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恒
【摘要】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重要滋養,這就要求在建設文化文明鄉村時,必須從傳統文化汲取智慧,以德治村,無事不辦,一切皆成,并且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提升、腳踏實地發展傳統文化,為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只有這樣,才能加強服務意識,強化服務功能,尤其強化公共文化服務意識,推動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步,并且與深入開展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緊密協調同步進行,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新期待,高效快速地實現文化文明鄉村的建設目標與任務。
【關鍵詞】傳統文化;文化服務;創新;中國夢
【中圖分類號】G12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3)33-009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3.33.029
中國傳統文化承載了中華民族從古至今在生產生活中,在建設家園的奮斗中,怎樣開展精神活動,怎樣進行理性思維而創造的文化成果,反映的是中華民族與時俱進且又歷久彌新的精神追求,彰顯的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日益發展壯大的重要歷史進程,提供給今人的是大朵塊頤的精神營養、無窮無盡的智慧哲思、用之不竭的服務熱忱。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我們“決不能拋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1]。
一、以德治村,無事不辦,一切皆成
說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營養,傳統文化始終教人實行德政。比如儒家典籍孔子就多次不厭其煩地說到德政思想。孔子認為,要“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2]。
為什么要“為政以德”?因為有了德行,就有了承載福報的厚土,行為就順風順水。譬如北辰,有了道德中心思想,就有了感召磁性,自然產生感化力量,本身雖然不動,只要下令或者揮舞旗幟,下面的人就像滿天星星,自覺地上行下效,方寸不亂,不打折扣地聽指揮,百分百地執行,跟著你的身影在動。而且,“政”有治理國家事務的含義,比如政治;有國家某部門主管的業務的含義,比如財政;有家庭或集體生活中的事務的含義,比如家政。所以,政表國家、社會、家庭或團體的事務或規則。另外,政,會意兼形聲字,從正,即采取措施使正確之意,正兼表聲。“政”的本義為糾正它使變正確,泛指采用政策、法令匡正、治理。為,組織或參與。有團隊,有社會,就有了組織,有了管理層。
有了管理,而且管理得講正,“正”字招牌。結合“為”“政”兩字來看,孔子講的“為政”,不同于政治。孔子講的“為政”是教化,教化不是教育。教是教育,化是感化,過去叫風化。為政包括了教化,正是為了教化,所以,孔子說,詩三百篇的宗旨,用一句話來說,就是“思無邪”[2]。
孔子的“思無邪”是說,思想不歪曲,走正道。當然,只有經過嚴格端正的文化教育,才能促使社會走上正道,所以這種教育,往往注重塑造高大上的正面人物。正是故事中高大上人物的社會教育,正義得到了顯發,真理得到了詮釋,國人普及了德育,再進一步,通過長期的耳濡目染,能讓人們相信正義最終會得到匡扶,真理會得到延續,人間會普惠真情。
正是為了思想不歪曲,走正路,“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不談論怪異、勇力、叛亂和鬼神[3]。孔子教育弟子,當正道在心,不追求、崇拜鬼神,相反,鬼神要敬而遠之。正念若衰,邪念則生而作主。儒家講究中庸之道,以人道為準則。這和道家的守中是一個道理。道家求道而非求術,是要人們明白道術神通終究只是悟道過程中的副產品,不可沉迷。
下面,孔子又提到了國家政治哲學、政治原理,即德政思想。孔子講,國家用政治領導,用法制管理,有兩種情況,要么不犯法,要么犯法。但這會導致有些人鉆法律漏洞,逃避法律責任和處罰,而且被處罰了,也毫無羞恥心[2],還會到處顯擺,正所謂“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玩弄權術詭計的人,是缺乏羞恥心的[4]。因此孔子又說,假如以道德領導,人人就都有道德涵養,大家就自動自發遵守法律制度,而且以不守法為可恥,如孟子所說:羞恥對于人關系大極了,所以,孟子說,人不能沒有羞恥心。把沒有羞恥心當做羞恥,那就不會有恥辱的事發生了[4]。當然,正因這樣,也不敢做不道德的事。到這時就達到了政治教化的目的。特別看重德政的孔子,又接著第四次提到了德政。魯哀公問孔子,怎樣做老百姓就愿意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制度,愿意服從、接受政府安排的工作?孔子給魯哀公回答,把正直的具有正能量的人提拔起來,將負能量的人棄置不用,百姓就樂意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制度,愿意服從,聽從政府的調遣和安排的工作。相反,重用邪惡不正的人,把正直無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愿意配合政府的工作了[5]。
德政思想可以說貫穿于孔子言教全過程,比如《論語》其他章節中儉樸的生活、樸實無華的行事風格,都是德政的一小部分。
季康子問孔子,盜賊多,怎么辦?孔子對季康子說:你不要的丟路上,人家也不要,更不會偷,不會搶。大家如此,社會就安定,盜竊也少了[6]。
如上位人有嗜好,則下面會跟著復制這種嗜好,而且往往有過之而無不及。愛好得不到,于是就行竊。加上人們受“刺激消費”影響,不節儉,盡量消費,都想占有,獲取。得不到,就行竊。《易經》系傳也說:“謾藏誨盜,冶容誨淫。”“誨”是教的意思。這是說,不把自己的金銀財寶藏好,也會誘使人盜竊。
下面再說說季康子問政的道理。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事,季康子說,用殺止殺的方法,把壞人殺掉,歸到正道,怎么樣?孔子說,為政哪里用得著殺戮?因為為政不靠殺人來取得成功。為政用道德感化,只用殺戮威脅絕對不行。孔子對季康子說,用殺人手段不對,領導者應以自己的道德、善心行事,老百姓也會跟著行善,社會自然風清氣正。因此,在上位者的品德好比風,在下位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風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著倒下來。后來以“風向草偃”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順從君主,也比喻有聲望的人言行影響世態俗情。鄉村建設亦復如是,只要“村官”品德超然,下面的風氣自然會好。
還有一章,季康子問孔子如何治理政治,孔子回答:政就是“正”,就是領導社會走上正道,這里還是講一個“正”字,而且“子帥以正,孰敢不正”[6]。
政治原則是“正己而后人正”,自己端正了,別人也就正了。帥以正,是孔子定義,也是傳統中國政治名言。季康子是當權人,所以孔子對他說,領導人正了,社會風氣自然就正了,這是側重于行政領導者說的話。
歷代的格言,古人的名言,往往是顛撲不破的哲理,所以,孔子鼓勵學生,要信從古人名言。知道名言很好,更要把它當鏡子照,發現自己的毛病,然后改正,這才有用。有些人對好的格言只欣賞,而不依格言改毛病。孔子對這種人實在沒辦法。這也就是說到容易做到難。孔子的學問講實行,能做到才是真學問。
所以,要想改正社會風氣,學習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走的便是一條高效、便捷、文明、幸福、安康的路。正因看到了傳統文化的豐富營養,因此,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富含著的科學基因、蘊藏著的人文道德精神、流淌著的創新價值觀念、閃耀著的自我革新的進取精神、彰顯著的文化繼承的擔責使命精神、展現出的與時俱進的永不落后的求索發展精神,并結合時代要求,讓中華文化在新時代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新征程上,綻放時代之風采,在建設文化文明鄉村的新道路上,再現建樹之功勛。
二、創造性轉化應用、創新性提升內涵、腳踏實地活活潑潑傳承好傳統文化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強調要“傳承發展提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這就是說,要立足鄉村現狀,在保護傳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吸取傳統文化在歷史上發展應用的經驗教訓,不斷賦予傳統文化時代內涵,古為今用,創造性轉化應用優秀成果;與時俱進,創新性豐富發展表現形式。一方面,在鄉村建設中,在增強全民法治意識的同時,應按照傳統文化的原理原則,建立健全村規民約,普及村規民約、成立村民理事會,化解鄰里矛盾,解難濟困,建設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場所,加快推進農村文化陣地建設,優化農村人文環境等。比如,將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豐富發展,用于引導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另一方面,要創造富有品牌性的鄉村傳統文化產品,保留獨特的鄉村傳統文化元素,做強傳統文化產業,夯實振興文明鄉村基礎。一句話,要振興鄉村,要推動鄉村建設,應避免一味求同心理,而應發揮鄉村主觀能動性,根據鄉村的歷史文化特點,創造鄉村的傳統文化品牌產品,根據鄉村的自然風貌特征,保留鄉村傳統文化的獨特元素,如同生物的差異性、多樣性一樣,體現鄉村的個性特色,讓不同鄉村呈現多姿多彩、色彩斑斕的地域文化,特色情調。在這方面,打“中國傳統文化”牌,將傳統觀念與現代食品安全相結合,與健康養生觀念相結合,與青少年教育相結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所以,要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應激發當地人民群眾的文化自信,加強傳承地方文化熱情,推廣地方文化品牌,吸引更多外商參觀游玩和投資合作,忠實地將獨特的地方傳統文化推廣出去甚至使之走向世界,為當地的文化繁榮、傳播增添活力,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吹響嘹亮的笙歌。
三、加強服務意識,強化服務功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包括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誠信文化、節儉文化等服務行業,而要加強服務意識,強化服務功能,就包括要強化文化服務和物質服務功能,下面先談物質服務功能。
首先,開展文明鄉風建設,就要圍繞便民、利民、安民、濟民、富民活動,掛牌運行鄉村、社區、院落服務中心,強化服務功能,推動服務下沉、運轉有序,實現就近服務、就地服務、就時服務、就人服務、高效服務。比如鄉村很偏僻,想到老鄉家串門,得走半晌路,就這樣的山村,通訊還不穩定。就這樣的山村,如何居家養老?當然,居家養老有四種。第一,依托農業合作社養老;第二,依托村黨群服務中心養老;第三,依托舊學校、舊農房及農村住所養老;第四,村民自治養老。這些方式都是強化服務功能,推動服務下沉的現代化演繹。
其次,要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尤其要加強傳統文化服務為賦能美好生活,弘揚時代新風,推動鄉村振興和新時代文明建設,加強服務意識,加大傳統文化公共文化服務力度,建設鄉級、村級、院落文化中心。而且,隨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及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也大幅提升,“菜單式”服務和“預約式”服務的提供成為常態化的服務。
最后,繼續推動文化服務產業健康發展。回顧我國文化產業,走的是一條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穩步向前邁進的路子。當然,這期間,也有注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的案例。甘肅“鄉村大舞臺”的形式的再現,湖南攸縣小廣場、小書屋、小講堂這三者的“門前三小”的創新實踐方式文化服務,收到了解民意、接地氣、旺人氣、正風氣、強學風的效果。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化產業服務民生的作用凸顯,我國文化產業迎來了歷史發展高光期,如貴州實施的文化產業扶貧“千村計劃”,就是鮮活靚麗的一道文化服務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我國文化產業供給已經不是缺的問題,也不是不夠的問題,而是還需要更好、更精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質量文化供給不足、文化區域服務不平衡的問題仍然突出,文化企業實力偏弱,創新驅動能力不足,不利于講好中國故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所以,為推動文化產業健康發展,文化宣傳部門需要引導和推動文化服務企業,不搞唯票房、唯發行量、唯收視率、唯流量的作風。
新時代有新期待,新形勢賦予新使命,新跨越需要新實踐。今后,鄉村文化服務產業應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各行各業道德建設上布局,應在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植入新型城市化建設和新鄉村重塑上發力,讓人們在豐富的喜悅的健康的和諧的傳統文化的體驗中感知傳承傳統文化的道德意義與心靈歸宿的志趣之所在的不可替代的價值意義,也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偉大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輸入新鮮血液、助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綜上所述,傳承好傳統文化,高效快速地實現文明鄉村的建設目標與任務,這是中國共產黨人高瞻遠矚的戰略指引;是中國共產黨人矢志不渝的使命擔當,是中國共產黨人海納百川的天下情懷,是實現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是民族復興的題中之義。鄉村精神文明建設則更是和諧城鄉、匯聚民心、潤澤身心的卓越工程。當然,圍繞美麗鄉村建設主題,要突出為民利民惠民鮮明導向,把握工作重點,綿綿用力、下足工夫,切實加強鄉村思想道德建設,提振鄉民精氣神,扎實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建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推進傳統文化下鄉,廣泛開展群眾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文體活動,并且與深入開展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緊密協調同步進行。鄉村精神文明建設要不斷滿足農民群眾新期待,形成鄉村發展進步新風尚。一句話,要正確處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把精神文明建設貫穿在鄉風文明建設的全過程、滲透在治理鄉村的社會生活各方面,為更好構筑中國精神、體現中國價值、彰顯中國力量,為高效快速地實現文明鄉村的建設目標與任務,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經久不衰的強大的內生力以及極強的精神愿景與動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EB/OL].新華社.(2023-07-01)[2023-09-01].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327399827858519492&item_id=1327399827858519492.
[2]論語·為政第二[M]//四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6.
[3]論語·述而第七[M]//四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32.
[4]孟子·盡心下[M]//四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270.
[5]論語·為政第二[M]//四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8.
[6]論語·顏淵第十二[M]//四書.北京:中華書局,200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