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健 安潔 黃永杰 黃杰 洑香香



摘 要:“術語和定義”是非術語標準中的規范性要素。使用者可以在標準的固定位置查找到某些術語的定義。該要素的設置大大提高了標準的易用性。但在國家標準報批稿中,經常出現術語和定義編寫不規范的問題。本文從術語和定義的重要性和定義表述規則入手,通過一些常見問題的示例,分析了目前國家標準報批稿中術語和定義普遍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了正確的寫法,希望為國家標準起草者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報批稿,術語和定義,常見問題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8.002
非術語標準中的“術語和定義”是規范性要素。在標準中設置要素“術語和定義”的意義主要是提高文件的易用性[1]。如果標準中需要界定的術語是在術語呈現的位置進行定義,而不設置單獨一章,那么文件使用者在需要查找某些術語的定義時將產生諸多不便。因此,這一要素的設置便于使用者在固定位置快速查看。
如果術語和定義的編寫不規范,將會導致使用者產生理解偏差,并嚴重影響標準的使用[2]。在術語和定義中,定義和注出現的問題較多。究其原因,一是起草者普遍重視核心技術要素的編寫而忽視術語和定義;二是起草者沒有熟練掌握術語和定義的編寫規定。本文針對國家標準報批稿中術語和定義的常見問題,一一舉例解析(本文所有示例均來源于《林木育種及種子管理術語》國家標準報批稿),為起草者提高國家標準編寫規范性提供借鑒和參考。
1 定義表述的規則
1.1 格式規范性
定義的表述宜能在上下文中代替其術語。定義宜采取內涵定義的形式,并應使用陳述型條款,既不應包含要求型條款,也不應寫成要求的形式。附加信息應以示例或注的表述形式給出[3]。
1.2 定義嚴謹性
定義是確定概念的外延并與該領域內的其他概念相區別的語言描述。定義應適度不能過寬或過窄,應簡明扼要地表述特征和上位概念,不應使用循環定義。另外,替代原則是用于檢驗定義正確性的常用方法。在一個標準化文件中,如果定義能代替術語,而不會導致意義改變或丟失,則該定義是恰當的[4]。
1.3 語言規范性
規范性是語言作為溝通工具的必然要求。語言表達規范,就會方便相互交流,不會產生歧義和誤解,大大有利于相互理解和溝通。在定義的編寫中,更要注意語言的規范性,避免錯別字和病句,做到語句通順、結構合理、邏輯嚴謹。
2 常見問題及示例解析
2.1 英文對應詞重復
如果許用術語是首選術語的縮略形式,那么許用術語的英文對應詞和首選術語的英文對應詞相同,英文對應詞就不必再重復了。
示例1-1是常見的錯誤寫法,認為每個術語后面都要有英文對應詞。正確寫法見示例1-2。
2.2 未使用陳述型條款
根據GB/T 1.1-2020中8.7.3.3和9.2的規定,定義應使用陳述型條款,注宜表述為對事實的陳述,不應包含要求或指示型條款,也不應包含推薦或允許型條款。
示例2-1定義中的“可”是表示允許的能愿動詞,也就是說該定義使用了允許型條款,不符合GB/T 1.1-2020的規定。正確寫法見示例2-2。
示例3-1注中的“可以”是表示允許的能愿動詞“可”在特殊情況下的等效表述,也就是說注中包含了允許型條款,不符合GB/T 1.1-2020的規定。正確寫法見示例3-2。
2.3 定義含有附加信息
附加信息不是定義的內容,如果使其存在于定義之中,將會產生定義不能在文中代替術語的問題。因此有助于理解的解釋性信息應以注的形式表述。以下三組示例列舉了三種不同情況,其錯誤性質不同,但都不應是定義的一部分,需加以仔細甄別。
示例4-1中“也是用種的基本單位”是對“種子區”的補充說明,屬于附加信息,應作為注。正確寫法見示例4-2。
示例5-1中“是生物體在環境作用下所觀察到的性狀度量值”是對“表現型值”的等效表述,起草者應明確在本行業內通用的表述形式,其他表述則應作為注來補充說明。正確寫法見示例5-2。
示例6-1中“包括”連接的上下文是一種組成關系,“性狀相關”的組成部分屬于附加信息,應作為注。正確寫法見示例6-2。
2.4 缺上位概念
術語的定義常見的是采取內涵定義的形式,即“用于區分所定義的概念同其他并列概念間的區別特征+上位概念”。在表述定義時,經常出現的錯誤是區別特征很完整,就認為已經定義結束了,卻忘了上位概念。
示例7-1的定義描述了“去雄”的操作,但并沒有加上上位概念。重新調整語序后,正確寫法見示例7-2。
2.5 用字冗余
一個術語條目出現多余的字的情況有很多,這些情況盡管各不相同,但大都會影響定義的準確表述。定義中出現多余的字會直接影響定義的“替代原則”,導致定義不能在語境中替代與該概念對應的術語。以下三組示例列舉了三種不同的情況。
示例8-1定義中的“指”與定義無關,將導致該定義在替代術語時語句不通順。正確寫法見示例8-2。
示例9-1注中只有一句話,何談“又”呢?正確寫法見示例9-2。
示例10 -1有兩處錯誤:定義中的錯誤與示例8-1一樣;示例中只寫了一個例子,何來的“等”呢?正確寫法見示例10-2。
2.6 缺乏整體性
定義一般是一個句子,如果內容較多,則用一個長句的表述形式。多個獨立短句盡管邏輯上沒問題,確實表述出了術語的特點,但從定義的角度來說會影響“替代原則”,也不符合內涵定義的形式,需要將其整合成一個長句。
示例11-1中“栽培時間應在兩個世代以上”是定義的一部分,但表述時像是口語化的倒裝句,導致后半句與前半句未形成定義的有機整體。正確寫法見示例11-2。
示例12-1定義中第一句與第二句描述了一個遞進的過程,沒有突出重點。其實第一句是一個前提條件,應該作為狀語。正確寫法見示例12-2。
2.7 表述有歧義
清楚、準確、無歧義的條款是標準能夠被使用者理解并易于應用的重要前提。術語和定義自然也不例外。表述有歧義會導致術語間難以區分、術語難以理解或理解有誤等諸多問題。
示例13-1注中的“由原株分生的個體,為第一輪次”讀起來總感覺很奇怪。“個體”是“輪次”,這有點違背常識,而且定義中已經明確“輪次”是一種“次數”。最后用“等”也表達不出省略了什么內容。其實,從定義中理解,應該是“由原株分生出個體”這個行為完成,是第一輪次,也就是次數為一,后面再表述第二輪次。最后其實應該用“以此類推”來表述第三及其他輪次。正確寫法見示例13-2。
示例14-1的定義過寬,“從送檢樣品中分取測定樣品”的方法很多,通過定義不能準確理解術語的含義,導致存在著歧義。而“點取法”的特點卻被放在了注里。應該把注的內容作為定義,正確寫法見示例14-2。
2.8 不遵守表述三原則
標準中無論要素包含什么內容,也無論其表述形式如何,首先要遵守文件表述三原則:一致性、協調性和易用性,缺一不可。
示例15-1中“第2代無性系種子園”的定義使用了“1代無性系種子園”,與術語“第1代無性系種子園”差了一個字,導致術語前后不一致。口語交談中可能加不加“第”字對于相互理解影響不大,但作為標準中的術語,必須遵守一致性原則。正確寫法見示例15-2。
示例16-1中“雜種劣勢”的定義與“雜種優勢”相比,明顯不夠完整。而且作為對比意味較強的兩個術語,相同結構的定義表述形式更便于使用者理解二者的差別,也可以提高術語間的協調性。正確寫法見示例16-2。
3 結 語
起草一份國家標準,除了做好編寫前的準備工作外,編寫的準確性至關重要,而術語和定義的編寫是重中之重。在選擇和確定術語的前提下,清楚、準確、無歧義地表述其定義并符合GB/T 1.1-2020規范格式是每一個起草者應該掌握的必備技能。起草者平時應加強對GB/T 1.1-2020的學習,對相關行業術語標準多加研究和思考。在編寫的過程中遵守表述三原則,避免出現口語化和語病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將術語和定義表述規范。
參考文獻
白殿一,劉慎齋.標準化文件的起草[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20.
袁麗霞,廖蕊,游彬,等.淺談企業中術語標準的編寫方法及常見問題[J].汽車實用技術,2022,47(9):178-183.
全國標準化原理與方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GB/T 1.1-2020[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20.
全國術語與語言內容資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術語工作 原則與方法:GB/T 10112-2019[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
杜健,碩士研究生,工程師,主要從事標準化研究與標準審評工作。
洑香香,教授,博導,全國林草種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林木種子科學與技術,人工林定向培育。
(責任編輯:袁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