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妮
武漢華夏理工學院智能制造學院 湖北省武漢市 430223
自2014 年起,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導下,率先開展“課程思政”試點工作。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召開以來,各高校任課教師都挑起“思政擔”,探索構建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取得了初步成效。《汽車金融與保險》課程是汽車服務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如何將專業知識與價值引領兩相結合,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落實教師的育人職責,提高每一名學生的育人質量,與傳統思政課程同向同行,成為《汽車金融與保險》課程改革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1]。
《汽車金融與保險》課程是該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在當前“三全育人”的背景下,該課程主要是針對汽車專業的特點,以服務市場為基礎,以提高能力為本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因此,《汽車金融與保險》課程改革,把德育教育的核心內容深度融入到專業課堂教學理念之中,將思政元素“導入”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具有重大意義。
傳統的教師教授與教材講解已無法滿足當前人才市場對人才的要求,學生迫切需要對個人就業與工作有幫助的課程,為促進該課程的教學改革,教師采取對自身教學方式的改變,在進行理論教授的同時,盡可能提高學生專業意識與個人能力,采用引導式、案例式教學,利用多媒體、學習通、雨課堂等現代教學手段。
因為汽車保險理賠課程為專業核心課,且實踐技能要求較高,高校已經形成了課程教師團隊,進而促進課程資源建設。大力培養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派遣教師進汽車保險企業,下實驗室,建成了汽車保險理賠的在線資源,比如國家精品課程,大學生慕課、智慧樹等在線開放課程。
傳統的考核方式多數由出勤、作業考試成績組成,由于其無法真正的考核學生的能力,因此,汽車保險與理賠增加了過程考核,以學生為主體,使以前的重視學習結果變成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全面發展,考核內容包括上機模擬、角色扮演等,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行業崗位需求的知識和能力[2]。
汽車保險與理賠課程是一門多學科的綜合性課程,為汽車服務工程專業必修課程,是在掌握汽車構造、汽車檢測與診斷、汽車維修工程等課程的基礎上,學習汽車保險原理、汽車保險產品、汽車查勘與定損等相關理論及知識,并與二手車、汽車銷售與售后服務等課程緊密聯系。
該課程涉及面廣,涵蓋保險、法律、汽車等領域知識,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一方面,作為汽車從業人員,可以用所學的專業技術知識去服務汽車消費者,另一方面,作為汽車消費者,可以利用所學的專業知識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因此,需要達到以下三個目標:
(1)知識目標
學習風險、保險等相關理論基礎,充分利用線上線下各類資源,系統掌握汽車保險產品、汽車費率、汽車保險理賠流程、汽車消費信貸及保險欺詐等專業知識。
(2)能力目標
以知識學習為導向,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具備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能將汽車保險理賠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服務汽車生活。
(3)素質目標
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完善、健全和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3]。
以知識、能力、素質目標為主干,以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公民人格為頂層目標,在課程教學內容中引入思政元素,建立以汽車保險法律法規、職業素養為主線的課程思政,落實到具體的會學習、會生活、會思考、會溝通、會動手。具體設計如圖1:

圖1 課程思政設計流程
(1)頂層目標
政治認同:通過中國銀保監會制定的《關于實施車險綜合改革的指導意見》的具體內容(汽車保險條款)的學習,了解國家對求汽車保險產業的引導及調控,讓學生正確認識國家政策,樹立其是以“保護消費者權益”為主要目標,實現車險高質量發展的觀念。
國家意識:通過車險綜合改革的學習,汽車保險條款的變化、汽車保險費的降低讓學生深感國家富強和大國擔當,不斷為人民造福,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文化自信:通過對汽車保險市場的發展學習,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汽車保險企業,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
公民人格:通過汽車保險理賠流程的知識技能學習,培養學生健康身心、守法誠信,教育引導學生把遠大抱負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2)課程思政主線
汽車保險法律法規:通過汽車保險產品及條款、汽車保險合同、汽車保險綜合改革等法律法規的學習,培養學生知法、懂法、守法,能利用汽車保險法律法規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維護汽車消費者的利益。
職業素養:通過系統理論知識學習,具備良好的專業基礎,通過汽車保險理賠、汽車保險欺詐等學習,具備較好的實踐技能及職業道德。
(3)五會能力
會學習: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掌握專業基礎及理論;會生活:能將理論運用到汽車生活,掌握汽車的投保及理賠,合理轉移風險,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利益;會思考:了解國家對于汽車綜合改革帶來的變化,汽車保險市場的發展;會溝通:能與小組團隊進行溝通,與汽車保險市場的相關主體進行溝通;會動手:能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在課程中,需要講授風險、保險基礎相關理論、汽車保險與理賠的基本理論和具體知識,需要學生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進行運用鞏固,從而才能使學生在掌握汽車保險與理賠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分析和解決汽車保險與理賠實際問題,然而傳統的講授、問答、練習等都難以達到,因此要以學生為中心,合理的進行教學過程設計[4]。
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特點將學生進行劃分,包括汽車保險人、汽車被保險人、汽車中介機構等,以實際的汽車保險業務流程為主線展開教學,將學生分配到各個流程,通過案例驅動,自主探究的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具備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能將汽車保險理賠知識運用到解決實際問題,服務汽車生活。一方面將知識融會貫通,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在汽車保險不同崗位的能力,以便更好的適應今后實際工作的需要。
在課程中,需要講授保險基礎相關理論、汽車保險與理賠的基本理論和具體知識,傳統的講授、問答式教學難以將知識做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因此,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落實知識的吸收。具體有:
(1)案例教學
在課程講授中大量引用實際案例,將知識點融入到案例中。比如在交強險的保險責任以及責任免除的學習中,引入某司機肇事后離開事故現場,然后又自首,保險公司是否賠付的案例。根據教學設計,保險人和被保險人就會進行爭議,帶著這個問題進入課程內容學習,進而保險人和被保險人雙方給出結論,這樣,學生參與了案件的處理,并進行了溝通解決,使學生知識得到了吸收,同時培養了學生要學會利用法律和專業知識來解決問題[5]。
(2)教育現代化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課件、多媒體資料庫以及網絡信息等信息技術,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和外部刺激;學生發揮主體地位,運用信息技術主動探索解決問題,充分實現教育現代化。例如,可以通過學習通、雨課堂等方法,即時了解對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了解學生討論的觀點等。
同時,由于汽車保險與理賠課程知識體系的龐大,在有限的學時內難以涵蓋所有的教學知識點,且有些汽車保險政策、保險前沿是隨市場變動的,因此,可以借助網絡資源進行學習,比如大學生慕課、智慧樹等。
(3)實踐教學
汽車保險與理賠課程的實踐能力要求高,特別是查勘定損內容,對于現場查勘的技能,必須要通過實際的操作才能有較多的認識和理解。因此,汽車保險與理賠課程需要開設上機操作和實訓環節。
在上機操作中,采用汽車保險公司的模擬軟件,讓學生切實了解汽車保險與理賠的各個流程的線上操作,例如,投保單要注意哪些要點,出險后如何報案和調度,查勘照片如何上傳等。在實訓中,通過在汽車保險公司的現場查勘跟崗以及汽車維修廠或4S 店的定損觀摩,了解汽車查勘定損的處理流程及操作要領,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促進學生對崗位的認知。
(1)專業教師無法全面地實施課程思政
課程思政改革已經要求達到全課程、全過程以及全員,這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對教師的教學水平及政治思想貫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當前,專業教師對課程思政的元素認知度不高,往往局限于部分,如學科前沿、國家政策、法律法規、職業道德等方面,而且都是從較大的點去引入思政的,有時候就會感覺僵硬,難以做到潤物細無聲[6]。
(2)以學生為中心的參與式教學難以實施
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進行了教學設計,但是在實際的操作中,學生分組多,流程多,人數多,難以做到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而且無論是話題討論,還是案例驅動,對學生的要求高,需要學生課前進行資料查閱,理論學習等,往往會有部分學生去依賴團隊成員,而且在有限的教學學時中,也難以做到每次課程都開展。
(1)建立課程思政團隊
為促進課程思政的全課程開展,有必要借鑒國內思政改革走向前端的高校的經驗,健全組織機構,有效發揮職能,成立課程思政團隊,包括思政課老師以及專業課程老師,加強專業課教師的培訓,鼓勵教師參與相關課題的學術交流及研討,在教學改革中充分發揮思政課教師的作用。
(2)打造課程思政示范課程
全課程思政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專業課程教師已經形成了課程思政的意識和初步的雛形,在教學資料中都有體現,但是如何具體的實施在課程教學中,還處于摸索階段,那么就有必要對早期開展的課程思政進行打造,形成課程思政示范課程,以達到以點到線,再到面的全課程思政。
目前高校在全課程實施課程思政,也已經形成了代表性的課程和經驗。汽車保險與理賠作為專業核心課程,在教學改革中有較多的成果,但是在課程思政還處于探索階段,有必要借鑒國內高校發展的經驗,建立課程思政教學團隊,以多種形式及方法開展課程思政,促進課程思政的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