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娜 郭茜


摘 要:目的:討論標準化早期康復護理對人工心臟起搏器術后預防患者肩關節并發癥,以及對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2021年1月到2022年1月在本院安裝人工心臟起搏器患者112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起搏器術后常規護理)和實驗組(標準化早期康復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術后護理方式對肩關節功能以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結論:實驗優于對照組,P<0.05。標準化早期康復護理可以有效提升人工心臟起搏器手術患者肩關節功能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早期康復護理,肩關節功能,生活質量
DOI編碼:10.3969/j.issn.1002-5944.2023.08.063
心臟起搏是通過人工心臟起搏器發出特定頻率的脈沖電流,通過導線和電極刺激心臟,代替心臟起搏點,使心肌發生收縮,臨床上用于治療不可逆心臟起搏傳導功能障礙患者,尤其對治療心動過緩以及緩慢心率基礎上發生的心律失常有極佳的效果。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醫學的發展及人口的老齡化,近十年,起搏器適應癥在進一步擴大,人工心臟起搏器的植入術的水平和數量呈快速上升趨勢,隨著起搏器植入技術方法的不斷創新,常見的電極脫位、囊袋出血、感染等并發癥發生數量逐年下降。而患者切口疼痛、恐懼心理、術中的肌腱損傷、強調術后制動等引發患者的肩胛骨向前、向下移位、肩袖損傷等癥狀,則在逐年遞升,不僅給患者帶來嚴重的生活困擾,也給患者的心理造成了一定壓力,影響了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1]。為了尋找有效的護理方法,我們將標準化早期康復護理措施應用于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患者,現將臨床護理研究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對象為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進行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的患者112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兩組各56例。其中,對照組男35例,女21例,年齡51~81歲;實驗組男38例,女18例,年齡52~86歲。兩組患者進行一般資料比較,其性別、年齡、平均病程等,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1.1 納入標準
(1)所有患者均符合2008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制定的《心臟節律異常器械治療指南》有關永久起搏器植入術的I類或Ⅱa類適應癥[2]。(2)經運動平板試驗,結果提示無室性心動過速等其他惡性心律失常事件。(3)患者無意識障礙,具備自我監測能力。(4)患者以及家屬均簽署書面同意書,且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1.2 排除標準
(1)排除存在身心疾病患者,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肺功能衰竭、急性腦梗死。(2)排除伴有惡性心律失常者。(3)排除合并精神異常者。(4)依從性差的患者。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人工起搏器常規護理。
(1)術后起搏器部位用鹽袋加壓6~12小時,預防傷口出血或發生血腫。(2)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及傷口局部有無滲血、血腫或波動感。(3)術后給予心電監護一周,了解起搏頻率,密切觀察心電圖的動態變化,尤其注意觀察起搏信號是否與QRS波一致。(4)密切觀察有無并發癥的發生,如氣胸、血氣胸或傷口感染等問題。(5)體位與活動:告知患者體位的重要性,24小時內采取平臥位,也可向術側側臥30度,禁止猛烈翻身和坐起,雙下肢可自由活動,24小時后可取半臥位,禁止向對側翻身,以防止起搏器電極脫位。(6)患者術后3天內上肢不可用力,尤其要避免術側的上肢劇烈活動、做高舉、外展等動作,陪護人員不可拍打背部,以防電極脫位。(7)密切觀察局部手術部位皮膚有紅、腫、熱,痛等癥狀,及時報告醫師進行處理。(8)臥床期間應給予清淡、易消化、高蛋白質、高維生素的飲食,避免食用生冷、刺激、易產氣的食物,以免引起腹脹、便秘或腹瀉等癥狀。(9)做好心理護理,消除緊張情緒,鼓勵患者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10)及時準確做好護理記錄。
1.2.2 實驗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早期標準化康復護理,所有康復動作均在專業護理人員的指導下完成,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疼痛及耐受程度選擇運動次數及持續時間。具體內容見以下十二點:
(1)術前評估患者的病情、對手術的心理反應及接受程度。(2)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對患者血壓、心率等癥狀詳細評估后,制定早期康復計劃,對患者鍛煉時間與幅度進行管理。(3)術側上肢制動2小時,2小時后可適當活動腕關節及肘關節[3]。(4)術后12小時內絕對臥床休息,取平臥位或向左側臥位,幅度不宜過大,告知患者避免右側臥位,以防止起搏器電極脫位或發生切口出血[4]。(5)12小時后可將床頭位置升高30度,仍不能取右側臥位,24小時后可在他人協助下下床輕度活動[5]。(6)術后第1天:患者雙肘關節伸直呈平行狀,緩慢朝前抬起后放下,行肘關節前屈運動,轉動手腕,開展握拳運動,每天2~3次,每次不超過5~10 min,重復進行10~20次。(7)術后第2天:患者站立狀態,雙上肢自然垂放于身體兩側,逐漸往后擺動手臂并回復,行后伸運動,幅度不超過20度,每天2~3次,每次5~10 mi n,重復進行10~20次。(8)術后第3天:患者雙上肢外展,慢慢向上抬起后放下,行外展運動,活動幅度控制在30度內,每天2~3次,每次5~10 mi n,重復進行10~20次。(9)術后第4天:患者站立狀態,雙上肢自然下垂,以肩為軸心,向內轉動肩關節,行肩關節內旋運動,每天2~3次,每次5~10 mi n,重復進行10~20次。(10)術后第5天:患者站立狀態,雙上肢自然下垂,以肩為軸心,向外轉動肩關節,行肩關節外旋運動,每天2~3次,每次5~10 mi n,重復進行10~20次。(11)術后第6天:患者站立狀態,雙上肢以肩為中心,稍用力先向前再向后進行活動,每天2~3次,每次10~15 min,重復進行10~20次。(12)術后第7天:患者站立狀態,雙上肢從耳部上方開始,逐漸過渡到枕部,再到對側耳部,實現各方向活動,每天2~3次,每次10~15 min,重復進行10~20次。
1.3 統計學方法
研究中數據借助SPSS 17.0進行處理,對數據進行對比整理、分析。統計描述計量資料以均值±標準差表示,t檢測,P<0.05差異具備統計學意義。
1.4 評估方法
術后第10天對兩組患者并發癥進行比較。術后第10天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進行比較,自制調查問卷進行調查,滿分為100分,評分越高表示質量越高。
2 結 果
由表1可知,實驗組患者的肩部疼痛發生率以及肩關節障礙發生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具有可比性。
由表2可知,實驗組患者達90分以上的比例為61%,對照組為39%,證明實驗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3 討 論
隨著我國心律失常介入治療的迅速發展,人工心臟起搏器的臨床應用日益廣泛,因此做好術后護理,不僅可以有效地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并且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再入院率及死亡率。
早期康復護理多運用于手術創傷較大患者的術后恢復過程中,在人工心臟起搏器術后患者護理中同樣具備較高的適用性。在患者各方面生命指標穩定后立即展開對應康復護理,可以促使患者受損功能盡快得到恢復,加快其康復速度,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在恢復過程中常見并發癥的發生率,不僅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肩部疼痛和肩關節障礙的發生率,還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增加患者信心,促進患者功能恢復。
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術后患者由于術中創傷、要求的體位制動,肩關節處于固定位置往往不能進行有效的活動,導致患者出現肩部麻木、肩部腫脹疼痛、肩關節不能活動等并發癥,對患者的愈合及生活質量造成一定影響。
人工心臟起搏器植入術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就是在對患者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制定計劃早期對患者開展肩關節康復護理,積極預防肩部并發癥,保持患者肩關節正常功能,同時給以心理支持,鼓勵患者盡早下床活動,可以增加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從而提升生活質量。
研究發現,術后按照常規護理,患者易出現肩部疼痛、肩關節活動障礙、上肢抬舉活動受限、肩部腫脹等癥狀。但通過對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適度調整訓練的時間與頻次,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能夠使患者早期肢體活動得以增加,早期對患者進行康復護理干預,還可以幫助患者調節心理,消除緊張、焦慮情緒,讓患者積極參與到康復鍛煉中來,增加康復的效果,避免并發癥的發生,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現代康復護理發展已有30余年的歷史,但我國的康復護理才是近十年得以發展壯大,目前,康復護理制定的相關標準發展仍相對滯后,學科建設和康復評定方法不夠健全,這對于康復護理學科發展也產生了諸多不利影響,也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漆紅梅.運動康復訓練操對永久起搏器術后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學,2017,18(12):86-88.
沈軍,陸飛歆,金健好,等.改良術后制動對心臟起搏器植入術后老年患者恢復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9,36(6):62-64.
王娟.安裝永久起搏器患者術后的護理[J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26):149-150.
陳利軍,陳霞.永久起搏器術后護理及健康指導[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8,2(4):245-246.
楊曉敏,趙曉倩,過慶華,等.改良臥位對心臟起搏器術后患者的影響與觀察[J].護士進修雜志,2017,32(15):1408-1410.
作者簡介
王曉娜,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為心臟康復、全科醫學護理。
郭茜,通信作者,本科,主管護師,研究方向為神經外科護理。
(責任編輯:劉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