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娜
周口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特有的地域環境與人文傳統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和藝術教育素材。多年來,周口市市直幼兒園致力于周口地域文化融入美術課程的實踐研究,探究地域文化融入課程的方法、策略和有效載體,搭建文化認知橋梁,促進幼兒與文化、教師、環境、材料、媒介等多元要素之間交互引發、相融共生,浸潤著孩子形成“有根文化”,真正發揮文化感人、文化育人、文化鑄魂的作用。
巧用課程媒材,豐富文化感知
孩子的認知和思維發展具有直觀具體、生動形象的特點,但一些充滿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資源因時代變遷,已脫離了幼兒生活,缺乏直觀的感知媒介。如何使這些塵封已久的珍貴文化資源與幼兒接軌,將其真正融入課程?媒材的運用尤為重要。
一是基于教育需求,合理選擇媒材。媒材的選擇要符合文化課程的教學需求,讓孩子理解、接受并產生興趣,以直觀、生動,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呈現。媒材還要凸顯文化的藝術元素,如在造型、構圖、色彩、線條等方面提供豐富的圖示素材,為幼兒感知和藝術創作積累經驗。
二是結合媒材特征,設計多維觀察。通常我們會讓幼兒與文化環境或實物有一個直接的碰撞,但有時受時空限制,我們會使用媒材如直觀的圖片和實物,幫助幼兒多感官、多角度感知文化形象,豐富幼兒的藝術表達經驗,或借助故事、詩歌等給幼兒帶來獨特的文化意境。如教學美術課程“沙潁河衛士”時,我們采訪當地老人,挖掘民間流傳的“沙潁河鐵牛的傳說”和民間歌謠“鐵牛贊”,一個有情有義、守衛家園的“鐵牛衛士”形象就在孩子心中鮮活起來。
三是巧用動態媒材,拓展創作思路。動態媒材最能吸引和感染幼兒。在“周口的變化真大呀”主題活動中,我們使用了電視宣傳片《我們的大周口》,帶給孩子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審美感應,激發了幼兒活動興趣。在民俗板塊“布老虎的秘密”主題活動中,我們使用動畫課件,融合了動物、人物、服飾、圖案、色彩等元素,自然生動地表現出布老虎的紋飾圖案的變形、組合及在生活中的應用,拓展了幼兒創造性表達的空間。課堂媒材的巧妙利用,為幼兒感知理解文化內涵搭建起認知橋梁。
立足幼兒經驗,優化實施策略
孩子的藝術表達要建立在原有經驗的基礎上。如何優化教育策略,使文化教育更加貼近幼兒的已有經驗呢?
首先,結合經驗水平,還原、轉化資源。文化是經過多年的積淀、歸納而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內涵和意義,但兒童的認識特點是淺顯的、樸素的、原始的。要使文化真正融入課程,就要將文化資源還原到淺顯的狀態或提煉文化資源中感性、直觀的素材,使之契合兒童能夠理解的水平。
在開展“民俗板塊——淮陽太昊陵謁祖廟會”主題課程時,我們帶孩子體驗太昊陵“二月二龍抬頭廟會”的熱鬧場景,收集民俗實物、圖片和民俗娛樂活動視頻等直觀、感性的民俗文化素材,如廟會上熱鬧的龍燈、舞獅子、高蹺、肘歌等民俗娛樂,五彩斑斕的旱船、竹馬,琳瑯滿目的美味小吃和神態各異的泥捏玩具……這些文化形式與兒童文化相融相通,是幼兒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課程素材。
其次,調動已有經驗,拓展思維空間。孩子的創意表達要建立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調動孩子的已有經驗,拓展想象空間。“課程名稱影響創意表達”的案例給了我啟發。
在大班美術“沙潁河鐵牛”活動實施中,教師用“沙潁河鐵牛的傳說”導入課程,發現鐵牛的另一個稱謂——“沙潁河衛士”更受孩子喜愛。我想,活動名稱的不同會不會影響到孩子的創作表現呢?于是,我在兩個班級分別以“沙潁河鐵牛”和“沙潁河衛士”命名,鼓勵幼兒進行主題意愿畫創作,結果發現:“沙潁河鐵牛”創作組的作品畫面以物(牛)為主,無情節意愿;“沙潁河衛士”創作組不僅表現出了牛,還能添畫有關衛士的表征符號,如盔甲、戰袍、兵器,甚至很多孩子畫出了鐵牛守護家園,與洪水、怪獸大戰的場景,牛的姿態生動豐富,整個畫面充滿故事感。實驗證明,生動有趣的課程名稱能調動幼兒已有經驗,有效支持幼兒的創造性表達。
最后,貼近已有經驗,降低活動難度。從孩子的認知水平來看,他們對地域文化藝術表達的形式風格、裝飾元素、工藝材料等的欣賞或是創作還存在較大難度。我們要貼近幼兒已有經驗,降低課程難度,在理解這些藝術形式之前,只要求孩子接觸它、感知它、喜歡它。
在“家鄉的古代建筑”主題活動中,孩子們對建筑構件如瓦片、磚雕、石刻、木雕等建筑裝飾元素產生興趣,于是我帶領孩子們實地觀察中國古建筑的典型特征。孩子們發現關帝廟大殿的屋頂是翹起來的,像飛鳥展翅一樣,屋脊上還有動物,看到石柱上精美的石雕和祥云圖案,用手撫摸石刻紋樣的凸凹變化和線條紋理,從而對中國古建筑的典型風格、形式美感、特有的圖案紋樣等顯性元素產生初步感知和情感認同。藝術形式所蘊含的文化精神、文化韻味也在悄悄地浸潤著孩子的心靈,成為一種記憶、一種認同、一種情懷。
對地域文化中一些傳統的工具、材料及繁雜的操作工藝,幼兒接受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師可結合幼兒年齡特點和操作能力,用一些便捷材料替代原始材料,也可以簡化操作方法和工藝流程,投放半成品材料。如制作泥泥狗時,幼兒可用手工泥代替河灘膠泥,用各色橡皮泥、紙粘土代替染料和逐層上色工藝。簡單、輕松的創作過程更能給幼兒帶來成功的喜悅。
動態課程管理,趣化活動過程
自由自主、動態開放的課程管理形成充滿張力的課程態勢,凸顯了幼兒在課程建構中的主體地位,可以有效激發幼兒的文化探究興趣,支持幼兒的藝術表達。
開放的創作氛圍。我們為孩子提供開放的藝術創作空間,使課內和課外結合、活動和生活結合、平面和立體結合、靜態和動態結合,開辟了親子和集體活動、區域活動、環境創設等多種地域文化呈現渠道,把文化教育融入幼兒生活、游戲和學習中,豐富孩子的認知。教師從中了解幼兒經驗,捕捉幼兒興趣,進而規劃活動、研發課程,使幼兒在參與中了解、在應用中傳承地域文化。
豐富的活動材料。周口是農業大市,富有本土特色的自然材料豐富且取材便捷,如麥秸稈、草籽、蔬菜、瓜果等。有效發掘和利用幼兒身邊的鄉土材料,有利于幼兒進行生活化、多樣化、個性化的藝術表達。同時,幼兒在收集使用材料的過程中增進對地域文化、社會環境資源的了解,賦予材料情感色彩。
在“農家樂”主題活動中,孩子們收集了大量的自然材料,感受它們的質地、形狀、色彩,并通過拼一拼、擺一擺、撕一撕、揉一揉來體驗材料的可塑性,想象不同的呈現方式和呈現效果,創作出樹葉拼貼《秋娃娃》、瓜果拓印《瓜瓜樂》、秸稈借形添畫《秸稈變形記》等作品。
多元的表達形式。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興趣和喜好,大膽地運用實地寫生、主題意愿畫、裝飾畫、版畫、拓印、手工、布藝等多種形式進行藝術創作。而隨著孩子對文化資源的深入了解,園 所課程范圍也得到拓展和延伸。在孩子游戲中,我們看到了家鄉傳統文化的藝術元素。孩子們把布老虎、泥泥狗的造型、色彩及圖案應用到服飾設計中,穿上自己設計的服裝開展角色表演《廟會嬉戲》,自制玩具“趣玩泥泥狗”,進行“沙潁河大橋”主題搭建。
文化課程的實踐研究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實踐中思考、在研究中完善。面對課程實踐中的任何問題,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始終是幼兒。教師要認識到地域文化融入美術課程的關鍵在“融”,客觀審視文化與幼兒、文化與藝術、文化與課程的各種關系,并進行創造性轉化與多維度融合,搭建起相融互生的橋梁。只有這樣,才能使每一項課程內容、每一次課程實施成為孩子探索的過程、快樂的體驗、心靈的浸潤、精神的升華。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課題“地域文化融入幼兒園美術課程資源的實踐與研究”的階段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021YB1547)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