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鴦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加深,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發展迅猛,與此同時,英語作為溝通中國與世界的橋梁,其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可避免地通過“大學英語”課程了解到英語國家的文化習俗、歷史文學、社會心理以及其地理概況等信息。因此,通過這一門課程,學生可以有效接觸到世界各國文化,乃至于影響其個體原本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教育改革的機遇和挑戰并存的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應主動融入學校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使之在高等學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發揮重要作用”[1]。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加強,中國也開始向諸多國際重大事務輸出著中國智慧。因此,當今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目的不應局限于單純了解外部世界,而應當通過英語的助力,向世界各國講好中國故事,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F今高校教師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課程思政主要問題就是帶領學生辯證看待不同的文化差異,辯證消化吸收他國文化精華,并借此渠道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述好中國特色”[2],提高學生文化自信,從而將中國傳統文化輸出全世界。大學英語教師在整個高校隊伍中就是一個特殊的存在,相比于任何一支其他的教師隊伍來說,大學英語教師隊伍都相當龐大,本身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起著引導作用,因而在課程思政的過程中作用尤為重要,所以基于外語教師隊伍的體量,他們更是能促進高校課程思政成功的關鍵。此外他們長期接觸英語國家文化,深受英語國家文化價值體系的影響。從教學角度講,他們最為適合將英語語言所負載的英語國家文化傳達給學生。從他們自身講,他們所接收到的西方文化與價值觀,可能會負面影響他們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想內容的接受??梢哉f,將思政教育納入大學英語課程中對于學生以及教師皆有利。
現階段很多高校英語教師在設立教學目標時,過多地強調英語這一學科的工具性,關注點集中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而未能真正發揮英語作為語言工具的作用,進而未能有效影響和塑造學生的價值觀,使得育人與育才彼此割裂,故課程思政的理念應運而生。按照課程思政的要求,高校教師應當融通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知識傳授與價值觀塑造兩手抓,在學術土壤上播育價值觀的種子,從而構建高效而立體化的教書育人新理念。為了完成“大學英語”課程的思政教學任務,要建立“教師思政學習的常態化機制,倡導對歷史的閱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示范,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與時俱進地學深悟透”[3]。教師們應該有意識地將這些思想連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業理想以及職業道德等思政內容融入到“大學英語”課程教學過程中去,以求在發揮英語作為一種溝通工具作用的同時,也能更好地實現這一學科的人文屬性。
課程內容上的思政主要從教材內容上進行創新,合理地從偏西方化的教材中尋找思政教學的資源。以往很多英語教師欠缺對學生進行思政引導,除了思想上不夠重視外,另一主因就是目前的大學英語教材內容上多呈現西方文化價值,和中國傳統觀念相去甚遠,“讓人戴著腳銬跳不好舞”。但是有想法有目標的教師是不會拘泥教材被文本牽著鼻子走的。首先,語言雖是文化的載體,但是其詞匯以及句子并不會帶有濃厚的西方文化價值標簽,所以在面對一些傳播西方文化的篇章內容時,教師們可以在詞匯講解以及句子翻譯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達到育人育才的目的。其次,在篇章分析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自發聯系生活實際升華主題思想,培養他們辯證地、一分為二看問題的綜合能力。再次,教師完全可以從教材外部汲取素材融入思政元素,在導入、討論、作業等環節增加合適的思政素材,也可以構建一個完整的課程思政資料庫,在授課前期隨時可以從搭建起來的資料庫中尋找到合適的思政材料,巧妙融入到自己的課堂教學中去?,F今便利的信息時代可以提供大量源源不斷的教學新素材供教師采擷、優選和深化,教師要靜心自律、博學多思,才能做好學生人生的引路人。
課堂教學上的思政主要從授課形式上進行創新,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當中,使得教師課前精心準備的思政內容能夠被學生接納和內化。當前的大學英語教學中雖強調融入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元素,但在實際的教學中,由于教師缺乏信息加工能力、缺少深挖性的思考,只是簡單地將思政內容孤立地呈現,將一些以時事新聞類為主的思政內容單獨拎出分析和解說,通過口頭傳達、書面表達或者圖片展示、視頻播放等單一模態資源的形式將知識灌輸給學生,操作十分生硬,和單元主題脫節明顯,學生被強行灌輸了一些所謂的說教理念,難以感同身受,甚至產生反感情緒,最終導致事倍功半,授課效果不理想。所以,如果要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成功加入思政內容,教師就要借助現有多媒體,比如板書筆、電腦、PPT屏幕以及其他各種教具等,將包括文字、圖片、音頻、動畫視頻、肢體語言、語音變化以及面部表情等在內的多種模態資源進行整合,更重要的是需要精心思考和設計,在合適的時間,結合合宜的教學內容,采用恰當的呈現方式,以多模態式的方式呈現語言知識、多維融入思政元素。輕松自然、多元生動的課堂授課形式也可以讓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提升更快,知識掌握更牢,同時對學生正面價值觀的塑造也會起到積極作用。
教師們要完成課程思政的要求,就要自身先充分了解與把握課程思政建設的內容,堅定自身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以及文化自信。此外應該博覽群書、腹中有墨,對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明星娛樂、時事熱點要比較熟悉,這樣才能旁征博引、無縫銜接各類素材,同時要拔高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注重思政融入形式的設計,從而在無形的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融入思政資源,力求無論在教學內容上還是課堂教學中都能做到潤物細無聲。以下例表為大學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的多維融入部分設計案例。

表1 “職業素養”思政元素融入設計

表2 “人生觀價值觀”思政元素融入設計

表3 “家國情懷”思政元素融入設計

表4 “文化自信”思政元素融入設計
在思政案例設計時,教師不僅要準備合適的導入、閱讀、口語等材料,更要搜素配套的圖片視頻等資源,以求達到最佳效果,尤其是思政話題總結環節,對教師的口才和歸納能力都有著較高的要求。在對大學英語課程進行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還要兼顧縱向歷史以及橫向現實。也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比較歷史使命以及我們所肩負的時代責任。課堂上的思政元素不僅可以是歷史事件的解讀,更可以兼顧現實需求。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這也是將思政教育納入課堂教學的最佳時機,網絡及媒體中諸多對百年大黨成立初心以及歷史發展的科普素材也極大地方便了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同時,思政教育不應局限于高屋建瓴式的大局引導,還可以是細微末節的生活場景教育,一些學生生活中的簡單小事包括學生是否應該將早餐帶入教室、下課后及時關燈關電腦、共享單車使用后是否應該擺放整齊等,以及社交媒體上每天的熱搜新聞等,都可以因勢利導變成很好的思政素材。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常從這些不變的歷史以及常變的現實出發,把握課程思政內容的發展性以及時代性,并注重自身思政觀念、知識儲備以及授課方式的實時更新,進而改變學生的態度認知、影響他們的價值判斷,并最終實現“教書”“育人”的雙層目標。
“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要渠道……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盵4]大學英語作為一個重要思政陣地,其思政融入實踐不是一項一朝一夕、簡簡單單就能實現的工程,教師們都要做好長期奮斗的準備。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要能在“傳道授業”的同時,實現正確“三觀”的傳遞,同期實現“解惑”,融通“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實現“兩條腿”走路,可以實現教育的效益最大化。思政教育的推行從小處著眼有益于學生乃至教師個人的發展,在大局層面有益于社會的發展乃至助力整個中華民族未來的發展,尤其在學習氛圍以及生活氛圍以自由著稱的高校,教師們更是要努力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和正確觀念的倡導者,引導學生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