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雙陽中心幼兒園陽江園區 林雅虹
福建省泉州市是全國著名的僑鄉之一,具有多元文化特色。我園座落于洛江區雙陽街道,這里居住著很多東南亞歸僑,是著名的僑居之地,整條街道充滿著濃郁的亞熱帶島國風情,其精美的風味小吃、優美的印尼舞蹈更是享譽盛名。挖掘并利用本土教育資源,讓幼兒與資源對話,是我園實施課題研究的一大舉措。我們以發展和傳承特色文化為出發點,根據各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水平,充分利用地域資源進行課程整合,使其融入社區、親近社區,進而衍生出一系列主題活動,比如“舌尖上的印尼美食”“印尼糕點”“異域風情”“千島之國”“風情巴厘島”“印尼恰恰恰”等。
在實施“印尼風情”的主題課程時,我們發現了一些誤區,并采取了相應的解決策略,力求既有傳承又有創新,幫助幼兒在別具特色的課程活動中了解印度尼西亞的風土人情,體驗不一樣的文化意蘊。下面我以近幾年園所開展的“印尼風情”主題課程為例,談談其中的問題與對策。
為了更好地促進主題活動“舌尖上的印尼美食”有效開展,我們圍繞主題開展了一系列豐富有趣的活動。比如,通過“好吃的糯米條”“彩色的蝦片”“領結糕”等課程活動,讓幼兒與這些特色小吃親密接觸——先認識這些印尼糕點的外形構造,如形狀、顏色等;再了解它們是由什么食材制作而成的;最后幼兒通過親自動手來學習這些糕點的制作方法;在開展“歡樂印尼舞”的音樂活動中,幼兒熟悉了樂曲的旋律,了解了樂曲的結構,感受到了樂曲歡快的氣氛——這兩種活動形式旨在讓幼兒積極參與其中,但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因為,文化課程的內容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元化的,教師要讓幼兒在參與其中的同時也要明白為什么要開展此類活動——如思考“為什么僑胞仍然保留著這些飲食習慣?”幼兒穿戴印尼服飾只是充當了一次“印尼小朋友”,未進行積極的思考,故而削弱了其參與活動的主動性,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過查找資料,我們得知:雙陽華僑農場建立于20世紀50年代,目的是為了適應大規模的歸僑回國而建立的,保護歸僑文化主要是讓歸僑文化在當時的農場中得以延續。
每年開學初,每個年齡段至少有一個班級會承擔“印尼風情”主題活動,并設計相關的主題網絡圖、細分課程計劃等,盡管“印尼風情”課程在計劃中都有體現,但往往會出現“熱熱鬧鬧地開展隨后一切照舊”的現象——課程活動只停留在某一階段,缺乏延續性。我理解的文化課程是連續的、發展性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我們要對該文化課程的內涵加以提升,讓幼兒在參與過程中充分體驗、全方位了解印尼的民俗風情。在開展小班主題活動“印尼糕點”的過程中,我們鼓勵幼兒與爸爸媽媽一起了解印尼的風土人情,開展印尼糕點品嘗會,并動手制作印尼糕點,同時收集主題活動照片,將其布置在班級環境中,讓幼兒觀賞交流。由于班級里印尼僑鄉家長屈指可數,加之幼兒年齡尚小,如果沒有進行活動前問卷調查、適時的宣傳以及開展階段性的主題活動,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活動效果,因此只能停留于形式。


針對幼兒園“印尼風情”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誤區,我園在近幾年的多元文化課程實施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賦予了“印尼風情”新的內涵,同時提升了教師對僑鄉文化課程的認知,逐步完善和生成了新的課程活動內容,最終形成了我園獨特的僑鄉主題課程實施策略。
1.讓課程回歸到生活中,真正落實課程生活化理念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注重幼兒實踐活動,根據不同的教育內容組織教育活動,充分利用周圍有利條件。”為貫徹《指南》精神,我們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鼓勵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主題活動的創設中。例如,在“印尼服飾文化”主題活動中,我們組織幼兒通過參觀歸僑歷史博物館,初步了解印尼的風土人情;在音樂活動“歡樂印尼舞”中組織幼兒感受具有印尼風格的音樂,欣賞漂亮的印尼服飾,引導幼兒跟隨音樂自由創編舞蹈動作;通過不同渠道探究印尼的多種美食,進而對印尼的風土人情產生濃厚興趣;在開展“千島之國”的主題活動中,我們將印尼美食調查表進行裝飾并張貼在走廊墻面上,讓幼兒在活動的同時,了解印尼美食的種類和名稱,大大增強幼兒對印尼美食文化的認知,使其初步感受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與此同時,我們還將印尼歌曲、印尼服飾、掛飾等投放至表演區,幼兒隨手就可以和“印尼風情”進行對話——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能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逐步讓課程回歸到生活中,真正落實課程生活化理念。
2.了解僑鄉飲食文化,激發幼兒主動探究的欲望
為了幫助幼兒進一步了解印尼風味小吃,我們請家長與幼兒共同收集印尼小吃的圖片與資料,幫助幼兒了解印尼小吃的制作方法和制作過程,并請家長與幼兒在家共同制作,增進幼兒對印尼小吃的認識。例如,主題活動“舌尖上的巴厘島”是我們根據印尼美食和社區的有利環境資源而設計的。活動一開始,幼兒就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活動之前,我鼓勵家長帶領幼兒去雙陽街道尋找印尼特色的風味小吃,在班級開展“小吃品嘗會”等相關的主題活動,促使幼兒對這一主題產生一種熟悉而又親切的情感。通過談話、操作、交流等形式讓幼兒充分利用各種感官嘗試、探索,進而了解印尼美食的種類、制作方法等。在幼兒操作探索的過程中,我們成為了他們的合作者、支持者、引導者,用親切友好的態度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活動的樂趣。這些飲食文化不僅拓展了主題內容,而且培養了幼兒主動探索、樂于實踐的良好學習品質。同時,我們注重課程活動的延展性,利用學園小廣播、班級晨間播報等,讓幼兒自主播報關于印尼美食的內容,持續將課程活動引向深入。活動既貼近幼兒的生活,又擴展了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
在美術活動“神奇的扎染”中,首先,我引導幼兒認識不同的作畫材料——宣紙、彩色顏料等,拓寬其知識面,增強他們對色彩的敏感性。通過學習、探索染色方法,豐富幼兒的前期經驗,鼓勵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將浸染的手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進而培養幼兒的動手制作能力和表現美的能力,從而獲得成功的體驗。
其次,我提供皮筋、夾子等工具,引導幼兒通過扎、夾、綁、捆等方式將布匹折疊捆綁,然后在布匹上結合印尼服飾的花紋創作圖案、浸染上色,鼓勵幼兒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巧妙地運用松果、藤球等工具進行創作。
最后,我引導幼兒將布料放進染料中,染出讓人眼前一亮的布料——幼兒在“學中玩、玩中學”的過程中發現美,將藝術融入生活,彰顯文化課程的無窮魅力。
每一種文化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和內涵,這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資源。在幼兒熟悉的地方特色文化中獲取教育資源,有利于幼兒在自主狀態下主動構建新的知識經驗。總之,在實施“印尼風情”課程的過程中,我們除了挖掘富有特色的課程活動,還借助僑鄉文化這個有效而特殊的載體,促使幼兒在情感、態度、行為等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