響,并適應進一步的聯絡方式,換言之,即品牌方需要找到始終“在線交流”的方法,在尊重個體隱私的同時,增加品牌服務個性化的可能性,甚至預測互聯消費者的需求在未來將如何繼續變化。
解決需求問題,我們才有必要談及互聯消費者的4個標志性悖論特點:
根據在此之前的大規模社會調查發現,大多數受訪者都提到,在特定功能產品搜索過程中,會對50到100件類似商品進行自主的個性化分類——互聯消費者通過獨立自主決策來定義自我權利,喜歡主導自己的購買過程。
但另一方面,他們高度依賴與其他消費者和品牌的關系,來決定他們首先決定去哪家品牌進行瀏覽。
目前互聯消費者正在尋求做出明智選擇:他們在互聯網上搜索對不同產品進行比較、評論內容的前10名,以便做出有根據的最終選擇。換言之,互聯消費者的消費決策和參與感依賴于他人和自身的客戶體驗。
互聯消費者對品牌的要求達到高道德標準,并理想地相信世上存在完美的商品或品牌。
但是,他們有辦法看到品牌形象背后,使得他們對品牌聲稱的真實性具有高度的辨別力和懷疑。
舉個例子,某互聯消費者創建了一個在線表格,列出超過40個不同電腦品牌,供其他消費者在搜索時對比判斷。
盡管許多互聯消費者是互聯網的數字領域原住民,他們不斷為電子商務增添數據流以擴大發展,但還沒有放棄線下實體產品購買渠道——不過,他們正在開創線上數字空間與線下物理場所的整合。
舉個例子, 某互聯消費者希望看到實際的割草機,并將之與他正考慮的其它割草機進行比較,但他不在店內購買,而是在網上下單,這樣他可使用優惠券,在同一天去商店取貨。
在數字時代的矛盾轉折中,互聯消費者現在擁有決定性的技術力量和社會影響力,但賦予他們這種權力的條件,使得他們更加脆弱。
舉個例子,某互聯消費者對他的航班被取消感到不滿,他可以在機場等待下一班可用航班,也可通過在帖子中怒斥航空公司來表達不滿——他在社交媒體上擁有大量粉絲,并希望粉絲關注能推動更有影響力者注意此事、幫助解決問題;但他也讓每個人都知道他當前的所在地、心情等個人隱私。
回到正題,無論悖論如何,互聯消費者在消費行為方面都有一個共同點:上網是為獲得答案、進行研究,并總體決定他們想要從哪些企業購買產品和服務。
以下是一些可用于向互聯消費者進行營銷的策略:
包括擁有一個易于瀏覽的網站、活躍的社交媒體帳戶和堅挺的在線聲譽。
互聯消費者經常受到廣告轟炸,因此讓品牌廣告具有相關性并定位到個人觀眾非常重要。這可通過使用cookie來完成,cookie跟蹤用戶瀏覽歷史記錄,并允許品牌方向他們展示感興趣的產品或服務的廣告。
為互聯消費者與品牌在線互動時,提供流暢且無縫銜接的體驗——包括快速加載時間、輕松導航和安全的結帳流程。
個性化可以像在電郵按姓名稱呼客戶一樣簡單,也可像根據瀏覽歷史記錄提供個性化產品推薦一樣復雜。個性化有助于為互聯消費者創造更有意義和更具吸引力的體驗。
互聯消費者期望快速、有用的客戶服務,無論是通過電郵、線上聊天還是社交媒體聯系。品牌方需要確保擁有滿足這些期望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