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智勇 張美娟
基金項目:江蘇省鎮江市“169工程”學術帶頭人資助項目“鎮江加強以‘紅色資源為重點的黨性教育多路徑策略研究”(項目編號:ZJRC202140)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彭智勇(1975-),男,江蘇丹陽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黨建理論與黨內法規體系。
通信作者:張美娟(1993-),女,甘肅天水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黨史黨建,通信郵箱:1091020698@qq.com。
摘要: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在百年奮斗進程中遺留下來的不可再生的“活化石”,對資政、育人和興黨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紅色文化育人內涵豐富而深厚,其所蘊含的政治內涵、精神內涵和文化內涵,具體表現為中國共產黨鮮明的政治底色、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底氣和中華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該文從價值、情感和行為3個維度闡述紅色文化育人功能的表現,并從“紅色文化+教育內容”“紅色文化+實踐教學”“紅色文化+互聯網”等方面著力,全方位、全過程推進紅色文化育人的實踐向度,對于鞏固紅色江山、賡續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關鍵詞:紅色文化;中國共產黨;育人內涵;理論價值;育人功能;實現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2(c)-0150-06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Red Culture and Its Realization
PENG Zhiyong, ZHANG Meijuan
(The Party School of Zhenjiang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Zhenjiang Jiangsu, 212000, China)
Abstract: The red culture is a non renewable "living fossil" left over by the CPC in the course of a century's struggle, and it has unique functions that cannot be replaced for patronage, education and rejuvenation of the party. The connotation of red culture education is rich and profound. The political, spiritual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 it contains is embodied in the distinctive political background of the CPC, the unique spiritual background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Chinese culture.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red culture from three dimensions of value, emotion, and behavior, and focuses on promoting the practical orientation of red culture education in an all-round and full process from such aspects as "red culture+educational content", "red culture+practical teaching" and "red culture+Internet". It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onsolidating the red river and mountain, continuing the red gene, and promoting the red culture.
Key words: Red culture;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connota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Theoretical value; Educating people; Realization
紅色文化是黨在百年奮斗進程中遺留下來的不可再生的“活化石”,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者結合的有機統一體[1],內容豐富而深厚,在各個時期淬煉出的特殊品質、先進思想、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具有諸多其他資源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如何挖掘好、運用好、發揮好紅色文化的育人優勢,是現在研究的主要課題。作為革命事業的繼承人,紅色江山怎樣鞏固?紅色基因怎樣延續?紅色文化怎樣傳承?文化自信怎樣構建?擺在我們面前的這一道道難題必須解答。據現有研究資料顯示,關于紅色文化育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層面、思想層面與德育層面,其他價值范疇與育人理路研究較少。基于此,本文挖掘紅色文化育人的潛質,極大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對于鞏固紅色江山、延續紅色基因、傳承紅色文化具有重要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1 紅色文化育人的基本內涵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創造的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重要成果[2]。紅色文化育人內涵豐富而深厚,其所蘊含的政治內涵、精神內涵和文化內涵,具體表現為中國共產黨鮮明的政治底色、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底氣和中華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
1.1 體現中國共產黨鮮明的政治底色
紅色文化育人的政治內涵,是由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史的主題和主線所決定的。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人最鮮明的政治底色。在黨的百年發展歷程中,矢志不渝地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是黨百年奮斗史的主題和主線。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關鍵時刻,經常有人追問: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共產黨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是因為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的初心,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是從人民中來的,最終也要到人民中去。為了讓人民群眾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不管面對多大挑戰,付出多大代價,保持對人民的這顆赤子之心本色永遠不會褪色。中國共產黨飽經風霜而本色依舊,心里裝著人民、時刻想著人民、奮斗為了人民。一言以蔽之,紅色文化的政治內涵豐富而深刻,表現為堅持人民至上的政治底色。
1.2 體現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底氣
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核,是中國共產黨人在100多年奮斗歷程中淬煉出的特殊品質、先進思想、革命傳統和優良作風。紅色基因代代傳,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光榮傳統不能丟,丟了就丟了魂;紅色基因不能變,變了就變了質。”[3]2021年,中宣部發布了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首批46種偉大精神,這些優秀精神具有5個方面的共同點:一是堅定執著的信仰信念,即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二是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是黨指導思想的活的靈魂;三是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既是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也是黨的成功密碼;四是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它是黨的實踐品格,是戰勝一切困難的重要法寶;五是敢闖敢試的創新品格,它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的繼承發揚。這些偉大精神都是中華民族在5 000多年的漫長社會實踐中所創造的,紅色文化作為其中的主體承載著深厚的精神內涵,是中國人民理性思維、價值觀念化為精神活動的文化濃縮。
1.3 體現中華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創造的紅色文化,涵養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具有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其中包括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天下大同精神,“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時新精神,“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的以民為本精神,“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精神,以及“吾日三省吾身”的嚴于律己精神,都在黨的百年奮斗進程中得到弘揚和升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這些偉大精神,并不是口頭的標榜,而是黨在百年歷史發展進程中積攢下來的深厚文化底蘊。紅色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厚重內核,是其他文化無法比擬和復制的。紅色文化的精神理念早已融入中華文化,融進中國人的骨血中,并持續在中國乃至世界范圍內產生深刻影響。
2 紅色文化育人功能的具體體現
紅色文化是加強教育的有力抓手,對資政、育人和興黨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功能。本文從價值、情感和行為3個維度闡述紅色文化育人功能的表現,主要包括立德鑄魂功能、道德教化功能和行為調控功能。
2.1 立德鑄魂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作為精神事業,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當然就是一個靈魂的創作,一是不能沒有,一是不能混亂。”[4]這一重要論述,既肯定了培根鑄魂的重要性,又將文化的地位提升到嶄新的高度。紅色文化是立德鑄魂的“根”,為人們的價值觀養成和靈魂鑄造提供源泉和供給。紅色文化在流變過程中沒被其他文化取代,而是不斷發展完善,用強大的生命力展示其精神內核的重要性。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紅色文化積淀著中國人民的價值共識和價值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能夠提高人們的思想覺悟,夯實培育時代新人的精神根基。紅色文化通過自身蘊含的厚重歷史,喚醒人們追求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共同記憶,進而引導個體價值與社會主流價值融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干部把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統一起來,做到虔誠而執著、至信而深厚。”[5]把握好紅色文化的立德鑄魂功能,對于提升民族凝聚力、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有重要意義。
2.2 道德教化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6]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立身立國的根本所在。要提高人們的道德修養,就要灌輸正確的理論,并結合恰當的教育載體和環境,發揮人們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人們自覺認同這些理論,并轉化為自己的道德觀念,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實踐,最后形成穩定的行為習慣。紅色文化中蘊含了豐富的德育資源:一是偉大的精神品質,主要包括在革命和建設過程中體現的不怕犧牲、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無私奉獻等優秀個人品質,還有人民至上、舍己為人的集體主義精神;二是道德榜樣的人格魅力,即社會主義實踐中涌現的包括方志敏、劉胡蘭等革命烈士,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等人民楷模身上體現出來的崇高品質和道德感染力;三是承載著這些精神品質和先進事跡的物質資源,包括故居故地、烈士陵園、紀念館、教育基地,以及圍繞這些事跡產生的文藝作品和文化產品。這些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的豐富思想內涵和高尚道德情操,可以潛移默化教化人們的道德情感。
2.3 行為調控功能
紅色文化的行為調控功能指紅色文化引導教育人們行為轉化的具體過程。人們的行為會受認識、情感、道德和信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行為轉化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要經過認知、情感、價值、行為4個方面的層層遞進。第一個層面是對紅色文化的認知,這一過程人們會有意識或無意識地保留一些紅色文化的相關記憶,這為之后的情感認同、意志接受和行為轉化做準備。第二個層面是對紅色文化的情感認同,加強人們對紅色文化認識的深化,進而激發對紅色文化的情感。第三個層面是對紅色文化的意志接受,這一過程是對紅色文化有了一定認知并且隨著認知的深化對紅色文化產生情感認同后,將紅色文化升華為自覺意志。第四個層面是對自身行為的約束,經歷了紅色文化的認知了解、情感認同、意志接受階段后,在紅色文化的影響下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高昂的愛國熱情、高尚的道德情操。這些品質引導教育對象將其外化為相應的實踐行為,并約束和調整教育對象原有的錯誤行為習慣,達到行為調控的育人功能。
3 紅色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路徑
紅色文化育人是一項系統復雜工程,要使紅色文化在社會成員中產生價值認同,并轉化為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指南,需要從“紅色文化+教育內容”“紅色文化+實踐教學”“紅色文化+互聯網”等方面著力,全方位、全過程構建紅色文化育人功能的實現路徑。
3.1 紅色文化+教育內容
紅色文化育人價值的實現,是通過具體教育實踐,引導人們主動接受紅色文化傳遞的內容,并通過理論認知、情感認同和意志建構的過程內化于心,形成一種持久穩定精神力量的過程。所以,將紅色文化以內容資源的形式應用到教育中,提升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的接受意愿,可加強其理論上的認同。
3.1.1 深度發掘紅色精神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紅色精神是最好的營養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7]推動紅色文化進教育內容,關鍵在于推動紅色精神進教育內容。紅色精神是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通過經驗總結積累形成的許多可歌可泣的偉大革命精神,如偉大建黨精神、紅船精神、延安精神、抗疫精神等。誕生紅色精神的年代已漸行漸遠,但紅色精神卻歷久彌堅,越發厚重而令人敬仰。因此,必須把深度發掘紅色精神作為拓展教育內容的重要環節,并結合地方實際,準確把握紅色文化育人的重大意義。深度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凝練紅色文化符號和紅色精神內涵,用生動的紅色人物、感人至深的紅色記憶,再現紅色精神,打造獨特文化符號,讓教育對象感受到紅色基因背后蘊涵的博大精深、感人至深、振奮人心、催人向上等精神,而對其產生自覺的精神認同感和敬畏感,將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文化記憶、精神記憶、精神偶像。
3.1.2 辦好紅色教育課程
紅色教育課是紅色文化育人的一堂必修課,課程的內容可以根據不同教育對象采用不同方式進行編寫,既可編成一個個小故事講好紅色故事,也可開發紅色研學線路和產品,使紅色文化成為開展黨性教育、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國防教育的重要載體。如延安依托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打造以“六條線為經、十個一為緯、三個色調為面”的主題課程體系,課程架構力求主題鮮明、科學有效、形成獨具特色的“延安模式”。在日常教育中,僅宣傳各種紅色精神,借助各種宣傳手段,在校園內進行大力宣傳,雖取得一定效果,但總體來看,這種宣傳方式更流于表面,并未深入內部,導致大學生對紅色精神認知膚淺,認識不到精神內核,對文化深層次的內容,沒有理解到位。高校領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不重視、不學習、不踐行紅色文化教育的后果就是所培養和教育的學生對紅色文化漠視,紅色教育成效甚微[8]。因此,必須切實加強整體規劃,根據已有教育課程,結合教育對象的特點,依托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優勢,有的放矢的系統辦好紅色教育專題課程,確保課程設置、教學環節的科學合理、針對性強,讓教育對象自然而然地接受紅色文化洗禮、熏陶。
3.1.3 建好紅色教育基地
紅色教育基地是紅色文化育人的重要載體之一,充分挖掘本土紅色文化資源并將其融入教育基地,不僅有利于豐富紅色教育基地的內涵,更能推動紅色教育的開展。建好紅色教育基地,特別要注意因地制宜,提煉和設計好各基地紅色教育主題。紅色教育主題確立之后,根據現場教學的特點,設計好與之對應的路線、環節和流程。例如,紅色教育現場教學可按照“理論導入—現場觀摩—交流互動—總結提煉”的流程進行,有效整合專題教學、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形式,確保現場教學規范有序、務實有效。與此同時,還要聚合文化資源并多方協作建設高標準基地。各地可抓住紅色文化項目建設契機,在當地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與各職能部門、鄉鎮及文旅公司等通力合作共同做好教育基地的硬件和軟件建設工作,高標準打造遺址遺跡、紀念館、拓展訓練等不同類型的紅色教育基地。在后疫情時代背景下,除了自力更生大力加強地方文化、紅色教育課程開發外,更要利用各地域內的紅色教育基地開展培訓,逐漸形成以本地紅色教育為主,外地紅色教育為輔的雙循環局面。
3.2 紅色文化+實踐教學
開展豐富多樣的紅色文化實踐教學,將教育內容融入實踐活動,通過推廣“情理交融”型的體驗式教學、“以史為鑒”型的革命史教學和“資源融合”型的多樣化教學,引導教育對象自我感知,提升教育對象的情感認同,最終做到知行合一。
3.2.1 推廣“情理交融”型的體驗式教學
體驗式教學是以教育對象的自我體驗為主要學習方式,力求在感知體驗的過程中去學習和感悟,是極具震撼力的一種教學形式,具有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能夠有效做到“入腦入心”。所謂“情理交融”,是情感和理智的融合。這里所講的“情”是指在體驗式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飽蘸情感溫度,將講授者與體驗者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拉近受教育者的心靈距離,讓受教育者在感性認識過程中得到提升;這里的“理”是指在體驗式教學中要加入理論元素,讓受教育者對紅色文化的景仰敬重之情更深刻。因此,“情理交融”是開展紅色文化體驗式教學取得實效的必備要素,如同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偏廢。只要真正從內容與形式兩方面予以充實完善,對紅色文化進行學理概括,引導受教育者把感知體驗轉化為理性認識,“情理交融”型的體驗式教學一定能大力推廣,并持續取得良好成效。
3.2.2 推廣“以史為鑒”型的革命史教學
革命歷史不僅包括革命遺跡和文物,眾多革命先烈的書信、照片、名言警句也是革命精神、革命傳統的體現。因此,推廣“以史為鑒”型的革命史教學,抓好紅色歷史教學,就是對歷史的尊重與保護。將歷史和現實相關聯,詳細展現歷史的發展,并站在歷史的視角對現實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辯證剖析,“以史為鑒”地進行發展,才能達到“以史鑒今”的目的。在具體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重視紅色文化資源的重要性,利用其開展紅色教育,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與常規的紅色教學相比,這種教學模式的特殊性在于只以紅色文化資源為依托,選取關鍵人物、地點或事件進行專題講授,而非全面、系統地講授。并且,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時刻把握原則和度,注意區分主要點和次要點,既不能歪曲夸大,也不能掩飾回避。
3.2.3 推廣“資源融合”型的多樣化教學
紅色文化資源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但這些文化資源歷史久遠,眾多民眾沒有經歷和體驗過,無法進行情感共鳴,很難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內心深處的感悟,道德、情感、價值的實現也就成為空口之談。基于此,在紅色教學過程中必須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把握社會發展規律,立足于當下現實生活,根據紅色文化資源的特性,推廣“資源融合”型的多樣化教學。將眾多文化資源進行整理融合,充分發揮各資源優勢,達到提升整體教學水平的效果。例如,以紅軍長征翻越夾金山這個歷史事件為主題開展紅色教育,可以將以下幾點資源進行融合。在教學內容方面,可以將紅軍長征史、革命傳統、紅軍的嚴明紀律和偉大精神等內容進行融合;在教學方法方面,可以通過開展專題講座、互動討論、現場教學、爬山體驗等活動;在資源整合方面,可以將夾金山所在的雅安市寶興縣內的紅色文化資源與附近城市的相關資源進行整合。
3.3 紅色文化+互聯網
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教育價值,不僅要從學科載體的維度加強其內涵深度和精度的耕犁,還要考慮具體的方式及載體的類型、形式,讓大眾能欣然接受。保護和開發紅色文化資源,繼承的形式方法也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9]。互聯網作為當下最為廣泛的信息載體,使文化的傳承、交流和學習更為便捷。
3.3.1 搭建紅色文化網絡共享平臺
互聯網的興起為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紅色文化的分享利用提供了一個快捷嶄新的平臺。搭建紅色文化主題的網絡共享平臺,拓寬紅色文化的育人范圍,才能充分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紅色文化所在地的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支持當地高校建設相關詩歌、名人事跡、紅色文獻、口述資料或歷史遺跡等資源的檔案資源庫,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形成以“紅色瑞金”“紅色井岡山”“紅色遵義”“紅色延安”“紅色沂蒙”“紅色西柏坡”“紅色大慶”等紅色主體的文化資源中心,并投入一定人力、物力進行規范化管理,推動相關工作的有序開展。
3.3.2 做細紅色文化媒體傳播平臺
互聯網具有高效的信息發布和傳播功能,入網的“低門檻”使人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互聯網為紅色文化信息的傳播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基于互聯網開放、交互、共享的特點,要充分發揮互聯網便捷、迅速的優勢,做細紅色文化媒體傳播平臺,可通過建構“互聯網+紅色德育”路徑,引導人人成為紅色宣講員,通過網絡直播間,將自身的感悟、體驗進行分享和宣傳。以群眾喜愛并容易接受的語言和方式,傳播紅色文化信息,使紅色文化的傳播更加廣泛、更加形象。”[10]例如,“高校借助于網絡、手機等媒體,把紅色文化資源連入校園網,著力打造紅色教育品牌,利用各類紅色網站、網上紀念館,實現受教育者跨越時空的交互式教育。”[11]讓紅色文化作品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和認可,讓紅色文化的傳播更有溫度、更有深度、更有信度,培養一批廣受好評的紅色文化理論宣講員,提升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
3.3.3 開發紅色文化網絡教育平臺
教育者根據線下教育的局限性,在網絡上開發紅色文化教育平臺,使線上、線下教育互動互補,不僅提高教育效果,還可以營造良好的紅色文化網絡環境。現實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容易受時間、空間等因素的局限,影響教育的廣發實施,進而影響教育效果,而網上教育則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消解這些局限。例如,線下教育需要教育對象專門抽出時間到學校或實踐基地接受教育和培訓,而線上教育有網絡的接入,教育對象可以隨時隨地接受教育,尤其還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在不影響正常工作的情況下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例如,疫情防控期間很多人被困家中或異地,無法到現場接受紅色文化教育,開發紅色文化網絡教育平臺可以通過網絡自覺接受教育。同時在現實生活中紅色文化資源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可以通過開發網絡紅色文化教育平臺,建立線上歷史博物館、文化展覽館等,幫助各地解決紅色文化資源分布不均的現實短板。
歷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傳。歷史與現實已經告訴我們,對于紅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對于賡續紅色基因,紅色文化的保護和弘揚則是必不可少的助力方式。新時代如何更好地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功效,還有進一步探討的空間,相關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等學理性問題,以及更好進行紅色文化保護和弘揚的有效舉措,還需要進一步構建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馬強.德育視角下的紅色文化內涵與價值利用——以皖西紅色文化為主體透視[J].皖西學院學報,2008,24(6):66-68..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從嚴治黨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49.
[3] 譚宇,王亞軍.紅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二重意蘊[J].學習論壇,2020(10):61-68.
[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2.
[5] 習近平.關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幾個問題[J].求是,2019(7):4-12.
[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8.
[7]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6.
[8] 陳銘彬,王煒.紅色文化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路徑[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71-176.
[9] 吳超.紅色文化資源開發面臨的問題和對策[J].紅色文化學刊,2019(3):81-86.
[10]駱郁廷,陳娜.論紅色文化的微傳播[J].江淮論壇,2017(3):139-144.
[11]曾長秋.論紅色文化資源的價值提升與功能拓展[J].湖湘論壇,2016(6):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