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常新聞報道中,各類數據在佐證新聞的客觀性、真實性的同時,也豐富了新聞內容。但在線性傳播的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能否合理運用和處理數據,直接影響受眾對信息的接收和傳播效果。文章就這一問題展開研究,并重點就如何在傳播過程中盡量克服局限性,利用相關實踐經驗和中央媒體、地市媒體大量案例作實證,提出對策建議,認為廣播電視新聞應合理運用和處理數據,做到粗細相宜、化繁為簡、詳略得當、通俗形象,并積極探索利用現代廣播電視技術,讓受眾看得見、記得住數據,以更好地傳播數據。文章意在引導廣大廣播電視新聞采編人員站在受眾的立場思考問題,以用戶思維處理好新聞報道中龐大、繁雜的數據,進而最大限度地優化傳播效果。
關鍵詞:廣播電視新聞;線性傳播;數據;運用;處理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3)01-0176-03
數據是視聽新聞作品可以運用的重要的表達元素之一,小到事件發生時間,大到國民經濟運行情況,都需要通過數據表現出來[1]。但以廣播電視新聞為代表的視聽新聞在表現數據時,往往因其線性傳播的先天劣勢和數據的運用處理不當,對受眾獲取信息產生消極影響,削弱了新聞傳播效果。這要求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站在受眾的角度,以用戶思維合理處理和運用數據。
在廣播電視新聞中運用數據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運用數據可以使新聞報道更加客觀、公正,更具說服力,這是保障新聞真實性的客觀要求。比如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央視《新聞聯播》在國內新聞和國際新聞兩個板塊都用翔實的數據報道了國內外的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無癥狀感染者、死亡人數等情況。這些數據不僅客觀、準確地反映了世界范圍內的疫情情況,也體現了我國“動態清零”抗疫政策的科學性、有效性,具有較強的說服力。
另一方面,數據本身是新聞事實的一部分,它能豐富新聞內容,反映新聞背后的信息,這是受眾對獲取新聞信息的現實需求。比如2022年10月24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2022年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各大媒體爭相報道這條消息。雖然大部分都是羅列式的報道,但受眾仍能從“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比上半年加快0.5個百分點,比全國生產總值同比增長要快0.9%”這樣一組數據看到在疫情反復和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我國工業體量仍在不斷擴大;也能從“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產量同比分別增長112.5%、 33.7%”這樣的數據背后讀懂新能源汽車、太陽能電池產業方興未艾。可以說,數據本身就是很有說服力的一手資料,可以較為直接地傳達信息[2]。
因此,不管是廣播電視新聞,還是報刊類媒體,抑或當今的網站、客戶端、微信、短視頻等新媒體平臺的新聞,都需要數據的參與,也離不開數據的參與。
眾所周知,廣播電視是線性傳播的。所謂線性傳播,是以傳播者為起點,經過媒介,以受傳者為終點的單方向、直線性傳播。其主要特點是無間斷性、方向確定性、互動和反饋機制較弱,這讓數據傳播面臨一定的挑戰。
無間斷性傳播的特性導致數據信息稍縱即逝。受眾在聽新聞或看新聞時,往往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即便是全身心、沉浸式觀看或收聽,也難免有走神的時候,稍不注意就會錯過關鍵信息。電視尚有文字和畫面可以彌補,只有聲音的廣播“聽眾對廣播信息的感官處理單一,注意力容易分散”[3]。因此,在線性傳播的廣播電視新聞中出現大量枯燥無味的數據,必然會使信息傳播效果大打折扣,受眾也可能因此選擇轉換頻道、頻率,導致廣播電視受眾流失。隨著技術的更新迭代,智能電視等興起,回看回聽功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信息稍縱即逝的缺陷,但用戶體驗將大打折扣。
缺乏互動和反饋機制不利于優化信息傳播效果。線性傳播的廣播電視新聞缺乏有效的互動、反饋機制,單向強制性和說教式的新聞播報方式使受眾只能被動接收信息,新聞傳播者難以了解受眾對新聞的真實感受。因此,在廣播電視新聞報道中運用數據時更應從受眾的角度出發,主動思考怎樣才能更準確地向受眾傳遞數據信息,讓受眾更容易記住數據、理解數據。
廣播電視新聞想要達到理想的數據運用效果,在傳播過程中盡量克服自身的局限性,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進一步優化傳播效果,離不開編輯記者對數據的合理運用和處理。
(一)數據運用處理應粗細相宜
離開數據,就無所謂精確性報道。因此,在進行新聞報道的時候,往往需要大量引用數據,這在反映某一項發展成就的新聞報道中尤為突出。比如2022年11月30日《瀘州新聞聯播》刊播的《瀘州:開展“非農化”治理 閑置地變成“淘金田”》中就有這樣的表述:
“通過治理,整改‘非糧化’‘非農化’土地767塊,面積3068.57畝,復耕農戶承包撂荒耕地10953.48畝。如果按每畝產值1000元計算,全縣1.4萬畝復墾地將實現產值1400萬元。”
一方面,在這一段新聞中,連續出現了6個數據,而且成千上萬,有零有整。雖然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可以反復閱讀文字稿,在數據理解、記憶方面不存在太大的障礙,但受眾在一聽即過的時間里,要想理解或記住這一組數據就頗有難度,尤其是在數據較大、較多的情況下。另一方面,播音員播報長串復雜的數字也十分費力,出錯率顯著提升。因此,與其在這個時候追求數字的精確性,倒不如簡單、粗略地用“面積3000余畝”“復耕農戶承包撂荒耕地10000余畝”這樣的表述來得清楚。在新聞的傳播過程中,應當盡量用整數、概數等簡單粗略的數據,這樣更便于受眾記憶,給受眾留下印象。
當然,數據也不是越粗越好,有的數據一個小數點就能說明很多問題。比如: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41.3%,拉動GDP增長1.2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6.7%,拉動GDP增長0.8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2%,拉動GDP增長1個百分點。”
在這段新聞里面,有41.3%、1.2、26.7%、0.8、32%、1等數據,同樣是有零有整,但卻不能簡單地四舍五入或是使用概數,因為每增長“0.1”的背后,都是龐大的數字,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取得的來之不易的成績。也正因如此,在新聞報道中務必要把握好數據運用和處理的度,做到粗細相宜。
(二)數據運用處理應化繁為簡
在一條新聞中,如果枯燥的數據堆疊較多,除了不方便受眾記憶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節目的可聽性、可看性。因此,在日常采訪中新聞工作者要有編輯意識,能合并的數據盡量合并,適當去除多余、繁復的數據,保留主要數據。同樣以一段經濟數據為例:
“經省統計局審定,2018年一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97.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9.3%,增速比全國平均水平6.8%高出2.5個百分點,比全省平均水平8.2%高出1.1個百分點。”
這段新聞里的數據非常多,但站在受眾的角度,或許并不需要了解得那么多或那么詳細。遇到類似的情況,可以去掉多余的數據,同時適當合并同類項,讓數據更加簡潔,可以直接改寫為:
“一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7.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9.3%,增速分別比全國、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5和1.1個百分點。”
這樣一來,數據少了幾個,又在不改變原意的情況下進行了適當的整合,受眾也不必為長串的數據費神費力。但也未必越簡越好,比如央視《新聞聯播》每晚播出的《國家衛生健康委通報最新疫情》幾乎全是數據,編輯并沒有以最簡潔的方式發布數據,而是根據需要作出了相應的取舍。如2022年12月1日當天的新聞是這樣表述的:
“11月30日0~24時……報告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4150例,其中境外輸入病例70例,本土病例4080例。新增無癥狀感染者31911例,其中境外輸入191例,本土31720例……”
《新聞聯播》的每一秒都是很珍貴的,但為了準確報道疫情情況,還是用了一定篇幅明確點出了“境外輸入病例”和“本土病例”情況。但為了數據播報更簡潔,編輯又將這些數據的分省數據附在了后面,以字幕的方式呈現,沒有一概而論地刪除或合并處理數據。因此,在化繁為簡的過程中應注意根據傳播需要精心篩選數據,牢牢把握主次,做到當簡則簡、宜繁則繁、詳略得當。
(三)數據運用處理應通俗形象
既然數字是單調、枯燥的,那么在采編過程中就應當多從受眾的角度出發,多思考怎樣才能讓數字更加通俗形象,方便受眾理解、記憶。
多做類比或比較是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如有媒體在報道2021年鄭州“7·20”特大暴雨事件時,是這樣描述的:
“鄭州20日16時到17時,一個小時的降雨量達到了201.9 mm。19日20時到20日20時,單日降雨量552.5 mm。17日20時到20日20時,三天的過程降雨量617.1mm。”
從這條新聞受眾可能能夠了解雨很大,但是對“小時降雨量”等專業術語無法建立認知,也不知道“單日降雨量552.5 mm”到底大到什么程度,受眾對這些是沒有概念的。但緊接著,該報道對這組數據又作出了這樣的補充:
“其中小時降水,單日降水均已突破自1951年鄭州建站以來60年的歷史紀錄。鄭州常年平均全年降雨量為640.8 mm,相當于這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
這樣一比較,受眾就能通過“突破……60年的歷史紀錄”“三天下了以往一年的量”這樣的表述對雨勢雨量建立一個科學的認知。這樣寫,數據就不僅僅是一個個干巴巴的符號,而是生動具體的,受眾可以切身感受到的客觀存在。由此也可以引導受眾對暴雨產生的嚴重危害和后果產生更多的理解,最終達到理想的傳播效果。
還可以運用換算的方式解讀數據。通常在報道一些專業性很強、規模龐大的數據信息時,就可以運用換算的方式,將其以更好理解、更加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4]。央視《新聞聯播》曾播發《精湛的技藝 永遠的追求》這條新聞,報道了長春一汽鑄造模具設備廠的全國勞模李凱軍,“他制作模具的精度可以達到0.01%,連不少先進的數控機床都不能實現”。這是什么概念?相信觀眾很難快速反應過來。解說緊接著就用了“這樣的精度,相當于一根頭發直徑的1/6”來補充,非常生動形象,幫助觀眾理解這樣的技術究竟有多么精湛。《瀘州新聞聯播》欄目在云龍機場校飛期間推出的《走機場 看校飛》也進行了這樣的嘗試。記者在出外景的過程中介紹了機場的跑道,說“它全長2800米,寬50米”,這個時候觀眾可能也沒什么概念,但記者緊接著就說,“您算一算就會發現,它相當于20個標準足球場和330個標準籃球場那么大”。將受眾陌生的事物、沒有概念的數據,和日常生活中能夠看到、接觸到的事物進行換算解讀,受眾就能更好地理解信息。當然,類似的換算也需要小心求證,力圖精準,這就要求采編工作者多思考,多向懂行的人請教。
(四)運用現代技術手段讓數據看得見
數據是枯燥的,因此歷來主張盡量少用數據。一般來說,廣播電視新聞中出現的數據,應該讓受眾聽一遍就能記住(最起碼當時能夠記住),否則就沒有出現的必要[5]。但是以其他方式表現出來的數據不適用這一條,如圖表、動畫,這就不得不提電視有別于廣播特有的畫面優勢。隨著新聞制作手段的不斷優化,圖表、字幕、動畫等形式在電視新聞中得到了更多的應用,讓電視熒屏更加豐富。
筆者所在的瀘州市廣播電視臺從2017年起陸續招聘了多名視覺包裝人員,負責用動畫的形式呈現新聞數據。在此之前,遇到數據較多、專業性強,又不便刪除的情況,通常采取以字幕呈現的手段,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觀眾接收數據信息提供了便利,但靜態播報的數據仍顯枯燥,可看性不強。隨后,新聞制作人員也嘗試用PPT制作圖表,然后轉換成視頻格式,讓數據“活”起來。視覺包裝人員到位后,瀘州廣播電視臺在新聞報道中運用動畫表現數據成為常態,可看性明顯增強。作為國家電視臺,央視在這方面早就走在了前面,從柱狀圖、圓餅圖等圖表的使用,到動畫元素的配合,再到大數據新聞數據的挖掘和虛擬演播室各種特效技術的輔助,新聞數據和數據新聞的可看性越來越強,大數據新聞甚至成了熱議話題。因大數據新聞、數據可視化不在本文探討之列,所以不在此贅述。
廣播新聞沒有電視的畫面優勢,其需要在傳播中繼續總結經驗,思考怎樣通過現代技術手段,讓廣播新聞里的數據也“活”起來。
實踐證明,在廣播電視新聞中合理地運用和處理數據至關重要。這就需要新聞采編人員形成受眾思維,在采編工作中多用心、善用腦,努力想辦法克服線性傳播的局限性,采用換算、類比、簡化等多種數據處理手段,讓數據能簡單、生動、有趣、形象地表達事實、闡述觀點、參與報道,將專業性較強的數據轉化為通俗易懂的數據,從而幫助觀眾形成正確的認知,留下深刻印象,避免信息傳播效果打折。
參考文獻:
[1] 謝佳瀝.淺談數據在視聽新聞作品中的作用[J].聲屏世界,2012(8):73-74.
[2] 許向東,鄭雪婧.新聞傳播中數據使用的價值、問題與規約[J].新聞愛好者,2020(4):24-26.
[3] 馬炳昱,雷青.廣播電視線性傳播的弱點及對策[J].新聞世界,2013(6):84-85.
[4] 姜雪.巧妙處理新聞報道中的數字[J].記者搖籃,2014(9):19.
[5] 曾小文.淺談廣播電視新聞中數據的運用[J].聲屏世界,1999(9):50.
作者簡介 賈鵬政,本科,記者,研究方向:廣播電視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