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璠 (浙江經貿職業技術學院財務會計學院 浙江杭州 310018)
目前,針對專業課教學中融入思政教育的研究,相關學者主要聚焦于課程思政與專業思政理論內涵與融合路徑等方面。伴隨著《關于實施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意見》《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的頒布,高職院校的建設重點由原本聚焦于產業與崗位的“專業建設”轉向對接產業鏈與崗位群的“專業群”建設,然而目前針對專業群的思政建設,理論研究較少,實踐中也缺乏相應的案例剖析。專業群思政建設是職業教育全面轉型升級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引領專業群建設發展過程中人才培養價值取向的重要保障。專業群思政建設的核心在于如何在學校專業群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專業群的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培養的高度融合。從制度建設、教育目標實現以及協同育人等角度探究專業群思政建設的具體路徑,對于促進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數字財金專業群是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業財融合發展背景下涌現出的智能財會崗位群,聚合大數據與會計、智能財稅、財富管理、金融科技四大專業方向,培養適應數智時代“精財稅、通管理、懂金融”的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的財會類專業集群。當前,企業經營環境更加復雜,競爭更加激烈,“數智化”“精準化”與“實時化”的要求成為提升“業務→財務→決策”適配性,提高企業經營效益的重要保障,相應的,企業人才的選拔與任用也面臨著更高的標準與要求,明確的規則意識、誠信意識、服務意識,嚴謹、敬業的職業品質以及持續學習能力、管理執行能力、職業適應能力等職業素養和職業操守成為用人單位重要的考量因素。高職院校作為財務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負有教授專業技能和進行職業道德素養培育的雙重責任。因此,探尋數字財金專業群思政建設路徑與對策,培養高素質數字財金人才,對引領新時代職業教育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專業群服務面向大致趨同,人才培養目標相近,具備進行立德樹人教育的“群優勢”。數字財金專業群對標“智慧財稅、普惠金融、數字經濟”產業發展需要,整合會計、財管、金融等專業方向,人才培養目標基本一致,思政教育、職業素養要求趨同。因此,跨界融合背景下,針對專業群開展思政建設有利于梳理整合數字財金相關產業或行業的基本職業道德要求及職業素養需求,優化現有人才培養結構與方案,提升人才培養品質。同時,針對數字財金專業群開展思政建設具有其本源優勢,財務、金融等作為人文社會科學,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在其理論和方法中隨處可見,專業課程中蘊含著大量的關于理想信念、價值判斷與人生選擇的課題,為落實專業群思政建設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支撐。
其次,崗位群所需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互融互通,專業群思政建設具備良好的共享基礎。數字財金專業群基于現代企業會計“信息流”的傳遞與流轉流程,明確了從記錄信息、審核信息、報賬報稅、財務數據分析、投融資決策分析到提供金融服務的崗位典型工作任務體系,對應記賬報稅、審計咨詢、財務管理、金融營銷等崗位集群,其所需的職業技能與基本思政素養相近,基于專業群開展思政建設,可以整合優秀師資、匯聚課程思政資源,構建共享資源庫,促進思政教育與實踐教學體系的融合,為專業群思政建設提供了良好的共享基礎。
數字財金專業群思政建設需要在專業調研的基礎上,按照“產業鏈人才需求調研分析-產業鏈各產業主要崗位梳理-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行動領域-行動領域轉化為職業素養領域”的邏輯思路與實施路徑,準確定位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其所需的崗位能力及職業素養,將思政教學目標凝練為簡明而具體的職業價值觀,圍繞職業素養和能力培養建立“專業群-專業-課程”的立體培養體系,強化頂層規劃,分層落實,結合數字財金專業群按“底層共享、中層分立、高層互選”原則建立的個性化、模塊化課程體系,構建各有側重、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的全方位、立體化專業群思政體系,促進專業群思政教學的科學化和規范化(見圖1),潛移默化地將思政目標與專業群人才培養目標貫通融合。

圖1 數字財金專業群思政體系構建
由于專業群思政建設離不開對專業課程內容的“深度開發”與“深度融合”,因而高職院校可以從專業群平臺課程和各專業的核心課程著手,針對每個專業,選擇建設3—4門課程思政精品示范課,由點及面,重點從思政資源建設、思政融入方法、思政評價體系等方面著手考量、建設與反饋,再輻射至整個專業群,推動專業群思政的實踐與落地。具體地,針對專業群思政資源的開發與共享,高職院校應該發揮主導合作作用,依托專業群內全體教師的教學設計實施成果,從歷史發展、德育教育、專業素養等方面對思政元素進行分類,打造多維度、多模塊的數字財金專業群共享思政案例資源庫,供專業教師授課參考;針對思政的融入方式與方法,高職院校應該嘗試建立思政理論課與專業課程的共商共創機制,以教研室為單位集合思政專業教師成立課程研討小組,豐富專業課教師開展課程思政的具體方法和策略,實現專業群思政與課程思政一體化建設。
專業教師是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關鍵,只有懷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情懷,才能把教書育人的職業變成立德樹人的事業。提升數字財金專業群專業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與育人意識,需要教師充分理解思政教育建設的內涵,教育者需先受教,通過制度導向與教育引導樹立和強化思政教育意識。學校層面可以通過組織教師參與各類思政學習、培訓,同行交流等實踐活動,提升其對各類思政元素的感知力與覺察力,提高其“德育意識”。
數字財金專業群的各類專業課程中有很多具有思政教育意義的元素值得研究發掘,法律意識、誠信敬業、服務意識在日常專業課程學習中無所不在;人際溝通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在崗位技能實訓與各類專業競賽中也得到充分體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視推行研討式教學、師生互動式教學,適當運用翻轉課堂,推行小組討論與匯報,精心設計、恰當地融入發散思考題,通過互動問答的形式,實現對專業思考與價值觀哲學思考的融合。同時注重采用案例教學,將案例教學應用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可以拓寬案例教學的維度,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道德、精神也得到提升,實現德育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例如,在稅法課程學習中,可以借助明星稅務違規案例,從業務操作和心理層面展開分析,教導學生自覺抵制不良利益的誘惑,拒絕享樂主義,讓學生懂得納稅的意義、公民和企業的責任以及稅收對于國家的重要性。在管理會計課程教學中,通過引入××醫院預算績效管理案例,探討非營利組織在財務中遇到的問題、解決思路及改革方法,引導學生思索更優的管理模式,幫助學生樹立人生使命感和正確的金錢觀等價值觀念。
數字財金專業群作為一個就業適應面廣、社會實踐性強的綜合性應用型專業群,與傳統的思政理論課相比,專業課程“理實一體”的授課邏輯與特征有效提升了思政教育的隱性育人功效。針對數字財金專業群的學生構建包括實操、實訓、實習等實踐活動在內的實踐教學體系,對于學生職業素養的養成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相關實踐課程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匠精神、多樣化的企業文化等融入校內校外的實踐教學體系中,加強課程思政與實踐教學環節的設計規劃,充分利用實體及虛擬資源將思政教學延伸;教師需要從理論素養、實操能力與職業素養三方面提升自身能力,努力打造一支綜合實力較強的數字財金專業群實踐教學團隊;針對校企合作的實踐項目,要注重深化產教融合,創新管理機制,制定《產學合作協同育人管理辦法》,構建“實訓基地質量監控體系”,以“人才共育,文化互補”為導向,對學生校外實習實行校企雙重管理,努力營造“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文化互補、創新精神”的學習與工作氛圍,促進學生良好職業道德、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的養成與發展。
高職院校推進專業群思政建設,制度建設是根本保障,需要建立與完善專業群思政評價考核與激勵機制,加強過程監督,促進專業群思政建設落到實處。首先,需要將專業群思政的具體建設任務細化、量化,構建“專業群-專業-課程組-課程負責人”的四級管理及責任人機制,比如課程負責人需要在日常授課中完成課程思政元素的資源挖掘與案例設計任務,不斷嘗試諸如討論式教學、情境式教學等多種思政融入方式,積累經驗,反饋課堂效果,不斷修正與完善;課程組需要定期匯聚專業課教師的智慧與資源,互相探討交流,總結思政融入方法,積極打造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各個專業的教研室需要落實完成專業思政教材開發,搭建線上共享思政資源平臺等任務;專業群則需要匯總相關資源,總結方法,對標產業鏈與崗位群的職業素養需求,努力構建邏輯性強、各有側重、全面立體的專業群思政教學體系與資源體系。其次,建立并完善專業群思政實施的考核評價制度,可以綜合企業專家、教師同行以及學生的意見與建議,面向學生、理論課教師、實訓課教師等建立多維的專業群思政考核評價體系,將單一、傳統的“專業教學”評價向師德師風、價值觀塑造、學生品德品行、企業滿意度等多個維度延伸,真正實現教書與育人的統一。同時通過督導聽課、學生評教、用人單位反饋等方式考察、監督專業群思政的實施情況,重點考察專業知識與思政內容的融合程度、學生的接受度、實訓實習階段職業素養的體現以及在用人單位工作表現的追蹤評價等。最后,激勵制度的建立對于推動專業群思政建設也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需要在精品課程評選、教師評優和教學質量獎等評優評先項目的競選中,加強對專業群思政建設貢獻情況的評估與考量;另一方面,需要在專業群思政建設費用、培訓費用上加大投入,設立思政建設專項使用基金,保障專業群思政建設的順利進行。
數字財金專業群思政建設以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為導向,以專業群思政建設為價值引領,注重發揮“雙群驅動”的協同效應,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又一重要抓手。職業院校在“雙高”建設大潮中應充分發揮專業群思政的價值引領功能,不斷推動數字財金專業群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培養更多政治素質過硬、專業素養厚實、綜合素質全面的現代財會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