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麗梅,范繼(江蘇科技大學 蘇州理工學院 江蘇 張家港 215600)

書 名: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研究
作 者:張銳,夏鑫
出版單位: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0年07月
定 價:56.00元
ISBN:9787563976096
互聯網與信息技術高度融合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顯著特征,以大數據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迅速崛起并被廣泛應用于各個行業,數字社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不斷向前發展。高校作為信息化技術應用的前沿陣地,大數據正潛移默化地滲透入日常工作當中,將大數據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運用大數據技術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極大豐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激發思想政治教育活力,增進思想政治教育知識,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實現“教育理性”與“科技理性”的有機銜接,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和實效性。由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研究》一書,以大數據時代為切入點,深刻闡明大數據對大學生獲取信息方式、學習習慣、生活方式等產生重要影響,從理論層面明確大數據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基本理念、本質特征、未來走向等,并結合時代背景對當下思想政治教育現狀進行調查設計和樣本分析,量化研究和質性研究相結合,歸納總結大數據驅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現實困境,立足教學實際,探索大數據技術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從而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論與實踐層面的與時俱進,優化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確保學生始終朝著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正確方向成長。
當前,國家就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臺一系列相關指導意見,其中不乏有對如何實現大數據技術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表述,因此,明晰大數據技術對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意義是實現二者相融合的基礎前提。
一是優化教學環境。環境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內容、目標、方法、成效及過程的重要因素。《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研究》認為大數據所具有的統計、分析和預測功能,可以使每位學生的行為方式化為數字記錄而變得清晰可循,從而在整體上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手段、資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質量。當下,智慧校園、信息校園已成為高校建設的主要方向,智慧校園、信息校園,顧名思義就是運用網絡信息技術去參與校園的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工作,借助大數據技術,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加及時地全面捕捉到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軌跡,精準預判風險走向,從而可以對學生進行富有針對性地思想政治教育,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時,學生還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在網絡平臺、社交平臺上面獲取大量豐富的學習資源,與教師展開互動交往活動,從而促進教育主客體的關系走向更加平等。
二是豐富教育資源。大數據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充斥著復雜多樣的數字信息資源,并且這些信息資源每時每刻都處于不斷更新狀態,互聯網的快速迭代使得獲取、分享和利用這些信息資源的程度有了顯著提高。《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研究》認為信息資源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運行的堅實基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取決于信息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就當前情況來看,不同于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來源單一,大數據不僅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如科研數據、網絡數據和感知數據等種類繁多的信息資源,而且還帶來了豐富多樣的新技術、新設備,為開展精準化、個性化教學提供豐富素材。高校一方面可以利用公眾號、校園網、網絡選課平臺、學習網絡平臺等平臺產生的結構化數據,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學生上網沖浪、購物、視頻聊天、開展社交活動、進行網絡評論等產生的“非結構化數據”進行分析、加工、提煉,從而及時更新教學內容,拉近與學生的距離。
三是密切教學關系。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本質上屬于教學主體與教學客體基于一定目的所進行的關于思想理念、政治觀點、道德品行教育的實踐交往活動。《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研究》認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是單向度的教學活動,教育者與教學對象處于主動-受動,影響-被影響非平等的教學關系之中,教學者有時難以顧及教學對象的主觀感受,以俯視姿態將教育理念強加于教學對象身上。而在大數據時代,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關系則發生深刻改變,二者關系愈加趨于平等。這是因為大數據時代具有自主、即時、互動、開放等特點,拓寬了信息傳播和獲取渠道,教育對象可以利用這些傳播媒介進行主動學習,極大增強了自身學習的主體性和自主權,其價值觀念和政治追求也更趨向于平等、共享、自主,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建構自我精神力量,使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關系也越來越融洽。
該書不僅闡述了大數據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還就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進行創新的路徑選擇作出一定的思考。
一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數據素養。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核心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當前實際情況來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數據素養缺乏,對大數據了解不夠,難以應用大數據技術進行量化分析和實證研究,長此以往會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研究》認為高校應大力加強大數據人才隊伍建設,破除技術壁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數據素養。高校應集中相關資源,從物質、資金、技術等方面大力支持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進行大數據技術培訓,使其了解掌握大數據的思維特點、基本知識、操作技能、倫理規范,樹立數字化教育教學理念,能夠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教學工具,將數字化貫穿于教育過程之中,用數據驅動教育教學,從而提升對大數據的綜合分析應用能力。
二是發揮大數據優勢,構建大數據教育模式。《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研究》認為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關鍵在于加強教育內容供給的精準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準確把握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往中遇到的思想困惑,并予以精準施策,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流于形式,且能真正觸及到學生的內心深處。當前,學生深受網絡信息化影響,其思想行為帶有明顯的數據化軌跡,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大數據優勢,運用大數據技術深入挖掘、收集、分析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交往等信息數據資源,如學生的在線學習規律、日常關注的網站、借閱圖書的種類、生活就餐等狀況,從而對不同學生的個性、習慣、心理狀態有所掌握,勾勒出反映不同學生的思想動態、政治觀念、心理狀態等真實現狀的具象圖譜,從而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優化教學目標,改進教學方法,開展有針對性的內容供給和信息互動交流,真正解決學生迫切需求的現實問題。
三是破除信息資源屏障,整合共享大數據資源。《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研究》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教育對象的相關數據信息掌握越全面,就越能夠清晰明確地分析教育對象的真實狀態。然而,面對如此豐富的數據資源,高校卻無法對這些數據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原因就在于這些數據資源分屬不同地區、高校、部門、行業所掌握,并且受政策規定、產權保護和個人隱私保護,導致各方信息資源封閉孤立,呈現條塊分割和碎片化態勢,無法進行交流合作和共享。因此,在未來發展中,應打造信息資源數據庫,實現各方信息資源的整合與共享。各地區、高校、部門、行業應在政府部門牽頭領導下建立資源開發利用的協調機制,對其進行統一規劃管理和統一協同調配,共同創建“共建共享”式的大數據資源交換平臺。此外,還應配套相關法律法規,充分借鑒吸取其它行業領域數據庫的建設經驗,制定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數據資源庫的建設體系,以此確保數據庫建設依法依規有序發展。
四是建立健全大數據規范管理機制,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平穩進行。《大數據時代高校思政工作創新研究》認為大數據時代,個人隱私容易在不知情的情況泄露出去,從而引發數據倫理問題,因此,應加強對大數據的規范管理,保證大數據應用過程和環節合法合規。當前,最重要的還是應建立健全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法,保護網絡信息安全,防范個人數據信息遭受侵犯,推進數據應用在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中有序開展。只有以法律法規做保障,大數據的采集、共享、傳播、銷毀等眾多環節流程才能得到合理監管。此外,大數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用過程中,應建立嚴格的信息保密制度,嚴格落實信息保密工作,劃定清晰的權責范圍,明確相關責任人,一旦出現侵犯隱私問題,將依法追究相關責任主體的法律責任,并且應定時更新和維護數據應用程序和軟件,提升程序和軟件的安全防御功能,最大程度保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不被盜竊或泄露。
該書重點分析大數據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現實必要性和創新路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夠切實領會大數據對高校思政育人的深遠影響和現實意義,助推思政育人工作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