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來強
[摘要] 小學德道與法治課堂需要藝術作品的巧妙融入。教師利用藝術作品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細膩的審美感知和審美體驗,很容易引發學生的情感波瀾。這能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感,進而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鍛煉學生堅強的道德意志,最終促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關鍵詞] 藝術美;道德情感;道德與法治
好的藝術作品有一種震撼人心的觀感,會產生一種引起共鳴或催人奮進的力量,這就是藝術美的感染力。筆者認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需要藝術作品的巧妙融入。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細膩的審美感知和審美體驗,會讓藝術美的感染力充分展現,并縈繞在課堂之中,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恰如其分地采用直觀教學手段,讓學生切身感受藝術作品所表現的美。這樣就能陶冶他們的道德情感,并讓藝術美的感染力為培育學生的道德素養而助力。
一、利用藝術美的感染力誘發情感,促使認識提高
教師要想讓小學生對道德知識、法治規范做到理解及運用,實現以理服人,就不能只對學生進行空泛的說教。這是因為,如果只是灌輸抽象的道德要求,小學生往往沒有興趣,教育收效甚微。教師應把握教材的重難點,有意識地創設藝術美的情境,恰當地借助藝術美的魅力讓情感發生并產生共鳴,就會讓課堂所授的道德知識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中國有了共產黨》一課時,老師帶領學生隨文學習了“開天辟地的大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紅軍不怕遠征難”等故事板塊。從閱讀體味中,學生對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井岡山道路的開辟、紅軍長征等歷史事件有了初步認識。此時,筆者則趁熱打鐵,讓學生用事先準備的藝術手段贊美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優秀革命精神。有的小組背誦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有的小組合唱革命老歌《十送紅軍》。最后,在教師的帶領下全班深情歌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在這些革命藝術作品雄壯、豪邁、激昂的藝術之美感染下,學生對革命先輩的敬佩之情越發強烈。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了課堂宣誓環節,學生擲地有聲地說:“我們將學習中國共產黨人的良好作風,踏著先烈的足跡,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在發自內心的堅定誓言中,整節課的教學目標達到了升華。這樣的課堂設計有助于增進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體驗,讓學生的道德認識得到進一步提高,并固化為道德信念。
二、利用藝術美的感染力激蕩情感,促使知行轉化
經過階段性學習,小學生在對某種品德的認識有所提高后,教師應該不失時機地運用包括藝術手段在內的多種方式來激蕩他們的情感,以形成對崇高理想信念的認同。這樣,學生的道德認知就能得到積累和深化,更有力地幫助學生將道德認識在內部銘記于心,在外部轉化為道德行為。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我們的神圣國土》一課時,教師先播放展現我國壯麗山河的系列紀錄片《航拍中國》選段,又親自為學生演唱《美麗中國》這激蕩人心的愛國歌曲。學生看著視頻上的美景呈現于祖國大地之上,建立著從“景物”到“地理”的視覺與理解通路,再聽著老師親自演唱的樂曲。這樣,富有感情的審美體驗一下子打開了學生的心扉,學生情感井噴式爆發,強烈地表達自己對于祖國的熱愛之情、報國之志和愛國之行。同冊教材的另一課《傳統美德,源遠流長》,教師讓學生對蘇武牧羊的故事有所了解后,在氣壯山河的《滿江紅》的曲調中,帶領學生把自己知道的相關歷史人物的名字、照片貼在中國的版圖上,并簡介他們的事跡,歌頌他們。全班學生在樂曲雄壯曲調的感染下紛紛踴躍上臺發言,還有的同學激情滿懷地朗誦起“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愛國詩句。整堂課在藝術美感的熏陶下,“汲取中華傳統美德精華,不斷提高個人修養”這一道德信念在學生心中牢牢樹立,并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能夠以深刻的印象來督促他們自身,做到知行合一。
要將道德認識轉化為行為和持續的習慣,就需要不斷強化學生自我約束、自我控制的能力,也就需要培養堅定的道德意志,而這正是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課堂中教師采用藝術表現手段,可大大激發學生的同理心,誘發學生的道德情感,磨礪堅強意志,克服個性弱點。最終,促使學生產生價值認同,無論在順境中還是逆境中,始終堅持正確的行為方式。例如《中華民族一家親》一課,筆者用歌曲《天路》來進行引入。感人至深的歌曲中蘊含的“中華一家親”“興邊富民”“守望相助”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經由教師提及,歌曲給學生帶來強烈的道德感染力,促使學生產生正面的情感反應。由此,到了課堂后段的自主表達環節,學生紛紛表達了對守望相助這一道德準則的認同。甚至有學生當堂立下志向,等學成以后要成為支持西部、支援邊疆的志愿者。除了歌曲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用快板、詩朗誦、小品等藝術形式來豐富課堂內容。多樣化的藝術元素能讓課堂上充滿情感與道德的浸潤,學生在此更加生動、鮮活的課堂氛圍中有助于提高自身的道德認知和道德修養。
三、利用藝術美的感染力穩固情感,促使習慣養成
一個人道德水平的高低,必須由持久的習慣來證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設計講求一條主線、點面結合、綜合交叉、螺旋上升。對于不同年段層級的目標力求做到逐步補充、拾級而上、循序漸進。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大多涉及學生的實際生活,范圍比較廣,實用性也很強。教師要借助藝術美的感染力,將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進行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實踐中觸摸藝術之美,領略人文之美,逐步穩固學生的情感。依據學生的生活習慣,教師再對學生的實踐加以引導。這樣,學生優良行為習慣的養成就會水到渠成。
例如,三年級下冊《大家的“朋友”》一課中筆者采用了表演辨析法,讓幾位同學以風趣小品的形式,模擬小朋友上學路上對待公共設施的情況,讓學生根據生動形象的表演,評定哪些同學的行為是“善待我們的朋友”,哪些是錯誤的。身邊人演身邊事,詼諧有趣,學生喜聞樂見,他們在欣賞、辨析、評定中,道德情感得到固化,形成堅強意志,并反思自己的行為,從而掌握正確使用公共設施的方法,形成愛護公共設施的習慣。更進一步,為促進學生養成遵守公共規則的習慣,在結束“我們的公共生活”這一單元教學前,筆者讓全班齊唱《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有關遵守公共秩序的一段。朗朗上口的歌曲比起直白的口頭教學更有助于學生產生對優秀行為習慣的認同,歌曲余音繞梁的效果還能在課堂之外持續促使學生遵守公共規則。
教師應在道德與法治課堂這片天地里,做一個藝術美的傳播者,欣賞美的點撥者。在課堂中以藝術作品為抓手,激發學生對美好品德、高尚修養的追求。在欣賞美、體驗美中產生并保持高尚、純真的情感,更促進他們高效經歷認識過程、意志過程和行為過程,養成更多的優良品德,積累更豐厚的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王文革.美育的德育功能分析[J].中國德育,2018(24):30-34.
[2]陳萍.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體驗型”德育[J].人民教育,2010(23):24-26.
[3]司桂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教學模式探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32):87.
[4]劉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落實愛國主義教育的路徑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37(12):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