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少敏
《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教師要“認真觀察幼兒在各類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并根據觀察對幼兒的發展情況和需要做出客觀全面的分析,提供有針對性的支持”。但在實際保教工作中,教師很難根據幼兒行為及發展情況、需要,做出客觀全面的分析。針對此問題,我們展開系列研究,總結出“重溫視頻法”,引導教師在反復觀看幼兒游戲視頻中識別幼兒的游戲行為,發現這些行為對兒童游戲的價值和影響。
一、捕捉幼兒行為,提升教師觀察的深度
(一)重溫視頻,深度觀察
教師在現場觀察時,有時候不能及時記錄幼兒游戲過程,因此需要重溫視頻來再次觀察記錄。記錄中我們發現,教師現場的記錄和重溫視頻后的記錄存在差異。現場記錄和分析更依賴教師的第一直覺,具有隨機性和不確定性。而我們通過重溫視頻的方法,一遍遍調整自己的觀察記錄,可以得到較為真實、客觀的觀察結果,為教師接下來的支持和調整提供更為科學有效的依據。再者,在反復觀看視頻中,我們能夠發現不同的觀察視角和游戲點,進而讓我們的觀察更有價值。
(二)好奇+共情,讀懂游戲行為
在重溫視頻的過程中,教師要思考:幼兒為什么這樣做?哪些肢體動作或表情可以反映幼兒當時的想法?以下是教師在重溫視頻中的實踐記錄。
(1)教師現場觀察
兩名小女孩在玩沙時發生爭執。
(2)第一次重溫視頻
女孩A非常強勢,生氣地對女孩B叱嚷:“你在做什么?”女孩B委屈地哭了。
(3)第二次重溫視頻
沙池里的天平秤是女孩A先拿到的。女孩A去取其他材料,回來后發現天平秤被女孩B占用。女孩A試圖說服女孩B:“你也想玩嗎?我玩過后再給你玩。”女孩B沒有聽從女孩A的建議,反而用哭聲引來了老師的介入。
教師只有抱著好奇和共情的心態,才能真正識別幼兒做了什么,為什么會這么做。我們在研究中收集了大量的觀察記錄實例,拍攝了幼兒游戲的許多片段,把視頻當抓手,重溫視頻、反復研看,發現游戲意圖、游戲價值。
二、《指南》引領,從解讀幼兒游戲行為到支持幼兒發展
在重溫視頻的過程中,我們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如何根據幼兒的游戲行為分析幼兒發展水平?經過課題組入班觀察、重點研討和反復探索,我們得出了以《指南》為抓手的解讀分析法。例如,我們觀察小班幼兒在沙池游戲中的交往行為,對照《指南》逐一分析。教師明白了:女孩B渴望加入女孩A的游戲,這是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當兩人爭搶玩具時,教師要及時介入,并盡量引導孩子“兩個人都想用天平秤給沙子稱重,這時應該怎么做呢”,引導孩子協商解決問題。
當教師思考如何進一步支持幼兒的游戲時,我們仍然以《指南》為抓手,結合具體情境,指導幼兒學習交往的基本規則和技能。如:當幼兒不知怎樣加入同伴游戲,或提出請求不被接受時,建議他拿出玩具邀請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個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戲。當幼兒有爭搶玩具等不友好行為時,引導他們想想“假如你是那個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讓幼兒學會理解別人的想法和感受。
幼兒的外在行為與內在意識透露著哪些信息?如何才能在解讀中盡量做到準確而不偏頗?這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修煉和反思。只有抱著“好奇兒童的好奇,敬畏兒童的能力”的心理,才能不斷提升自身的觀察解讀水平,支持兒童的發展。
(本文系2020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幼兒自主游戲中教師觀察與解讀能力研究”的成果。課題編號:JCJYB20160938)
(責編 韓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