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禎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3)
2020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中指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方案》強調教育評價要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高教育評價的科學性、專業性、客觀性。課程教學質量評價作為教育評價的重要分支,是幫助政策制定者、學校管理者、教師發現課程教學問題、精準實施改革的重要手段[1]。混合式課程是高校教育教學的主模式,其教學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質量,因此,如何科學有效地開展混合式課程的教學質量評價,如何通過評價反饋發現教學存在的問題、優化教學設計方案,如何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等研究顯得十分迫切。
目前,對高校教學質量評價的研究普遍以改進評價模型、制定評價指標為主,但對于數據采集、數據與指標如何對應、評價后的反饋機制研究甚少。在評價體系研究方面,李海東等人基于課程建設、教學實施、教學效果評價的全過程視角,提出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流程模型、指標體系與方法,并以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建設實踐為樣本進行實施策略研究[2];劉湉祎等人指出,本科教學質量評價需覆蓋學習全過程,并向“以學習為中心”的趨勢發展[3];陳翔等人從總體設計、實施過程、計算辦法和評價結果運用等方面提出了重構定量與定性有機結合的高校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4];王國華等人認為,混合式教學質量評價應包括教學監控、評價和反饋改進3個維度[5]。
在評價模型構建方面,鄭慶華等人建立了涵蓋學生評教、督導評教、管理人員巡教、學生考勤、課程實況、學生績效等綜合反映教學質量的數據,通過數據挖掘與關聯分析,找出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6];范巖等人以BP 神經網絡對高校教師教學質量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系統仿真,并利用相對誤差逐步優化回溯算法在迭代過程的參數構建評價模型[7];趙馨蕊等人基于調查問卷的評價數據進行了模糊綜合評價,并獲取了3 門大學物理MOOC 的詳盡評價結果[8]。在實證研究方面,徐曉青等人認為,交互、網絡自我效能感、自我調節學習是影響大學生線上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9];戴心來等人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課件內容、師生交流、生生交互是影響MOOC 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10]。
上述研究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構建、評價模型的設計提供參考:提升教學質量需要制定完善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形成科學合理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將教學質量標準細化到每個教學環節;收集混合式課程學習全過程的教學數據,健全評價數據集,建立客觀性、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學質量評價模型;根據教學質量評價反饋推動教師完善教學環節,形成切實可行的教學管理機制,促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11]107。
目前,混合式課程教學質量評價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教學質量評價未能實時更新以適應混合式課程的新變化。目前,多數高校對混合式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研究相對滯后,以同行評價與學生評教為主,未能有效利用全過程學習的教育大數據。
第二,評價指標缺乏針對性與完備性。目前,大部分高校僅使用學校教務部門制定的同一套評價指標,缺乏針對性;評價體系相對簡略,忽略了課程目標、課程思政、教學團隊等影響混合式課程教學質量的關鍵指標點,缺乏完備性。
第三,評價實施過程缺乏公正性與實時性。目前的評價主要為同行、督導和學生三類,存在精力投入不夠、不能深入課堂、評分礙于情面等問題,不能保證公平、公正。評價的實施一般在學期末進行,教師未能收到實時的反饋信息,只能在下學期進行教學設計的優化完善,不能做到實時調整。
第四,評價結果反饋缺乏改進建議。目前,課程教學質量評價存在“重評價、輕反饋”的現象,僅將評價分數告知教師,并未反饋具體細節。教師不能精確定位哪些教學環節存在問題,無法有針對性地進行改進,更不能達到“以評促教、以評促學、以評促改、以評促管、評建結合”的新局面[2-4]。
混合式課程教學質量的實時監測與改進需不斷改善內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建立科學有效的評價體系,通過反饋機制來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影響混合式課程教學質量的要素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11]108。
教師因素:教師通過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積累了授課經驗,教師的課前準備度、工作積極性、課堂氛圍等都直接影響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師需在混合式課程教學過程中扮演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激勵者等角色[12]。
學生因素:混合式課程教學中可能存在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注意力不集中、課堂參與度低、師生之間互動少等情況,教師需對學生學習全過程進行有效監測與督促。
課程因素: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本身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專業課/公共課、必修課/選修課、理論課/實驗課等課程性質、上課時間、上課地點都會影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進而影響教學質量。
制度因素:在教師是否調整教學方案、是否做到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深度融合,課程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情況如何實時向任課教師反饋等方面,高校均需要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學監測制度。
針對混合式課程教學質量評價的現存問題,結合教學質量評價的研究趨勢,應深入剖析影響混合式課程教學質量的內外部因素,基于教育大數據對混合式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進行研究,進而提高課程建設質量[13]。
根據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的教學特點,結合教學中產生的便于收集的數據,將學習全過程中的教育大數據分為基礎數據(靜態數據)與過程數據(動態數據)2 個一級分類,9 個二級分類,具體情況如表1 所示。
表1 混合式課程學習全過程中的教育大數據
基于教育大數據的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的教學質量評價流程如圖1 所示,主要包括構建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數據收集與分析處理、多輪反饋與優化設計3 個步驟,以不斷提升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的教學質量為最終目的。
圖1 混合式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流程
制定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針對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特點,綜合“面對面學習前→面對面學習中→面對面學習后→下次面對面學習前”四階段全過程學習中的教育大數據,制定科學合理、全方位、多角度的質量評價體系。
學習全過程中各類教育大數據的收集與分析處理:通過對教學過程中的各類數據進行收集整理,以完成不同維度的教學質量評價。
評價反饋與教學方案優化設計:通過數據分析對課程的課前教學準備度、教學內容契合度、教學方法適合度、線上線下融合度、教學效果滿意度5 個維度進行打分,形成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雷達圖,任課教師根據雷達圖反映的不足進行多輪有針對性的實時優化,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參照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與《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推薦認定辦法》,結合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學習全過程的數據特性,設計混合式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共包括課前教學準備度、教學內容契合度、教學方法適合度、線上線下融合度、教學效果滿意度5個一級指標,并細分為20 個二級指標,具體指標分級與數據來源如表2 所示。
表2 混合式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文章依托混合式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教育大數據構建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將數據按照2 個一級分類、9 個二級分類進行細分,并對應至課前教學準備度、教學內容契合度、教學方法適合度、線上線下融合度、教學效果滿意度5個一級評價指標、20 個二級評價指標,確保每個指標的評價有足夠的數據支撐,以保證教學質量評價的客觀、科學、有效,可為混合式課程的建設與遴選提供參考依據,形成教學質量不斷提升的優質閉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