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樹立大語文觀,著眼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在“雙減”背景下,我對語文作業設計進行了以下探索。
一、分層布置,自由選擇
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我為他們設計了梯度不一的作業,如基礎性作業、拓展性作業和特色作業。其中,基礎性作業一般是書寫生字詞、做基礎練習題和摘抄文中好詞佳句;拓展性作業和特色作業則根據學生的學情彈性設置,鼓勵學生自主選擇,探索新知,動手實踐或創造發明。
二、多元拓展,豐富形態
拓展性作業和特色作業的設計、實施,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成效顯著。
(一)跨學科的綜合性特色作業
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注重跨學科學習和現代科學的運用。因此,教師應努力探索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結合途徑。
學習了四年級上冊的口語交際“我們與環境”后,我鼓勵學生調查身邊的環境問題,讓他們通過繪制統計圖或制作剪貼小報來總結調查所得,并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如快板、歌曲、順口溜等)發出“保護環境”倡議。這樣的作業將語文、數學、美術與音樂等學科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提高了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與能力。
結合四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的大門”,我布置了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制作詩集的作業,學生熱情高漲。一本本制作精美、排版整齊的詩集,不僅增進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還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意識。
(二)走進生活的體驗式特色作業
將所學知識置于有趣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習來源于生活,再回歸到生活。這樣的作業深受學生喜愛。
學習了“細致觀察”單元后,我要求學生用一個月觀察一種動物或植物,如對親手泡制的豆芽或水培大蒜等進行觀察,完成觀察日記。
在進行對聯的相關教學時,我開展了“小對聯·大智慧”系列學習活動,鼓勵學生走進武侯祠、南陽府衙、花洲書院等人文景點探尋對聯的秘密,激發了學生對家鄉和傳統文化的熱愛。
(三)超越教材的實踐性特色作業
實踐性作業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教師可以運用畫、說、制作、表演等形式拓展教材中的知識,使學生對知識進行延伸和深度學習。
學習了《竹節人》后,學生被文中有趣的竹節人深深吸引,于是我給學生布置了親手制作竹節人的作業。課間,大家湊在一起觀看竹節人打斗的場面,仿佛是課文中的場景再現。這樣的作業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有利于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
(四)浸潤文化的沉浸式特色作業
在教學中,我不時尋找契機,帶領學生走進歷史長河,感受經典文化的魅力。
學習了五年級下冊“古典名著單元”后,我鼓勵學生開啟四大名著的整本書閱讀,并通過有效、有趣的作業讓學生真正走入文本,將書讀透、讀厚。如閱讀《西游記》后,我布置了“設計繪制西游取經路線圖”的作業,讓學生再走一遍取經路,感受取經的艱難坎坷和人物的執著。我們還通過“演西游故事”的形式,實現了文學作品的沉浸式閱讀。
“中華傳統節日”單元習作的學習讓我在每次傳統節日到來時,開展話節日、過節日、繪節日、唱節日等活動,讓學生了解節日的意義、起源以及發展,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創新作業設計帶來的是作業的新變化。作業內容由教師布置變成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種類由單一的讀寫變成了閱讀感悟、實踐體驗,作業形式由枯燥的文字變成了圖文并茂,作業評價由教師評定變成了學生、教師、家長共同參與評價。作業不再是負擔,真正實現了減負提質的目的。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