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鴿,祖雪晴,許 雁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中俄科技合作和交流是兩國戰略合作優先發展的重要方向。2021年年末,中俄兩國國家元首通過視頻連線的方式舉行了雙邊會晤,高度贊譽了兩國專家學者在科技領域取得的豐碩成果,并對未來的科技合作方向精準對標,把舵領航中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框架下高科技領域的合作研究。近年來,雙方并未因疫情影響而暫停合作和交流,而是通過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教育、農業、食品和環保等領域開展了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2021年5月,中俄科技創新年系列活動“2021中俄高端催化國際研討會”在黑龍江大學成功舉辦,參會的中外方專家學者積極開展了學術交流和成果分享,旨在探索高端催化領域未來合作的國際前沿。黑龍江大學多年來一直打造對俄合作辦學特色,2011年為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成立國家試點學院——中俄學院,辦學宗旨是培養高水平“專業+俄語”的對俄戰略性拔尖創新人才。中俄學院經過了十余年的發展,逐漸成長壯大,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逐漸走向成熟,成為國內諸多同類型院校學習和借鑒的榜樣。2011年至2021年,中俄學院為對俄科技合作的各個領域、相關科研院所和企業輸送了大批人才,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儲備了大量既精通俄語,又掌握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成為為國內各領域輸送對俄文化交流和科技合作人才的重要陣地。
生物技術專業是中俄學院開設的4個理工科專業之一,旨在培養既精通俄語,又掌握專業知識的生物技術領域的創新型人才。以往,中俄兩國在生物技術領域開展的實質性科研合作較少,然而新冠疫情暴發后,中俄兩國科研人員在交流聯合抗疫、疫苗臨床試驗、抗病毒藥物篩選、聯合培養研究生和信息資源共享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實質性合作,凸顯了中俄聯合辦學“生物+俄語”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時也為“生物+俄語”創新人才的培養注入了發展動力。事實上,中俄兩國在教育、農業、林業、環保和食品科學等領域擁有巨大的發展合作空間,有待兩國專家學者深入挖掘,因此,中俄聯合辦學“生物+俄語”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將為兩國開展上述領域的高水平合作研究提供強大助力。
在對外合作辦學過程中,思政元素融入專業教育對于培養具有愛國主義情懷的創新型人才尤為重要。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一直將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人才培養過程的始終。在俄語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在內容的選擇上補充了中國在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等方面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避免崇洋媚外。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在傳授學科專業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熱情。例如,在“基礎生物學”課程過程中,授課教師講到遺傳學基本理論時,補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發明雜交水稻的過程,從專業視角闡述育成雜交水稻的難度,詮釋袁隆平院士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用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高尚情懷。在講授與細菌、病毒相關的章節時,授課教師引入了新型冠狀病毒的內容,結合最新的研究成果,讓學生了解該病毒的結構、致病機理,以及與普通病毒的異同之處,結合理論知識講解防治病毒的一些做法和疫苗的作用機理等,從專業視角認識鐘南山院士和陳薇院士等抗疫先鋒的先進事跡,使學生充分體會他們“醫者仁心”“求真務實”“敢為人先”和“為國奉獻”的高尚情操,激發學生學以致用的樂趣和自豪感。在講授生態系統中有關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相關章節時,授課教師補充了我國自主創新科研成果青蒿素的發現及其對瘧原蟲的作用機制,使學生理解瘧原蟲在生態系統上作為分解者的地位和青蒿素對瘧原蟲的作用方式,感受屠呦呦教授潛心耕耘、默默奉獻和不斷創新的高尚科研精神,充分理解和認識到青蒿素是中醫藥獻給全世界的禮物。
中俄聯合辦學教學模式的設計和定位是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半外式”向“全外式”漸進式教學模式的過渡得到了學生的充分認可和接受[1]。在教學之初,考慮到俄語學習具有一定難度,以及專業課教學內容的遞進掌握,生物技術專業學生在低年級以通識教育、基礎俄語和專業課學習為主。通識教育主要包括思政課、高等數學、大學物理、大學英語和大學語文等。低年級教學重點是強化俄語學習,而俄語教學主要采用中俄雙方教師共同參與教學的方式,主干課程“俄語實踐”“俄語語法”和“俄語閱讀”等由中方教師主講,“俄語視聽說”和“俄語口語”等課程由俄方教師主講,專業課程由中方教師講授入門課,如理論課“基礎生物學”和“文獻檢索”等,以及實踐課“生物化學實驗”和“微生物學實驗”等。低年級“半外式”教學模式主要是夯實學生的俄語學習基礎,讓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為未來過渡到“全外式”教學奠定基礎。俄語作為屈折語,學習難度較大,主干課程“俄語實踐”學習難度逐年、逐級遞進,四年時間俄語學習不斷線。進入高年級后,更多的俄方專業課教師開始參與到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理論授課過程由“智慧教室”全程錄像,授課視頻全部上傳學院網站作為網絡教學資源使用。為了充分保證“全外式”授課過程的學習質量,幫助學生克服“全外式”學習過程中存在的“說不出、聽不懂”的困難,中俄學院通常選派助教參與“全外式”教學,中方助教和俄方教師保持密切交流,采用課前商討內容、課上輔助授課和課下集中答疑的方式幫助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減輕學生學習壓力和心理負擔。多年來,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俄語教學依托黑龍江大學俄語學院八十年的優良傳統,充分保障了創新人才的培養質量,得到了用人單位的高度評價。目前,學生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專業課的學習中,尤其是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俄方教師線上授課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考慮到不可抗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中俄雙方聯合開發線上教學網絡平臺,尤其是“互聯網+”網絡教學平臺的開發使用,為學生回看授課視頻、在線實現網絡答疑和師生即時互動提供了便利條件,而且教學內容和形式的多樣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積累了經驗。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生物技術專業“半外式”向“全外式”過渡的漸進式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俄方教師的授課質量和學生的培養質量,在“生物+俄語”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過程中獲得了良好的反饋。
秉承著“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辦學主旨思想,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在充分保證中方專業特色的基礎上,引進了俄方專業優勢教育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中俄雙方專業負責人多次商討修訂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在充分考慮雙方優勢專業的基礎上,在課程設置上體現了黑龍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微生物學專業的優勢課程,又引進了俄羅斯新西伯利亞國立大學優勢專業——遺傳學的相關課程,旨在雙方優勢互補,提高學生的培養質量。考慮到中俄雙方聯合培養復合型人才通常存在的共性問題,即課程設置冗雜、學生課業繁重和學習壓力較大,中俄學院多次在學生中開展調查研究,悉心聽取學生的問題反饋,多次組織專家進行論證,并同俄方院校專業負責人開展積極溝通交流,對于相關課程內容和學時進行刪減或補充,同時定期組織學生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教師談心,請專業人士幫助學生適應高強度的學習任務,緩解心理負擔。高水平師資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支撐。中俄雙方通常選派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職稱、具有博士學歷且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授課。教學材料由授課教師提供,俄方教師提供俄文原版教材和多媒體課件等,在多年教學實踐過程中,中俄雙方教師還聯合編寫了一些核心課程的教材,滿足了課程教學的實際需要。為了促進文化交流和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按照中俄雙方聯合培養計劃,三年級學生赴俄方院校作為本科插班生學習一年,課程學分和成績兩校互認。在俄學習期間,帶隊教師全程跟蹤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同俄方教師密切溝通交流學生的學習情況,協助俄方教師組織文體活動,幫助聯絡溝通解決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保證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按照培養方案,四年級學生在國內完成畢業設計、答辯和研究生升學考試等環節。畢業設計采用中方教師指導和俄方教師把關的方式合作進行,研究工作主要在國內完成,畢業論文以中俄兩種文字形式呈現,最后中俄雙方共同選派專家完成答辯工作。教學質量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保障。中俄學院的教學傳統是嚴格把關教學質量。俄方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自主學習能力,課程進行到一定階段,教師會通過隨堂測試和課堂討論等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測評,隨堂測試成績作為期末考試成績的一部分,以此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學生對于俄方教師的授課情況也有權進行“評教”,對授課教師的優缺點進行打分評價,“評教”結果會及時反饋給俄方教師,以此互評互促,教學相長,切實提高教與學的質量。中俄學院著重培養師資力量,派遣年輕教師外出訪學或攻讀學位,不斷擴充和壯大師資隊伍,擴充俄方合作辦學院校和合作伙伴,力爭未來能夠為中俄學院的教學、科研工作和對俄科技合作貢獻力量。
黑龍江大學中俄學院自成立以來,在教學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同時也開展了中俄雙方一系列的實質性科研合作,中俄學院逐漸由單一教學向教學和科研并重的方向轉型。依托中俄學院搭建的合作和交流平臺,以及諸多教師在外訪學期間建立的合作渠道,中俄雙方定期互訪,討論教學實踐,交流科研成果,尋求合作伙伴。2021年,正值黑龍江大學建校80周年,中俄學院建院10周年之際,中俄學院舉辦了迎校慶“百大名家進校園”系列講座之中俄學院國際學術報告會,邀請了多名俄方專家學者參與此項活動。一方面,雙方學者可以充分了解彼此的科研方向,瞄準未來合作的重點;另一方面,通過學術講座的形式提升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了解生物技術領域前沿發展動態,熟悉該學科和其他專業的內在聯系[2],為未來從事科學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近年來,中俄政府致力于促進中俄兩國科研人員聯合開展自然科學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與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會(RFBR)共同資助中俄雙方專家開展科技合作,逐年加大互訪和交流的支持力度。自2020年起,中俄雙方重點支持兩國專家學者圍繞新型冠狀病毒開展聯合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在研項目的中方申請人能夠依托在研項目,同俄方學者聯合申請國際合作研究項目,雙方項目書以中俄兩種語言形式呈現,各自申報提交,中俄學院學生承擔了中俄雙方專家學者的合作交流和申報書中俄版本的互譯工作,為雙方專家學者開展實質性合作起到了橋梁作用。中俄學院組織的中俄雙方專家學者的線下和線上定期會晤為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中俄雙方開展實質性科研合作提供了平臺,為雙方未來建立聯合實驗室、聯合培養研究生及科研成果的轉化提供了強大的助力,用實際行動踐行“教學促進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發展目標。
中俄聯合辦學培養“生物+俄語”創新人才是一項長期系統建設工程,為了能讓學生成為生物技術領域中俄兩國專家學者開展實際科學研究工作和轉化科研成果所需的高水平人才,中俄學院教師在創新人才培養實踐過程中做了大量細致入微的工作,為學院的未來和學生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十余年來,中俄學院教師攻堅克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喜人的成績,在收獲喜悅的同時,也發現了存在的一些問題,如師資力量不足、管理制度不夠健全、資助體系單一、對俄優勢學科認識不足、俄方合作院校單一、雙方實質性科研合作較少等[3]。相信在未來,秉承著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的堅定信念,在黑龍江大學的全力支持之下,在中俄學院師生和其他相關學院的共同努力之下,存在的問題都會得到合理的解決,中俄學院將成為黑龍江大學對俄合作辦學和對俄科技合作的一面鮮明的旗幟,為黑龍江大學的國際合作交流做出更多的貢獻,為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和儲備更多的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