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宜霏
摘 要:幼小銜接問題已成為當前社會各界普遍關心的問題。幼兒園要按照兒童的發展需要和生長規律,進一步優化教學內容和活動形式,培養幼兒發展所需的能力,以達到幼小銜接的教育目的。在此基礎上,本文就幼小銜接背景下,我國傳統文化園本課程的有效開發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幼小銜接 傳統文化 園本課程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1.059
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真、善、美”的精神因素,能夠在教學中持續推動幼兒的身心發展,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文化認知和道德規范,從而提高幼兒對環境的適應性,讓他們順利地步入小學。同時,幼兒園課程也具有鮮明的特征與目標性,教師可以根據幼兒園課程的內容,引導幼兒進行個性化學習。
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
民族音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山歌是民族音樂之根,它所蘊含的深厚感情,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生存與行為模式,是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與文化價值觀。從一個國家的長期發展來看,中國民謠在弘揚中華文化、弘揚民族精神、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各種媒體的出現,為人們的娛樂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同時,受到現代流行歌曲的影響,使得中國的民族音樂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越來越低,處境越來越不妙。如果放任優秀的民族文化繼續消失,而又不能及時地加以彌補,那么,中國幾千年來的燦爛文化就會慢慢地失去它的光彩。所以,我們每個教育者都有義務去繼承和發揚民族傳統音樂文化。
例如,山東的地域文化是中華文明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有著豐富而獨特的內容。在戰國時代,以山東為發源地的儒學,在今天仍然深刻地影響著中國和世界的文化。悠久的歷史和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山東民間美術創造了豐厚的底蘊。山東山歌是一種很有地域特點的民間文藝,它是淳樸的工農群眾通過自己的實踐,用自己的語言創造出來的。山東山歌粗獷、詼諧,體現出山東人的淳樸性格,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反映了山東的文化和民間風俗以及傳統文化,是一種對人本精神的反映,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和吸收的知識寶藏。
二、幼兒傳統節日主題課程建設的價值
1.為幼兒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夯實基礎
首先,傳統節日主題課程可以讓幼兒更好地認識中國的一些傳統節日,比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通過參加節日慶典,孩子們可以切身感受到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以及文化內涵,從而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其次,通過構建兒童傳統節日主題課程,有助于對兒童情感與價值觀念的培育。通過參與這些活動,孩子們能夠深刻體會到傳統節日所傳遞的親情、友情。通過參與家庭節日活動,制作傳統食品和工藝品,孩子們能夠感受到傳統文化所帶來的溫暖和歡樂,從而培養他們對傳統節日的熱愛之情。
此外,在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專題課程對于兒童的身體和心理發展都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在節日期間,孩子們將參與各種各樣的活動,如手工制作等,這些活動有助于提升他們的身體協調能力,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同時,讓孩子們積極參與各類活動也能夠培養他們的協作能力,增強他們的團隊合作意識。在此基礎上,教師構建以傳統節日為主題的課程體系,有利于提高兒童的文化自信。通過對傳統節日的認識與參與,幼兒能夠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進而建立對民族文化的自信,這對孩子的個性發展和自我認同都有很大的幫助。
總之,教師構建以兒童為中心的傳統節日課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將起到推動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可以認識到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從而促進他們的身體和心理的發展,并培養他們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進而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2.為優化育人理念和教育過程提供豐富資源
傳統節日是一個重要的教育資源。在歷史悠久的民間傳說、民俗和詩詞歌賦中蘊藏著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元素。比如,在中秋節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月餅的制作、品嘗,嫦娥飛天的傳奇故事,還有中秋賞月、剪紙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兒童更好地體會傳統文化的內涵。在各個傳統節日期間,幼兒園都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將教師、父母、孩子等組織起來,通過一系列生活化、情景化的活動體驗,來培養孩子博愛、探究等精神。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是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能夠為幼兒園的教育觀念與教學流程的優化提供豐富的道德教育材料。
3.為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奠定研訓基礎
幼兒園教師作為幼兒的引路人,更要加強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增強對其內涵的認識,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從而更好地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通過對中華傳統節日文化底蘊的發掘,教師有計劃地組織課程,獨立編寫圖畫書和游戲,這樣可以使教師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國的傳統節日文化,也可以通過學習來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從而系統地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和學歷層次。
例如,在對眾多的傳統節慶資源進行比較、對詩詞歌賦進行品味等方面,教師們可以從中學習到傳統節慶的文化意蘊,并在創設傳統節慶的主題活動、營造文化氛圍以及進行活動評估等方面體現出來,從而提高教師們的園本課程開發和執行的能力,提高教師們的專業素質和整體素質。
三、幼小銜接背景下傳統文化園本課程開發與有效實施的策略
1.改造游戲
在幼兒教育中,“玩”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于是,在開展這門課程的時候,教師應該把重點放在“游戲”上,特別是當地的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活動,如“老鷹捉小雞”和“跳繩”。在開展游戲類幼兒園的課程教學時,教師應充分重視游戲對幼兒的啟迪作用,以促進幼小銜接的教育目的達成。
舉個例子,在玩耍時,教師要重視孩子們的規則意識,讓孩子們在玩的時候遵守規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要加強合作,提高團隊精神。團隊精神對兒童的力量、耐力、柔韌性、協調性、注意力和邏輯思維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對傳統的游戲進行優化,并賦予新的教育功能,讓兒童獲得新的經驗。
舉個例子,幼兒園的“跳房子”,是一個以單腳跳為主的游戲,旨在鍛煉兒童的雙腿力量以及平衡性。在比賽之前,教師要為比賽做好充分準備,包括場地、教學材料、安全檢查、解說比賽規則、講解比賽須知、熱身等。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可以引導幼兒進行分組,讓幼兒以小組形式參與競賽,既可以避免個體參與競賽時的競爭性減弱,又可以培養幼兒的集體意識與團隊精神。在游戲結束之后,教師要根據自己的觀察,將他們的成長歷程寫進每位幼兒的成長日記里。同時,教師也需要組織學生共同探討和交流心得。
2.改編故事
大多數兒童都有強烈的表達愿望,因此,教師可以創建一套表演類園本課程,指導兒童進行角色扮演,以此來提升自己的認識,促進幼小銜接教學的發展。教師在實施“表演類幼兒園課程”時,應注意:首先,教師要選取與孩子們的價值觀念和認知水平相一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故事,選擇能夠反映正確價值觀的故事,選擇符合兒童生活和實際需要的故事,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促進兒童健康發展。其次,教師應該尊重孩子們對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自主選擇權,鼓勵孩子們主動地去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最后,教師要有隨機應變的本領。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尚未形成整體認知的觀念,無法以一種既定的模式來規范幼兒的行為。教師應該對兒童進行引導,讓兒童可以在適當的時候,靈活地進行表演,從而培養他們的角色意識。
以《我也要做司馬光》為例,這節課以《司馬光砸缸》為主線,以提高孩子們的邏輯思考和應變能力為主要目的,提高孩子們的安全和自衛意識。在進行“角色游戲”之前,教師要做好前期準備。在游戲環節中,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技術,將《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通過視頻的方式展現給孩子們,使他們更好地理解游戲的內容。當孩子們自己去報名,選擇自己的角色時,教師們要解決他們之間的沖突,教師可將幼兒進行分組,并按順序進行表演。
3.動手實踐
兒童在進入小學階段時,實際操作技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素質。于是,在幼小銜接的大背景下實施幼兒園園本課程,教師要從手工教學入手,培養幼兒的動手能力。在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實踐活動,如剪紙、泥塑、放風箏等,這些都對孩子們的實踐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另外,教師還可以把一些手工藝和傳統文化相融合。在開展“手工型幼兒園課程”的過程中,應注重三個環節。第一環節,在設計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難度,確保每位兒童都有參與的感覺、體驗和收獲。第二環節,所用的材料必須是安全的,不會危害到兒童的健康。第三環節,教師要給孩子提供足夠的學習素材,給他們足夠的選擇空間,從而促進他們的創造性思維發展。例如,“擁抱自然,擁抱美”手工類幼兒園本課程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導兒童利用天然素材,做出一種傳統的文化工藝品,從而提高兒童的審美和創造力。在準備期,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材料,比如蛋殼、豆、石頭、樹葉等。此外,教師還應通過戲曲臉譜、剪紙、門神、中國龍、祥云,以及古代園林和建筑,來讓孩子們更好地感受到傳統文化中的各種意象。在執行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觀察和指導孩子。同時,教師也可以舉辦畫展,將自己的作品呈現給兒童,讓兒童的觀察與探討,進而使兒童的表現得到進一步提升。
4.加強引導
在兒童的早期發展階段,幼兒園應充分發揮家長的優勢,積極開展親子型幼兒園課程。在幼兒園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可以汲取傳統文化的元素,為孩子們設計出適宜幼兒與家長一起參與的活動,以此來實施教學。教師在開展相關課程時,首先應注重家庭成員間的合作,遵循“兒童為主,父母輔助”的原則,以保證活動能夠順利開展。其次,教師應將傳統文化與孩子們玩的游戲相結合,一方面要強調游戲的積極導向,使孩子們在游戲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還要確保游戲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使游戲符合孩子們的需要。最后,教師要對家長的輔助性行為進行規范,指導家長對幼兒的活動進行觀察和記錄,并對其進行適當指導。
以《種子的成長日志》為例,其主要目的就是讓孩子們認識到中國傳統的節氣,培養孩子們在種種子的時候,形成觀察、記錄的習慣,培養孩子們節儉、保護自然、熱愛勞動的精神。因此,這節課將在“谷雨時節”進行,主題是“關愛和培育種子寶貝”,讓學生選擇一種他們喜歡的莊稼,然后在家長的幫助下進行種植。這門課要求家長與幼兒共同努力,共同完成觀察與記錄。一方面,家長可借助講解,幫助幼兒理解整個萌芽過程;另一方面,教師根據種子發育過程中形態的變化,給文字配上相應的圖片,讓孩子們感受到播種的過程,感受到勞動的快樂,培養孩子們的觀察力;在此基礎上,教師們還會組織孩子們和父母一起分享他們所做的事情,或者是他們所完成的觀察日志。
5.規劃時間
在幼兒園的課程中,我們把優秀的傳統文化融入孩子們的游戲中,并把他們分為四個類別:一種是一日活動,教師根據兒童的年齡與生理發展特點開展教學,使兒童更好地理解現實生活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培養兒童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兒童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第二種是學習性的游戲,它的目的是要提升孩子們對問題的探索能力,從而培養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第三種是體育類的游戲,以民俗類的游戲為基礎,培養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孩子的溝通技巧,增強孩子的身體素質。第四種是有特色的游戲,主要就是把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相關部分發掘出來,再與地方特色文化相結合,培養孩子對家鄉的情感等。在幼兒園學習期間,教師可從星期一至星期五任選一日,并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進行設計,比如大班的一天活動,上午的活動以生活、學習、運動為主,下午以運動等游戲為主,可以采用幼兒自發、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同齡混合班等形式。在早晨,當孩子們剛剛到園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孩子們參加游戲,比如猜謎語,激發孩子們對一日活動的熱情。在午餐之前,可以加入一些學習或者表演類的游戲。例如,舉辦生肖故事、舉辦有關節日節氣的競賽等,增強兒童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到了下午,通常是在2—3點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一些民間游戲,從而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質,增強孩子的身體素質。
綜上所述,從“幼小銜接”的角度來看,想要把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幼兒園的園本課程之中,就需要幼兒園教師通過改造游戲、改編故事、動手實踐、加強引導以及規劃時間等方法來開展教學。從而提高兒童的綜合素質,進一步促進幼小銜接工作順利進行。另外,游戲類、表演類、手工類、親子類等傳統文化課程,也會對幼小銜接背景下傳統文化園本課程的開發與有效實施起到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王逸《幼小銜接下傳統文化園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好家長》2022年第37期。
[2] 楊璐僖、石彩霞、何玉《幼兒傳統節日主題課程建設的價值意蘊與實施策略》,《教育科學論壇》2022年第32期。
[3] 孫利利《基于山東民歌資源的幼兒園音樂主題單元課程開發與實施研究》,青海師范大學2022年碩士論文。
[4] 劉雪燕《地方文化資源在特色園本課程中的應用》,《家長》2021年第35期。
[5] 叢美麗《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游戲的園本課程開發實踐方法》,《當代家庭教育》2023年第1期。
[6] 潘曉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幼兒游戲的園本課程開發實踐策略》,《甘肅教育研究》202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