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嘉鈺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兩千多年前,先賢曾子就將反省作為修身明德的重要法則。杜威認為,反思不僅僅是“回憶”或“回顧”已有的心理活動,更重要的是找到其中的問題及答案。華東師范大學教授熊川武指出,反思性教學是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索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反思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為此,我回顧了幾次重要的賽課經歷,力求在回顧中重新認識自己,在反思中梳理自己的成長路徑,在質疑中增進對教學的理解。
一、回望來路,檢視自身
(一)以“原生態”的姿態上非“原生態”的課
參加工作的第二年,學校進行優質課選拔,我被推選代表年級語文組參加全校的比賽。當時的我既不熟悉教材也尚未讀通、理解課標,一切還處于摸索起步的階段,教學技能可謂“原生態”。半個月的時間里,我在不同班級反復磨了十幾次課,教案改了很多次,思考磨課中出現的每一個問題并進行矯正。就這樣,我信心滿滿地上了一堂公開課。
一直到前不久,我以檢視、挑剔的眼光回看當時的視頻,不禁感慨:真是一堂非“原生態”的課!整堂課學生看似與我配合得天衣無縫,實則是按照我設定的軌道前進。為了取得一個好的課堂效果,參賽所用班級已磨過一次課,回答某個問題的學生也被指定,整個課堂成了毫無差錯的展示表演課。我想,沒有預設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但不給學生留余地的課堂無疑是失敗的課堂。回看視頻,上課偷笑者有之,游離出神者有之,茫然無措者有之。充斥著表演的課堂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主動性和積極性,使語文課堂失去了向外延展的可能性。
(二)逐步成長,重拾初心
時隔兩年,我再次參加學校優質課選拔,廣泛查閱資料、論文、課文解析,一遍遍地讀課文,記錄自己的思考和困惑,揣摩教學起點,梳理授課邏輯……更加用心的準備使我順利通過學校的選拔,獲得參加市級優質課比賽的資格。在市級優質課比賽后的問答環節,教研員劉麗霞問道:“你的課在課堂上試過嗎?”我一時不解其意,只能含糊過去。賽后,當我拿著參賽課件在教室實踐時,才明白那句話的含義:課堂容量把握不當,課堂上我足足耗費了兩個課時才完成本該一個課時完成的內容;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足夠重視,比賽時我只顧自己激情澎湃,卻將學生拋諸腦后;語文味不足,教師的口若懸河和學生的詞匯干癟形成鮮明對比。
好的課堂不應成為教師炫技的舞臺,而應是見證學生成長的平臺。課堂的語文味不僅在于教師的言語表達,更在于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釋等多種手段,在多種形式的聽、說、讀、寫活動中,使學生沉浸在富有語文個性、語文氣息的審美氛圍里。反思我的教學內容,我用“肢解式”的分析取代了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悟,用冷靜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審美體驗與情感生成。教師激情滿懷,沉浸其中,卻剝奪了學生的情感從無到有、由淡到濃的生成的權利。談起教育,我們總是對“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教”張口就來,卻忽視了這些問題指向的對象和主體。這段經歷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我重新審視了作為教師的初心與責任——將課堂的舞臺真正還給學生。
(三)意外之喜恰逢發展瓶頸
上學期,我參加了學校的青年教師優質課大賽并獲一等獎。賽前,除閱讀文本、查閱資料外,我不斷提醒自己要關注學生,關注他們的參與度、品讀與賞析活動,以及其思維的提升與變化。教師要盡可能克制自己的表現欲,把課堂上的“聚光燈”打在學生身上。
比賽當日,與素未謀面的學生一起上課時,我在心里提醒自己:哪怕課堂內容無法按時完成,也要留給學生思維活動和情感體驗的時間。結果,學生對課堂非常投入,我們對文章的某個細節產生了共鳴,課后還有學生追著我要課件……相較于比賽成績,這種良好的課堂體驗給了我更大的安慰。但回顧這節課,我深感自己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如:課堂雖邏輯環環相扣,但總感冗雜,未能以一點拎起全篇;雖已深挖作者的思想,但離其真正想要表達的還有距離;在既定的教學設計上已竭盡全力,難以再有新的突破和思路;教學理念未能及時更新,教學手段單一,駕馭課堂能力有限,教學經驗尚有不足;等等。如何找到方向重新出發,是我下一階段謀求解決的難題。
二、明確方向,篤志前行
入職以來的三段參賽經歷幾乎勾畫了我成長的軌跡。通過梳理和反思每個節點,我不斷明晰方向,樹立下一階段的成長目標,努力突破發展瓶頸,成就更好的自己。
(一)催化動態生成
葉瀾教授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學生是充滿情感的,是富有想象力和創造力且極具個性的生命體,我們要培養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人。長久以來,或出于惰性,或受限于能力,我的課堂總是預設大于生成,限制了學生的思考,機械、僵化地傳授知識,沒有將“個體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想,教師要試著從高臺上走下,以平等的心態、飽滿的情緒、耐心的交流對待學生,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尋找學生學習實際與教師教學目標的差距,在變化和動態的教學中,在師生交流碰撞中,不斷縮小剪刀差,讓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讓師生攜手前行、共同進步。
(二)創設豐富的實踐活動
美國教育家華特·科勒斯涅克說:“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青年教師要緊跟形勢、轉變觀念,立足真實的教育情境,不僅思考“教什么”和“怎么教”,還要思考“為什么教”,努力開發課程資源,建構語文課程與社會、世界的廣泛聯系,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在各種情境中應用語言的能力和水平,為學生走向社會打下良好基礎。
(三)提升課堂創造力
人往往會順著習慣的思維方式去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如在以往的教學中,我時常忽視或淡化對教學問題的討論和反思,在墨守成規的套子里不思改變。但對于教育這樣一項創造性活動,教師應不斷跳出舒適圈,革新觀念,睜眼看世界,不斷督促自己轉變作為教材“忠實執行者”的身份,使語文教學成為個性化的創造活動,依據學情為學生“量體裁衣”,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與時俱進,用多樣的體驗、飽滿的激情和活躍的思維去感染學生,適應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
三、持續反思,專業成長
反思是伴隨教師專業發展的持續過程。教師只有始終以開放、民主和自我批判的方式,就教學實踐中面臨的問題、困境進行動態、持續和深入的思考,堅持不懈地進行自我解剖,才能促進自身專業化發展。
錢夢龍曾指出:“我的每一點進步都滲透著我學生的心血和智慧,我由衷地感激我教過的每一個學生。”好老師是學生托舉出來的,沒有學生的敦促,就沒有教師的成長。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教師的反思離不開學生的反饋。同樣地,教師需要內在動力來促進反思:教師只有將學生放在心上,真正為學生的長遠發展考慮,才會自我敦促、自我鞭策,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獲得快樂。
高質量的反思還需要有同行的意見,經得起實踐的檢驗,在與智者的交流中不斷控制、評價、修正自身實踐行為。語文教師需不斷加強理論和專業修養,將實踐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上升到理論層面進行剖析,尋根探源,在與理論的對話中批判自己、解釋自己、提升自己。
反思并非易事,持續反思更是充滿艱辛。我們不僅受到時間、環境因素等限制,還要與日漸怠惰的內心作對抗,直面自身的淺薄……但不管如何,邁出第一步才談得上用接續的努力謀求進步,才能在持之以恒的專業反思中重新理解與發現教學的意義和價值,尋求教學變革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