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冬冬 赫瑩瑩
就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現狀來看,鄉村基礎教育是全國教育整體水平的“谷值”,也是嚴重制約教育現代化與教育強國目標實現的瓶頸。教育事業要從“基本均衡發展”向“優質均衡發展”穩步邁進,這對教師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開展鄉村語文教師科研素養問卷調查
以鄉村語文教育為例,語文教學在母語教學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在展現母語文化獨特魅力、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現代化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線上線下教學手段相融合,新的課堂樣態層出不窮,教育工作者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而隨著社會發展,學校教育也在不斷改革和創新,如何促進鄉村初中語文教育優質發展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只有積極開展教育科研,才能滿足教育工作者的成長需求與學校長遠發展的需要。
筆者對鄲城縣、泌陽縣、確山縣數十名中學語文教師發放線上問卷,圍繞科研意識與態度、科研知識與能力、科研實踐活動與效用、教研與科研一體化等幾個方面對鄉村教師教育科研素養現狀展開調查,共回收有效調研問卷98份(其中教科研能力問卷填寫份數為37份)。調查結果發現,義務教育階段鄉村教師教育科研專業素養堪憂。
教師科研素養問卷調查的結果分析
調查顯示,被調查教師中參加過教育科學研究的教師占比為59.46%,其中有21.63%的教師參加過多項教科研課題。也就是說,幾乎40%的教師沒有參加過教育科學研究。被調查教師的教科研成果獎主要以區級、市級為主,省級及以上教科研成果獎占比僅為2.7%。鄉村教師參加教科研的目的主要是評職稱、評先進,以功利性為主導。反觀其沒有參加教科研的原因,“平常教學任務過重,沒有時間”選項占比70.27%(多選題),同時有近60%的教師由于不知道如何做課題研究或不了解課題申報的流程而沒有參加該活動,8.11%的教師根本沒有做課題研究的打算。
結果表明,雖然大多數教師知道文獻檢索的路徑及方式,但其專業知識素養不容樂觀:能夠獨立完成研究方案的教師不足50%,會搜集資料并內化吸收為自己所用的教師不足60%,能夠嚴格執行研究方法的教師占比僅為46%。科研成果則集中體現為課題結項報告、教學經驗總結、教案設計案例、校本課程開發案例等,系統性、理論性欠缺,在公開刊物上發表文章的教師不足20%。鄉村教師教研與科研尚未形成一體化,只有少數教師有能力將實際教學問題轉換為科研主題,缺乏教研、科研融合發展意識或能力的教師占比62.1%。而在被問及當前教育科學研究工作中的主要困難時,排在第一的是教學任務重,占比75.7%,其次是自身科研能力不足,占比65.0%,缺乏專家指導占比45.9%,科研經費不足占比10.8%。
從調查中可以發現,現階段鄉村教師教育科學研究存在的問題集中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當前鄉村教師年齡結構雖較為合理,但由于雙方經驗側重不同,實際內部交流合作水平低,教科研整體水平不高,教師內部未形成集體科研意識及優質高效的內部交流機制。
二是鄉村教師科研意識淡薄。這表現為教師對教研的獨特內涵和要求認識不夠深入,開展教科研工作的功利性較強,科研領域知識匱乏,尚未將教學實踐中出現的問題當作研究課題,科研態度意識亟須轉變。
三是隊伍整體科研素質低下。鄉村教師科研基本素養掌握不牢,教育科研理論基礎知識薄弱,幾乎從未接受過系統的教育科研專題培訓。這直接導致其對教育科研知識的了解不足,對基本的研究程序和常用的研究方法掌握不到位,在職培訓流于表面,且缺乏有效的過程管理。
四是教學實踐問題與科研問題轉換率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對研究問題的價值認知低下,實踐觀察力不強,教科研積極性不強,佐證了當前鄉村教科研中存在的以“寫科研”代替“做科研”現象的客觀存在,教科研一體化觀念匱乏。
當前,鄉村教育的教科研還面臨著教師可投入科研時間碎片化與精力不足、教科研人員引導力不足、存在盲目的“專業崇拜”與專家依賴心理、經費投入不足、參與教科研活動的渠道少、尚未形成科研生態體系等發展困境。
提升教師教科研能力的路徑探索
如何通過教育幫扶來提升鄉村教師教科研能力,從而實現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當前基礎教育發展亟須解決的問題。我們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打造“學習型”辦公環境。構建基于共同信念、共享價值觀的互助合作的教研環境,有利于教師發展相關能力。培育教師群體共同的教育信念,要提倡開放合作的教師文化,經常組織開展集體教研活動,增進教師交流,追求專業的成長與自我實現。針對新老教師內部交流阻滯問題,要加快推進“學習型”教學教研環境的形成,強調集體意識,增強教師對于集體的歸屬感,實現教師間信息、知識、技能互補,進而實現教師隊伍教科研水平的整體提升。
二是從教師自身和外部支撐兩方面激勵鄉村教師投身教科研工作。鄉村教師群體應深刻認識到教科研的實際價值,樹立終身教育觀,明確教科研主體,規范教科研形式,完備教科研技能。一方面,鼓勵教師利用各類學習資源開展自主學習,了解最新科研成果,將文獻閱讀融入現實生活,做好日常積累工作。或者鼓勵教師就當前教學實踐中遇到的教學重點、難點開展教育科學研究,嘗試撰寫相關論文,并向期刊投稿。另一方面,為激勵鄉村教師參與教科研活動,我們要建立教科研活動的激勵體制,吸引更多教師投身于教育科研活動中。
三是發展、完善鄉村教師教科研能力的職前培訓體系。這首先要求師范生在高校學習期間,基本掌握積累資料和檢索、運用資料,以及選擇課題、實驗研究、論文撰寫的能力,為入職后開展教科研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其次,推進教師在職培訓體系建設與完善,適時而變,制定教師培養規劃,并提高培訓教師的課程結業考核標準,確保在職教師真正受益,以達到預期提升科研素養的目的,保證教師培訓的有效性。再次,學習先進地區教科研管理經驗。管理層各級校長、領導要樹立教科研觀念并付諸實踐,發揮“領頭羊”示范作用,真正引領教師走上科研道路。最后,學校可以爭取校外合作,通過組織專題講座、專家論壇等形式,邀請中學語文教科研專家到鄉鎮、學校開設講座,為教師提供最新的研究成果與理論資料,拓寬教師學術視野,提升教師科研層次,為鄉村教師爭取更多的科研機會。
四是加快推進教研與科研一體化建設。這要求鄉村教師具備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的敏銳性和深刻性的能力,以科研意識看待教學現象,具體科學地分析問題并從理論層面加以論證,以科研方法解決教育教學問題,在實際教學問題的解決中磨煉出堅忍不拔的心境與鍥而不舍的韌性。
為切實緩解鄉村教師的科研難題,我們還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適當減輕教學負擔,為教師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提供現實基礎;加大鄉村教師教科研經費投入,并保證教科研經費用于教師培訓、教科研設備置辦、教科研資料購買;大力提倡新進教師多與優秀教師、學者交談,向優秀教師、學者請教,在溝通交流中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著力打造自由、寬松的研究氛圍,使教師能夠切實可行地把教學工作、教育研究與教師專業成長融為一體,為教研工作的持續性提供物質保障。
鄉村教師不僅承擔著對農村孩子進行思維指導與專業提升等工作,也承擔著教學和科研兩項重要職責。鄉村教師的教學工作必須通過科學研究去探索、去解決。也只有真正將教學實踐中層出不窮的難題解決之后,才能在真正意義上促進教師自身專業成長與教學質量提升,助推教育創新,最終實現鄉村教育水平的提升。
(本文系鄭州師范學院2021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建設專項經費資助項目“精準幫扶背景下河南省義務教育階段鄉村教師能力提升研究”的課題成果。項目編號:DCY202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