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云霖



【摘 ? 要】作業設計與作業評價是密不可分的整體。作業與評價要融入教學,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內容進行統籌考量。教學中教師要進一步優化作業評價標準、評價支架、評價樣式和評價效果,根據學習內容、評價對象等選擇合適的作業評價路徑,促進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
【關鍵詞】作業·評價一體化;優化策略;實施路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作業評價是過程性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設計是作業評價的關鍵。可見,作業設計與作業評價是密不可分的整體。
針對當下教師的認識不足,導致作業隨意化、練習表層化的現狀,溫州市蒼南縣致力于“作業·評價一體化”研究,以作業為抓手,強調“作業要融入課堂,成為學習的重要內容;作業要聯結評價,實現區域教學變革”。
“作業·評價一體化”研究聚焦練什么、怎么練、怎么評。特別是作業評價要與作業目標關聯,對照標準進行評價,針對存在的問題,確定有效的解決辦法。這是一個從練習到反饋的完整的教學過程,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及自身教學不足的有效渠道。
一、“作業·評價一體化”的優化策略
作業與評價要融入教學,作為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內容進行統籌考量。要利用作業組織學習活動,通過評價量表等工具的使用,促進學生自主評價學習成果。
(一)制定作業評價標準,提供評價維度框架
作業效果不理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師沒有系統地研究統編教材,解讀語文要素,特別是對語文要素的年段層級性和安排序列性關注不夠,這就造成教學目標把握不準。同一類語文要素,在不同年段,其要求是不一樣的。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側重,學生的能力就不能逐步提升,自然也就無法實現“教學評一致”了。如“體會人物”這一語文要素,要想準確把握其編排序列和層級,教師要圍繞整套教材進行梳理(如表1),并制訂與之相應的教學目標。
通過表1可以發現,隨著年級的上升,語文要素由易到難,梯度推進,凸顯層級。因此,作業設計的目標也要隨著語文要素的變化而變化,評價的維度自然也不一樣。
(二)搭建作業評價支架,促進自我調節學習
作業評價支架指能促進學生思維,幫助學生理解、體悟作業的內在要求,在評價過程中提高學生認知水平的評價載體。并不是所有的作業都需要評價支架,但是在學生剛開始進行自主評價時,為學生提供有效的、適合的評價支架,有助于學生從學習評價逐步走向自行設計評價支架,成為獨立的評價者。
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習作《故事新編》時,有教師指導學生先確定結局,再分角色,從不同角度思考情節。根據教材中的情節提示,師生共同完成了一幅龜兔賽跑的情節圖。之后,學生根據情節圖展開想象,理清思路,嘗試習作,創編《新龜兔賽跑》。學生完成習作后,教師指導學生運用星級評價圖(如圖1)評一評。
星級評價圖根據本次習作要求,清晰地給出了評價的標準,降低了評價的難度。《故事新編》是想象作文,因此教師把“想象豐富,情節曲折”作為一星要求,體現本次作文最基本的要求。學生在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剛剛學習了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等描寫表現人物品質。因此,教師將“能運用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作為三星要求,培養學生自覺運用學過的表達方法,提升表達能力。學生還可以對照星級評價圖,思考自己的習作是否說明了一個道理,進一步完善自己的習作,養成不斷修改習作的好習慣。
(三)優選作業評價樣式,給予具體學習指導
作業評價是反饋學生學習情況及教師教學情況的重要手段,是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教師要選擇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和心理特征的評價方式,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作業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中提升思維水平,增強學習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如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奇妙的想象》要求學生大膽想象,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想象世界。三年級學生想象力豐富,但習作技巧比較薄弱,需要例文引路。同樣,三年級學生的評價能力也處于初級階段。教師需要設計合適的評價樣式,指導學生嘗試評價。教學時,教師以教材中“躲在草叢里的星星”作為指導的例子,設計片段練習評價標準,要求學生抓住“奇思妙想”,發揮想象,把故事寫清楚。練習和評價設計如下。
1.嘗試練寫故事片段。
師:同學們講得都很精彩,請大家大膽想象,把最精彩的片段寫下來。
2.指名展示,師生評議。
師:同學的習作能得幾顆星呢?老師帶來一個評分標準。如果你覺得靠近這篇(一星習作),就評一星。靠近這篇(三星習作),就評三星。比一星好又達不到三星,則評兩星。
(出示評價標準,如圖2)
教師將兩個習作片段直觀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將同學的習作同這兩個范例進行比較,發現同學的習作在哪一層級上。這樣的評價非常符合三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優勢的特點,將比較抽象的習作目標具體化地表現出來,幫助學生整體構建優秀習作的樣態,避免學生的評價只停留在細枝末節上。
(四)關注作業評價效果,發展學生關鍵能力
作業設計與評價要充分考慮作業實施的效果。長期以來,教師對作業的評價大多數還是比較符號化的,以判斷正誤為最終指向。學生也習慣了教師這樣單一的評價,滿足于答案的出現。這樣的評價不僅簡單乏味,而且缺乏指導,導致學生做錯了可能還不知道錯誤的原因,影響評價的效果。作業評價要促進學生自主思考、實踐探究、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有教師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寫觀察日記》時,設計了“綠豆生長觀察記錄單”(如圖3),引導學生觀察綠豆的生長過程,再根據記錄單內容寫觀察日記。
有學生初試身手,作品片段如下。
我準備了一個小碗,抓了一把綠豆,加水沒過綠豆。我每天都要觀察它們好幾遍,一邊看,一邊不停地嘀咕:“豆豆發芽,豆豆發芽。”有一天,我終于發現它們長出嫩芽了。
針對這個片段,教師先引導學生回顧第三單元幾篇課文中作者細致、連續的觀察,發現在觀察過程中,不僅要仔細看、細心聽,還要用心想。再讓學生根據這幾方面評一評這篇觀察日記還需要在哪些方面進行補充和修改。學生進行二次修改,內容如下。
我準備了一個小碗,抓了一把綠豆,小豆丁們都穿著深綠色的外衣,圓滾滾的。我加水沒過綠豆,它們挨挨擠擠、舒舒服服地平躺在水底。我每天都要觀察它們好幾遍,一邊看,一邊不停地嘀咕:“豆豆發芽,豆豆發芽。”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有的豆子的綠衣裳撐破了,露出了白白的小嫩芽,就像蝸牛頭上的小觸須。過了幾天,嫩芽越長越長,有的還冒出了小小的葉子。
通過評價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確了還可以寫出綠豆的變化以及自己觀察過程中的感受等。評價促進了學生習作質量的提升。
二、“作業·評價一體化”的實施路徑
作業評價要根據學習內容、評價對象等選擇合適的評價路徑,通過學生自我監控、反饋改進等,充分激發學生的作業興趣和信心。
(一)多維反饋,“作業·評價”促進自我監控
做作業是一個自我調節的過程,也是一個主動的、建構性的學習過程。從這個意義上理解,作業中的自我評價就是學生自我監控的過程。課堂上,學生完成作業后,教師往往會組織學生進行點評。這樣你一言、我一語的即興式點評不聚焦,浮于表面,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也不能很好地促進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自然應該積極地參與作業評價,凸顯自身的主體地位。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昆蟲備忘錄》時,教師設計了這樣的練筆作業和評價標準。
1.導入:同學們,你們想創作昆蟲備忘錄嗎?
2.出示“表格備忘錄”(如表2),初步了解磕頭蟲。
3.觀看“影像備忘錄”,深入了解磕頭蟲。
4.嘗試寫一寫關于磕頭蟲的“文字備忘錄”。
5.展示、評價作業,頒發“小作家徽章”。
三星夢想小作家:結合“表格備忘錄”和“影像備忘錄”,從動作、外形、種類、名字中選擇一兩項內容介紹磕頭蟲。
五星創新小作家:從動作、外形、種類、名字中選擇一兩項內容展開描寫,用上一些生動優美的語句介紹磕頭蟲,并加上自己的感受。
評價時,教師先讓學生對照標準,自我評價,想一想是否把磕頭蟲介紹清楚了,畫一畫小練筆中寫得精彩的語句。再讓同桌互評,夸一夸對方寫得好的地方,并提一點修改建議。這樣的評價任務能增強學生習作的自信心。學生根據建議修改習作,呈現作業的變化軌跡,反映作業質量提升情況,為教師后續進行個性化指導提供了依據,同時也促進了自身個性化學習和發展。
(二)展示成果,“作業·評價”融入生活情境
作業作為學習活動中一個重要的環節,其功能越來越豐富。作業不能僅僅停留在對知識與技能的鞏固上,而要從課堂走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自然,評價也需要根據作業內容情境,融入生活。
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習作時,有教師設計了招募“小導游”的情境作業和評價表(如表3)。
“小導游”招募啟事
福德灣景區風景優美,古色古香。為了讓全國各地的人們都能了解這個景區,現需要招聘幾名“小導游”作為景區推廣大使。希望大家積極參與,通過照片和文字介紹福德灣的美景,讓福德灣景區在你們的筆下更加熠熠生輝。習作完成后,可以向“福德灣”公眾號投稿。
教師在“福德灣”公眾號上展示學生的習作。學生線上閱讀并根據“景點介紹評價表”給“小導游”評星、點贊。最終,根據作品在線上的點贊數加所獲得的星級數評出“最佳小導游”。這樣的活動將作業評價與作業展示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真實的主題活動中感受作業的魅力。
(三)提供選擇,“作業·評價”滿足學生需求
學生的能力是千差萬別的,作業設計應該關注學生的不同學習水平。教師要盡可能設計不同類型的選擇性作業,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選擇性作業相對分層作業,更有助于學生發揮自身的優勢,避免了分層作業帶給學習困難學生的壓力,體現出對所有學生的尊重。
如教師在完成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教學之后,設計了以下選擇性作業。
童話故事情節奇妙有趣,引人入勝。《寶葫蘆的秘密》中,那個神奇的寶葫蘆讓人為之向往;《巨人的花園》中,孩子們回來了,歡聲笑語也跟著回來了,讓人情不自禁跟著跳躍起來;《海的女兒》中,小人魚渴望看一看人類世界,讓人印象深刻。要是改編故事,也許結局不一樣,給人的感受也會不一樣。請你任選一個任務完成。
1.我會講: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童話,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呈現出來。
2.我會畫: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童話進行改編,通過畫繪本的方式呈現出來。
3.我會演: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童話進行改編,自行組隊,通過表演的方式呈現出來。
同時,教師還出示了作業評價表(如表4)。
作業能對單元知識進行整合,展示學生語言積累、文學閱讀、創意表達、跨學科學習等方面的能力。評價時,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學習任務設計不同的作業評價量表,著眼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讓學生有機會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來展示,享受作業的樂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48.
[2]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231.
[3]李英杰.基于學習立場提高小學語文作業質量[J].小學語文,2022(6):64.
[4]方臻,夏雪梅.作業設計:基于學生心理機制的學習反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32.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