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珊珊 解永樂 王麗文
(河北大學管理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2)
技術進步一直被視為創新的源動力,知識的開發與整合是技術進步的本源。封閉式創新時代,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是企業創新成功與獲利的重要激勵與保障機制,但基于開放共享邏輯的開放式創新范式與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間存在張力。開放式創新范式下,傳統知識產權保護模式陷入開放與保護的兩難境地,學術界將此困境稱為“開放悖論”。一方面,如果延續傳統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模式,必將阻礙開放式創新要求的開放與分享機制,無法形成資源的有效流動與整合,且大量專利等知識產權的積壓不僅不能創造商業利益,還要消耗高昂的管理費用,企業終將陷入封閉導致的高成本泥沼。另一方面,雖然開放式創新強調開放與共享,但如果開放不當,缺少必要的保護機制,就會在合作過程中出現隱匿創新成果、提交虛假信息、搭便車及公地悲劇等風險,最終影響開放式創新系統的穩定性與持續性,甚至影響企業的核心技術與競爭力,從創新中獲利更是無從談起。因此,如何在開放式創新范式下對企業知識產權保護進行重新權衡,探索與開放式創新相契合的動態開放式知識產權策略,對企業創新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不斷擴張企業合作研發模式的半徑,供應商、顧客甚至競爭對手等一切可聯合的資源都成為企業創新的源泉。基于外部環境的變化和企業創新模式的網絡化演化,企業間互聯互通、加強合作成為保持創新持續性的有效路徑。哈佛大學教授Chesbrough積累十多年的研究,于2003年提出開放式創新的概念與運作模式,進而提出了一個開放創新的范式。開放式創新理論革命性地改變了封閉式創新的傳統模式,強調創新主體的組織邊界要相互滲透與借鑒,并基于開放共享機制,在組織邊界之外進行創新活動,建立更為廣泛的創新平臺和更為合理的創新收益分配方法。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開放式創新已得到學術界和實踐領域的普遍認可,并成為企業創新發展關注的熱點。
依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對知識產權的分類,典型的知識產權包括工業產權和版權兩種形式,其中工業產權包括專利、工業設計和商標權。知識產權保護指各種保護公司寶貴無形資產的方法,一般包括三種機制:(1)正式的法律機制,指基于法律的專利權、商標權、外觀設計權和版權等。(2)半正式的組織契約機制,通常指協議或合同,如不披露協議和保密協議等。(3)非正式機制,一般包括時間領先優勢,商業秘密、技術復雜性等。知識產權對企業創新活動至關重要,尤其是在高科技企業和基于新技術的企業中。因為知識經濟時代,創新過程強烈依賴知識,從知識中獲利是創新和技術管理的重要目的,而知識產權是企業保護創新、獲取創新租金、實現技術領導及獲取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要素。
知識經濟時代,有價值的知識成為企業構建核心能力的重要源泉。知識鏈是目前關于創新系統中知識流動規律最有效的解釋,指企業在經營活動中以知識為中心的知識獲取、知識選擇、知識交互生成、知識內化和知識外化的有機動態過程。知識鏈的實質是知識創新,目的是通過整合知識資源,促進知識資源在知識鏈間充分流動與互補融合,從而形成基于知識優勢的競爭力。開放式創新時代,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且復制成本越來越低,企業僅憑自身累積的知識資源已勢單力薄,只有打開組織邊界,與企業所在知識網絡中的其他創新主體如供應商、顧客、科研機構甚至競爭對手合作,構建基于知識鏈的創新網絡,加強知識流動與分享,才能把現有靜態的知識存量激活為動態的知識流量,實現組織間的知識共享與共創,從而形成知識鏈優勢并最終獲取競爭優勢與創新租金。
根據開放式創新的原則,企業需要在自身邊界之外交流甚至共享知識與技術,并進行正式和非正式的創新合作。這就與基于獨占性和排他性邏輯機理的知識產權間產生了沖突,知識產權保護與開放式創新之間形成一種張力,企業陷入獨占性與開放共享的困境。
開放式創新情境下,越來越多的有用知識分散在企業外部,呈現網絡化、全球化、無序化與碎片化等特征,企業如果仍基于傳統知識產權的獨占排他邏輯進行創新活動,不敢打開邊界積極與外界交流共享、提高知識流量,而是依賴內部單一原子式的知識存量,會患上“保護近視癥”,陷入死守的孤島,跟不上社會創新的節奏,最終失去創新機遇和競爭優勢。另外,技術進步推動創新速度越來越快,新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在傳統的知識產權保護模式下,企業陷入不得不重新發明的困境,不僅造成研發資源的浪費,還降低了創新速度。一旦失去率先商業化的機會,就會喪失遏制競爭對手的能力,創新收益更是無法實現。與此同時,開放式創新情境下,如果企業仍按照封閉式創新時代的邏輯,對知識產權實行嚴格的保護,就會讓想與之合作的外部組織望而卻步,降低自身對潛在合作者的吸引力,從而錯失創新良機。
雖然開放與共享是開放式創新的核心邏輯,但是開放不當帶來的風險不容小覷。例如,在知識產權轉移或共享過程中,企業重要技能和商業秘密泄露的可能性會增加。另外,在創新合作與共享過程中,搭便車、惡意竊取、挪用、隱匿創新成果等機會主義行為的滋生,也會影響創新活動的正常進行,導致企業無法實現應有收益,甚至危害企業關鍵技術與核心競爭力。與此同時,開放式創新情境下,當企業分享或出售知識和技術時,合作者進入類似技術路徑的可能性增加,會反向增加未來企業被其合作者知識產權阻擊的風險。
開源模式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挑戰正在動搖人們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傳統理解。開放源碼生產模式在協調協作創造力和提供具體結果方面的成效在軟件行業已得到有力的證實,這種模式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營造了一個更自由、更有利于協作創新的環境。許多理論家認為,開源已經成為現行知識產權的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案,解決了知識產權在獲取創新資源和創新管理上面臨的許多挑戰。
綜上所述,如何既能充分分享創新資源提高創新成效,又能有效規避合作分享中的機會主義等風險成為企業在開放式創新活動中面臨的現實難題。越來越多研究人員和實踐者參與到這一開放悖論的研究中,以期找出成功的權衡方案。
開放式創新情境下,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在對知識產權的本能控制和基于合作共享的開放性帶來的機遇間尋求平衡。本文沿著開放式創新的過程機理,依據開放式創新的內容本質——基于知識鏈的知識創新,構建耦合的動態知識產權保護策略,以期有效化解開放式創新情境下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困境。
Chesbrough(2006)在對開放式創新的定義中指出了開放式創新的過程包括創新輸入和創新輸出兩個路徑。創新輸入過程中,企業更多側重知識的獲取、選擇、交互與生成活動,更多情況下需要借助知識產權獲取策略來幫助企業完成有價值的知識識別與創造。創新輸出過程中,企業更多側重將創新成果合理配置與充分利用,也就是知識內化和知識外化活動,因此更需要借助知識產權運營策略來幫助企業實現價值獲取的目標。
開放式創新是一個動態復雜的網絡系統,充斥著各方參與者和各種形式的資源,但其內容本質是知識資源的流動、整合與創造,目標本質是價值生成與獲取。知識鏈是目前關于創新系統中知識流動規律最有效的解釋,是一個知識獲取、知識選擇、知識交互與生成、知識內化和知識外化的有機動態過程。開放式創新系統中,企業對知識的搜索、篩選、整合與創造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知識的價值,從創新中獲利。因此,在動態循環的知識鏈下,開放式創新的目標本質是價值的生成和獲取,是包括價值識別、價值創造和價值獲取的動態三階價值鏈。
通過以上分析,知識、知識產權與創新價值之間在開放式創新系統中的復雜交互效應為:以開放式創新系統中的知識流動規律為依據,價值生成規律為導向,從知識產權動態管理流程視角構建開放式創新情景下的企業知識產權戰略體系。以知識鏈貫穿知識資源流動、整合與創造過程,以價值鏈統領價值創造與獲取過程的動態知識產權策略體系(見圖1)。

圖1 分析框架的內在邏輯機理
開放式創新模式下,企業知識產權應由被動保護邏輯向主動應用邏輯轉變。知識產權保護是手段,如何主動應用知識產權實現更多創新激勵、生成和獲取更多創新價值才是最終目標。企業知識產權策略的運用與創新參與主體的利益沖突相關,而利益沖突又與參與者創新目標、知識特征及資產互補程度相關。由此可以得出基于開放式創新過程機理的企業動態知識產權保護策略分析框架(見圖2)。
開放式創新突破傳統組織邊界,強調企業通過內外兩個渠道獲取創新機會和資源,供應商、顧客、合作伙伴、大學、科研機構、市場中介甚至競爭對手都可成為開放式創新的參與者。參與者嵌入在開放式創新關系網絡中,通過在網絡中的有效整合來實現價值創造。因此,在開放式創新情境下,組織間知識產權治理取決于創新參與者的利益動機,利益沖突超越傳統知識產權法律制度與技術特征等風險要素,成為知識產權風險的關鍵影響因素。利益沖突來自創新者不同的期望動機,包括財務動機和非財務動機。當創新參與者對財務目標越強,利益沖突越大,知識產權保護程度就越強;當創新參與者非財務目標如社會功效或自我功效目標越強,利益沖突越小,知識產權保護程度就越弱。
開放式創新過程的實質是知識在企業內外的合理流動。基于知識鏈理論,知識獲取與配置、知識整合與創造、知識占有與獲利是開放式創新知識流動的三個重要階段,應針對每個階段風險沖突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知識產權策略。(1)知識獲取與配置階段,知識異質性是開放式創新合作的主要沖突,知識產權策略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合作,知識異質性越強,知識產權保護程度越弱。(2)知識整合與創造階段,知識復雜性是開放式創新合作的主要沖突,知識產權策略的主要目標是知識創新,知識復雜性可分為計算復雜性與認識復雜性,計算復雜性主要體現在顯性知識上,認識復雜性則主要體現在隱性知識上;計算復雜性沖突實行弱保護策略,認識復雜性沖突實行強保護策略。知識復雜程度越高,知識產權保護程度越弱。(3)知識占有與獲利階段,利益動機是開放式創新的主要沖突,知識產權策略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創新活力。因此,財務目標越強,知識產權保護程度越強。
由Teece 的FPI(從創新中獲利)模型可知,企業從創新中獲利的戰略決策應聚焦于互補性資產,企業對互補性要求越高,知識產權開放程度就越高。但是,在開放式創新模式下,互補性資產的內涵、性質和形式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企業創新獲利的邏輯從為獲取創新壟斷租金而對互補性資產的控制轉變為基于互補資產的特征來實現合作共創及創新系統網絡優勢位置的獲取。開放式創新情景下,創新主體可以基于資產互補性構建分布式共創網絡,并從源頭上占據更大的網絡位置優勢。企業資產互補性與知識產權策略存在互動關系,根據互補資產的不同,企業應靈活應用知識產權策略,發揮創新獲利的杠桿作用。當發起創新的企業在創新網絡中的資產互補性越強,就越有強烈的動機來弱化該網絡中的知識產權保護,充分利用其下游互補性資產的優勢地位來策略性地弱化或放寬上游的知識產權保護,以期突破專利叢林的封鎖,優化自身互補資產的價值,實現創新網絡的協同創新效應,從而保持創新網絡中的優勢地位,并持續從創新中獲利。
知識產權對開放式創新系統的資源有效獲取、高效整合、公平分配具有關鍵作用,是企業從創新中獲利及開放式創新系統可持續發展的保障。開放式創新模式下,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邏輯和模式應由傳統獨占排他模式轉變為促進合作共創的模式,適用于開放式創新的知識產權保護應與開放式創新活動耦合,呈現出不同強度和多樣化的應用策略,其本質是一種動態的知識產權管理策略而非僅是基于法律的知識產權保護。這樣的知識產權策略能靈活調節知識開放與保護之間的張力,促進開放式創新系統成員間有效開展共享共創,使知識產權成為企業開放式創新活動的促進者和創新努力的回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