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蕾,高 麗,陸紅梅
(石河子大學,新疆石河子 832000)
“建設法規”是土木工程專業一門專業基礎課程,結合現行工程建設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對建設工程全生命周期所涉及的相關法律制度進行全面系統的學習。“建設法規”課程思政要凝練思政元素內涵,潛移默化地融入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其專業水平與思想政治素質,充分發揮專業才能,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
“建設法規”課程思政的目標是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建設法規”課程知識傳授中,采用學科融入的方式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以價值引領為導向,實現課程育人;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世界觀、人生觀、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與“建設法規”課程中的職業價值觀、職業道德、敬業精神、集體利益等相關聯,塑造學生的主流價值觀,實現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家國情懷、創新精神、專業素養的人才的培養目標[1]。思政育人的目標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接受“建設法規”課程思政感召式教學引導,養成誠信、敬業、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和較強的法律法規、安全、質量、效率及環保意識,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與倫理素質,為社會做出貢獻[2]。
2.樹立學生的法治觀念,遵紀守法,愿意為人民服務,積極投身國家、地方經濟建設,為民族復興做貢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3.教學過程中配有大量的實際工程案例,激發學生作為新時代工程人的自豪感,為不斷推進城鎮化事業提供思想支撐。
4.正確使用“建設法規”知識解決諸多復雜的工程管理問題,意識到工程法規失范、不當的工程活動會導致一系列的負面后果,使學生具備高度的責任感、職業安全意識及法律意識。
5.“建設法規”課程是為工程實施與建設服務的,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貫徹培養學生嚴謹、專注、負責的科學精神及工匠精神,培育學生家國情懷、正確的法治認知、良好的職業素養[3]。
課程思政教學實踐須保證不能破壞原有的課程知識體系,即不能因融合了思政元素而刪掉部分原有的課程內容。“建設法規”課程體系發展完備,邏輯性強,在課程體系基礎上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要厘清基于該課程所蘊含思政元素的外延與內涵,將與課程章節對應的思政元素有機地與課程知識結合起來,形成思政元素與知識點之間的和諧、無縫對接。經過不斷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最終形成體現建設法規本質與特點的課程思政結構體系(圖1)。

圖1 “建設法規”課程思政教學探索
在“建設法規”課程思政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即具有高尚的人格、嚴謹的職業道德。土木工程專業學生未來都是國家建設行業的棟梁,培養學生具有工匠精神是對職業的負責。
開展“建設法規”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首先要以課程中的知識單元作為立足點,進行課程思政元素的遴選。“建設法規”課程蘊含大量可挖掘的思政元素,如科學發展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責任、法治意識、職業道德、工匠精神等。
思政元素須與“建設法規”課程內典型的工程案例建立密切的聯系,同時該課程體系尚有一些隱性的思政元素[4],如某個知識單元能夠表達出富有哲理的人生觀、價值觀等,這些也是課程思政元素。因此,思政元素的遴選需深入挖掘,教師應在吃透課本的基礎上,充分領會課程思政元素的外延和內涵。
將遴選的思政元素融入課程教學實踐,必須保證思政元素與“建設法規”課程體系進行充分有機地融合。“建設法規”課程本身有極其嚴密、系統的體系,增加的思政元素若突出放大原課程中的知識點必將使得課程體系顯得臃腫,因此,必須對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排列、組合并與原課程體系進行融合。
將典型工程案例與知識單元結合,例如,教師在講授安全生產法律法規體系時,設計課程思政教學路徑(圖2)。從思政元素選擇來看,典型工程安全質量事故案例的專業反思,如重慶綦江縣彩虹橋整體垮塌事故、碧桂園“6.24”坍塌事故等,這兩個案例體現了兩個思政元素要點。第一,加強工程倫理意識,工程實踐要求學生具備正確的倫理判斷,要在倫理困境中進行正確的價值選擇。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品質,做一個健全的工程師,即要有豐富的學識與經驗、健全的道德與素養、健全的思想與行為。第二,培養學生要具有大國工匠精神。這樣既豐富了課程內容,又巧妙地將思政元素融合進原課程體系的教學之中。

圖2 建設工程安全生產法律制度課程思政教學路徑簡圖
理工科類的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無模式可循,因此,教師必須在領悟課程思政建設宏觀指向的基礎上,進行課程改革。“建設法規”是高等工程教育、法學、思想政治教育、哲學、社會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的交叉學科課程,根據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總體改革指向,其改革重點在于強化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提升科學素養、進行家國人文情懷和工匠精神教育。
課程思政須對教學理念進行創新。“建設法規”課程思政所培養的創新意識就是要根據實際情況結合建設法規理論進行實踐創新,而不斷的實踐創新、總結提升又反過來促進建設法規的理論創新。建設法規所面對的是復雜的工程法規,同時也會遇到復雜多變的工程問題,因此,教師要始終把握原理,因地制宜地進行方法和手段的創新。
“建設法規”課程遵循立德樹人的原則,將“德”轉化為課程中的“胸懷祖國,奉獻社會”(愛國主義教育、奉獻教育、安全教育)、“誠實守信,歷練品質”(工匠精神教育和文化自信教育)等內容,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有機融合。針對“建設法規”課程思政教學的改革目標,采用多模式、多手段相結合,將思政元素滲透到教學細節中,與思政課程形成合力,構建“建設法規”課程思政教學體系(圖3)。

圖3 “建設法規”課程思政教學體系
通過研討式教學,教師提前發表主題,分享典型重大事件,如江西豐城發電廠施工平臺坍塌事故、湖南省鳳凰縣堤溪沱江大橋坍塌事故等,要求學生參與討論,教師關注與點評學生觀點。教師進行正確深入地引導,樹立學生的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兢兢業業、求真務實的品德及工匠精神。愛國主義教育、安全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高尚職業理想的建立,還有助于學生抗壓性、責任心等職業素養的培育。
通過案例教學模式,教師介紹建設工程施工環境保護、節約能源等制度,激發學生環保及節能意識,樹立可持續發展觀,深刻理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促使其樹立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懷。
教師在課堂中采用多種教學模式,如案例教學、翻轉課堂等,以專題式、滲透式等教學手段融入思政元素,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啟動課堂教學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將傳統的“理論灌輸”轉變為“師生雙向互動”,力求做到生動多樣,渾然一體。
改變教學方法,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緊密結合。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與實踐知識的同時,培養了高尚的情操。教學中,教師采用啟發式教學,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的過程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組織安排研討課、專題講座、調研等,逐步提升學生參與教學的能力。教學環節齊全,教師備課充分,課堂講解生動,緊密聯系實際。從課堂的各環節,如課程導入、理論分析、案例講解、知識總結等方面把思政元素與課程知識相融合。
1.教師自評。對講義和教案進行審查,審查教案在開展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同時,教學知識點是否全部覆蓋。
2.同行他評。學院督導或學校督導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效果進行評價,評價教學目標是否達到,教學效果是否優良。
3.學生評價。教師根據學生聽課效果,以及對課程學習滿意度等方面的評價,形成詳細的調查問卷,便于后期進行針對性補充和完善已有的教學方法。
變革傳統的考核方式,教師增加平時成績比重,注重在學習和實踐中考核學生。在期末考核中加入思政考核環節,將課堂上涉及的部分思政知識納入考核范圍,督促學生加強思政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傳統文化,關注時事政治,將愛國主義情懷正確地融入到專業知識的學習中去。
在整個評價過程中,強調過程性評價,不僅關注技能的評價,而且從學生思維能力、合作能力、綜合應用知識處理問題能力等方面進行全面評價。
通過“建設法規”課程思政的教學探索,文章認為高校首先應建立“建設法規”課程思政一體化模式,形成成熟的課程思政教學大綱、教學設計,編制完備的課程思政多媒體講義,并進行推廣。
教師應建立“建設法規”課程思政案例庫,從寶貴的教學實踐經驗中總結出可推廣的教學模式,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程,通過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工程法規、工程安全、工程質量、工程倫理等各具特色的案例,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意識到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幫助學生提高思想政治覺悟,使其在提升專業知識水平的同時,增加工程意識、倫理意識、安全意識,加強社會責任感。
“建設法規”課程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相融合的建設經驗,帶動了工程專業其他課程的課程思政建設與發展,使學生在思想升華中精進專業,在專業學習中提高認識,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成為對黨忠誠、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