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玲
高職教育所培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其“高端”不僅僅是指高技術與技能,還包括高素質、高素養等重要內涵。教育部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中提出要強化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培養、加強實踐育人、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把強化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放在重要位置。為了探尋職業院校市場營銷專業職業素養培養的具體措施與創新點、遇到的困難和挑戰等問題的答案,課題組從學生的角度通過問卷星調研網站采用隨機方式對全國9個省及上海的20多所高職院校的421位市場營銷專業(包括大一至大三年級)進行了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21份,問卷的回收率與有效率均為100%。
職業素養分為職業能力也稱為顯性素養與包括合作、誠信、忠誠、溝通協調力、學習力、服從意識、嚴謹的態度等職業習慣、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與職業意識的隱性職業素養。顯性職業素養一直作為職業教育培養的重心,而隱性職業素養則因各種原因被忽略。本課題研究中“職業素養”是指隱性職業素養,研究樣本僅限于針對高職營銷專業。
為了調研結果的代表性,本次調研的樣本院校地理區域涉及山西、吉林、浙江、云南等9個省,涵蓋了浙江、江蘇、廣東等經濟發達省域與新疆、陜西、寧夏等西部不發達省域院校,包含了國家示范(骨干)高職院校、省級示范(骨干)高職院校、國家優質(一流、卓越)高職院校、省級優質(一流、卓越)高職院校、國家雙高校(高水平高職院校和高水平專業群)及普通高職院校等各種等級水平的院校,考慮到高水平院校在整體院校中的比例不高,因此,調研中普通高職占到49.41%;考慮到職業素養的培養過程涉及整個教學過程,因此,問卷的填寫者涵蓋大一到大三年級,同時對培養過程的體驗最有發言權的應該是大三學生,因此,樣本中大三學生比例稍多,占到40.38%。
針對“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相比較而言,職業能力與職業素養兩者哪個更重要?”的提問,教師與學生選擇“素養更重要”的比例均高于“能力”選項,但67.21%的老師選擇了“素養”,而學生略少,只有57.72%;經過與院校類型的交叉分析,各種水平類型高職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看法無太大差異,而此交叉分析結論在教師調研中發現越是高水平院校對素養培養重要性的認識越深刻;經過與性別的交叉分析發現女生與男生看法有較大差異,54.25%男生認為“能力”比“素養”更重要,而62.38%的女生則認為“素養”比“能力”更重要(見圖1)。

圖1 不同性別學生對高職院校對職業能力與素養重要性選擇比例情況圖
整體學生對職業素養的重要性是有認知的,但男女生之間出現如此差異是意想不到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認知差異呢?女生比男生感性?男生在能力上比女生更有優勢,而女生相反?這是值得研究的問題,如何讓男生提升對職業素養重要性的認識是一個重要的環節。
85.28%的高職院校學生認為學校對營銷專業的職業素養培養是重視的,而且有42.76%學生覺得重視程度非常高,而此數據在教師角度僅有14.75%,認為重視程度一般比例教師是學生的2倍多,很慶幸的是認為“不重視”的比例師生都非常低(教師:3.28%、學生:0.72%,老師依然遠遠高于學生)。經過高職院校的所在地理區域與本題的交叉分析,并沒有發現兩者之間必然聯系的依據,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在此問題上的看法并沒有多大的差異;但不同水平類型的院校在重視程度上略有差異(見表1),普通院校學生“重視”的比例低于其他類型學校,而認為“一般”的比例偏高,還有1.44%回答“不重視”,其他類型學校學生沒有人回答“不重視”,此看法同樣出現在教師的調研結論中,教師認為學校不重視僅出現在省級水平院校以及普通院校中。

表1 各類型高職院校學生對本校職業能力與素養重視程度看法
建議進一步加強高職院校、尤其是普通高職院校對職業素養教育重要性的認識,讓學生能在教育各個環節、各個領域切實感受到職業素養的培養內容與措施,全面提升教育效果。
90.5%的學生認為本校在為專業營造有助于培養職業素養的商務環境與氛圍上是有所作為的;各大高職院校專業職業素養培養途徑中,采用比例最高的是“參加社會實踐”,83.85%的院校都采用此途徑,該途徑也被教師群體列為最常用的途徑,而且比例無異;其次常用的是參加各種營銷技能競賽(73.4%,此比例與教師答案驚人相似)與課程教學中的“思政融入”(56.29%,教師群體此答案的比例更高,這跟學校對教學思政的強調有關),“第二課堂”“校企合作培養中企業文化融入”“組織學生參與公益與社會服務活動”“學生日常管理”等方式也是被大多數學校普遍使用,而且比例基本在50%左右,“請企業家創業者優秀畢業生講座”被使用得最少(這可能與此方法使用頻率少給學生教師帶來的直觀感覺有關)。
那么被普遍采用的這些途徑學生參與度如何呢?這些途徑最有效的途徑又是什么呢?調研發現學生參與度最高的是“參加社會實踐”(72.45%),其次是“課堂思政”(49.17%)與“日常管理”(48.69%);“校企合作培養中企業文化融入”“組織學生參與公益與社會服務活動”等方式參與度比較低,“企業家創業者等講座”參與度最低;“參加社會實踐”是無論教師還是學生(74.35%)都非常認可的最有效途徑,其次有效的是“參加各種營銷技能競賽”(40.38%),第三是“實訓過程中仿真工作環境熏陶”(34.44%),其余方式中被認為有效的選擇比例差不多,基本都在20%~30%之間,值得注意的是校企合作相關的一些方式并不被學生所認可,“課堂思政”參與度高但有效性并不理想(25.65%),有效性墊底還是“企業家創業者優秀畢業生講座”與“第二課堂”(見圖2);而在教師群體的意識中,“校企合作培養中企業文化融入”被認為僅次于“社會實踐”的途徑,“第二課堂”被認為效果比較差這點與學生選擇一致。教師對有效性認可度最高的前3個途徑與學生的理解有較大出入,學生更偏向于學校安排比較多的一些活動,而教師答案幾乎都與實踐學習有關。(見圖2)。

圖2 學生認為職業素養的培養方式中最有效的3個途徑選擇比例圖
課堂思政對于提升學生職業素養而言無論在教師還是在學生的眼里有效性并不太強。到底是課程思政的內容設置不夠符合要求還是介入痕跡太重反而背離了熏陶的初衷?“校企合作”相關的內容有效性理解為何教師與學生有如此大的出入?技能競賽在學生角度屬于比較有效方式,但教師普遍不認可,是否教師與學生之間對職業素養的理解不同還是教師無法準確了解學生在技能競賽中收獲?亦或師生之間對技能競賽的界定不同?教師是否僅僅把教育部的技能競賽作為全部?“第二課堂”與“企業專家入校講座”這樣的方式一直被很多專家認為對提升學生職業認識、職業道德理解非常有幫助的,但為何師生對此的意見都持否定態度?這些問題都值得教育工作者進行深入探討與研究,根據深層次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癥結,讓每一種精心設計的培養途徑與方式、無論是“課堂思政”還是“第二課堂”能真正實施見效,達到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目標。
僅有15.2%學生認為本校邀請過社會上職業素養養成方面的專業培訓機構來給專業做過培訓,大部分院校沒有借助于外部專業資源共同完成培養過程,這個數據與教師的調研結論相比,教師數據是學生的2倍,究其原因有可能是教師安排了培訓,但學生沒有參加或者沒有得到消息或者師生對題目的理解不同,教師把所有的講座培訓都列入“是”的范圍,而學生則僅僅把職業素養專業機構的培訓列入。
關于“市場營銷專業是否有開設專門的職業素養教育或培訓課程?”的問題,81.97%院校教師回答是“無”,而學生則只有63.66%回答“無”,回答“有”的教師多數把《商務禮儀》《創新創業課》《職業規劃》等課程列入專門的職業素養訓練的科目中,學生中除了把這些課程列入之外還把“課程思政”做得比較到位的專業核心課程比如《市場營銷實務》《推銷》《商務談判》以及各專業課程實訓和《就業指導》等囊括其中。極少數院校開設有《大學生人文素養》《時事政治》《職業素養》以及《湘商文化》《甬商文化》等地方性商務文化內容課程來培養特色職業素養。
相較于其他專業,營銷工作中對職業素養要求遠高于對職業能力,從調研中發現由于效果評估工具缺乏導致無法評價、沒有較好的教學內容與方式等原因造成院校的教育技能訓練體系比較成熟而職業素養培養屬于“理論上重視、實踐中忽視”狀態。然而社會企業培訓機構在職業素養培訓中卻有成熟且有效的體系,比如NLP教練技術,高職院校不應太排斥社會培訓的內容與模式,抱著兼容并蓄的心態,借鑒甚至借力培訓機構資源來完成職業素養的教育過程。
新生入學之初的職業素養測試在學生看來就是入校時候的面試過程,當前單招來源學生比重不斷增加,大多數學校的單招有面試環節,可能學生會認為那是對職業素養的測試,而教師則不這樣認為,因此,在是否對新生進行過素養測試問題上,教師與學生有較大的差異,47.51%學生回答有過測試,而90.16%的教師則認為沒有測試過。大多數學生對本校職業素養培養的效果是持認可與肯定的態度(見圖3),認為非常有效與比較有效的比例高達72.45%,而該數值在教師調研中僅有16.7%,75.41%的教師認為效果一般,說明師生對職業素養教育效果的期望值有非常大的差距,教師的期望值比較高。90.26%的學生認為本校的課程考核標準中列入了職業素養的考核部分,70.49%的教師持相反看法,再一次證明教師對職業素養的培養要求比較高,理解比學生更透徹與深入,因此,師生在各個問題的回答中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答案。

圖3 對職業素養培養教育的方法與途徑是否有效看法情況圖

圖5 不同類型課程按照對提高職業素養作用大小排序結果示意圖
教師可采取的提升學生職業素養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身體力行、做出表率、用榜樣的力量來影響學生”和“課程內容中滲透職業素養的內容”“教學方式中設計一些讓學生提升職業素養的教學活動”“帶領學生參與企業活動”等等,在這些舉措中,37.05%的學生認為“身體力行、做出表率、用榜樣的力量來影響學生”最有效(見圖4),這將給教師群體更多行為上的約束,教師職業素養的提升要先于對學生職業素養的教育,擺在院校領導面前是的如何進一步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的問題;其次是“教學方式中設計一些讓學生提升職業素養的教學活動”(27.32%)(見圖4),講得多不如讓學生在活動實踐中體驗與領悟,“講練結合、聽悟相融”和“用輕松活動滲透素養內容”可能比較適合高職的學生,被大力推崇的“課程思政”又被列入最后的選擇項目,“課程思政”如何改革才能讓學生真正從中獲益是市場營銷教師需要迫切去研究的問題;在所有課程類型中,學生認為對提升職業素養最有用的是“專業課程”其次是“實踐課程”,“通識課程”排在最末尾,在某種意義上說“通識課程”在職業素養的養成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與作用,但最終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原因在哪里?這些更值得“通識課程”教學工作者深思。

圖4 任教老師在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方面最有效方法
根據本校專業職業素養培養的現狀,學生認為值得推廣的舉措主要集中在“實踐活動”“實訓活動”“參與社會活動”“參加企業交流”“教學設計”“營銷競賽”“開設公共素養課程”“校企合作課程”“課程思政”“創業課程”“開展講座”“開展專業培訓”“仿真實訓”等等,學生們也對學校在提升他們職業素養方面提出自己的希望,比如“實踐多一點”“多開展企業交流活動”“多提供實踐平臺”“提供好的環境”“多與企業開展合作”等等,“實踐”兩字是詞頻最高的,“工學結合”雖說是很老套、過時的一個職教改革術語,但不管現在流行的是什么樣的專業術語,其核心仍然離不開“校企合作、實踐育人”的核心與本質,“踐行”遠勝于“說教”,技能教學如此,職業素養培養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