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睿
摘?要:2020年新冠疫情,對于我國乃至世界的經濟情況都是一次不小的沖擊,尤其是由于疫情期間職業需求的不對稱性,導致大量人員面臨失業情況。失業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存在的經濟現象之一,與國家經濟情況緊密聯系。在后疫情時代,待就業人員要明顯多于退休下崗人員,我們依舊面臨嚴峻的失業情況,尤其是即將就業的青年,面臨艱難的就業難的情況。本文將從疫情期間國內經濟發展狀況和失業情況入手,分析兩者之間聯系,以及針對政府的政策做出評價和提出建議。
關鍵詞:失業;經濟;疫情;后疫情時代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4.053
0?引言
2020年新冠疫情的爆發,對于我國各大行業都是一個不小的沖擊,尤其是對于就業人數龐大的中小微企業以及消費和服務行業而言更為嚴重。而2022年上半年,疫情有所反復,同時面臨著大量人口急需就業的情況,尤其是大量應屆大學生的加入,使得我國失業率又有上升趨勢。
失業是市場經濟國家普遍存在的經濟現象之一,與國家經濟情況緊密聯系。對一個經濟體來說,失業是一個社會問題同時也是一個經濟問題。失業會給個人和家庭帶來物質和精神的負面影響,對失業者的心理狀態造成創傷,也會進一步導致疾病,為失業者家庭帶來負擔。失業也有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當失業問題嚴重化時,許多失業者會選擇一些過激形式來發泄自身不滿,將會給社會秩序帶來困擾。在經濟方面,大量人員的失業也意味著大量生產資源的閑置,不利于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本文將從《西方經濟學》中的宏觀經濟學角度闡述失業的形成原因,基于菲利普斯曲線擬合我國失業和經濟膨脹率的關系,參考國家對于失業問題出臺的各項補助政策進行分析。首先以具體的數據展現我國自疫情以來的國民失業狀況,分析失業對于經濟的影響,以及我國政府對于失業狀況及時采取各項扶持政策所產生的效果。得出經濟發展、失業、通貨膨脹以及社會的各項因素實質上是一個具有循環性質的相互影響關系,只有堅持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才能徹底改善當前的就業現狀,解決就業這個最大的民生問題。
1?經濟學上失業形成原因
1.1?失業與失業率
每個16歲及以上的成年人都會被分為就業者、失業者和不屬于勞動力者三種類型。就業者包括有報酬的雇員以及在家庭成員的企業中從事無報酬工作的職員。對于失業者的定義為主動愿意參加工作但是沒有尋找到工作的人以及被解雇的職員。不屬于勞動力的人群中,除了包括并未具備工作技能的全職大學生和全職家庭人員與退休人員,還包括了放棄尋找工作的人群。一般用失業率來衡量失業情況,即勞動力中沒有工作而又在尋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
1.2?失業形成原因
針對失業的形成原因,宏觀經濟學上把失業分為了三種類型。摩擦性失業指因勞動者和工作之間的匹配不當引起的失業。結構性失業是摩擦性失業的長期形態,指源于勞動人員的技能和特征與工作長期的不匹配所導致的失業,是一種長期不匹配狀態引起的失業。周期性失業是在經濟現狀中自然存在的一種由于經濟呈周期性變化而失業狀態也呈周期性變化的失業,隨著經濟衰退而上升,隨經濟增長而下降。
從摩擦性失業演變到周期性失業,其實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首先是短期性地工人與工作之間分配不均衡,勞動人員具備技能無法很好匹配到社會急需行業,這樣的狀態持續一段時間后,形成結構性失業。雖然周期性失業是國家經濟自然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失業情況,但是在經濟發展平穩運行時,周期性失業率應該處于穩定水平。當結構性失業導致經濟持續下降時,即社會已經習慣了目前失衡的失業狀況,結構性失業會轉變為一部分周期性失業,促使周期性失業率上升。因此,周期性失業才是政府最為關注的失業情況。當一個經濟體中只存在摩擦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時,便說該經濟體達到了充分就業,充分就業下的失業率成為自然失業率。
2?后疫情時代我國失業現狀
由于疫情所造成的失業屬于摩擦性失業。自2020年疫情爆發,我國一些行業陷入停止運營狀況,尤其是消費和服務行業,而醫藥行業及生產行業又急需大量人才,造成社會需求種類的不均衡,導致大量服務產業人員面臨失業困境,如圖1所示。而我國多數勞動者工資與消費相差不多,意味著長期失業就會帶來很多人的溫飽問題,而溫飽問題是人類生存基礎問題,故體現出失業的嚴重性。
本文從青年、中小微企業以及農民工三個角度來分析失業狀況。
2.1?青年視角
我國16~24歲待就業主體多為高校學生。由圖2所示,2021年我國僅普通本專科畢業人數就已達826.5萬人,2022年我國應屆大學生人數首次超過1000萬達到1020萬。更多的待就業人數,意味著更少的就業幾率以及更高的失業率。
從圖1也可以看到,雖然現今處于后疫情時代,相比于2020年疫情爆發初期,經濟在有所恢復,且大量職業崗位萌生。但是,16~24歲失業率依舊穩高不下,甚至有所增長,2022年3月失業率高達15.5%。過去10年中,我國青年就業規模也在逐年下降。
在國家統計局統計進失業范圍內的就業還有一種叫作“慢就業”,廣泛流行于青年失業者之間。“慢就業”指的是一些大學生畢業后既不打算馬上就業也不打算繼續深造,而是暫時選擇游學、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創業考察,慢慢考慮人生道路的現象。
而“慢就業”究竟為何形成一種趨勢,首先是就業人口和崗位的錯位。在后疫情時代,更多的職業需求多是一些較為低門檻,操作性強的職業,但隨著高等教育的逐漸普及,越來越多有學歷的青年人不愿意去從事這樣一些行業。其次是疫情造成的許多大行業的人員需求萎縮,導致青年人找不到完美的對口專業職位。在當前常態化疫情防控時期,互聯網科技在不斷普及和擴張,這也意味著其他一些傳統行業必然會進行萎縮。原先大學生扎堆的熱門行業也在不斷壓縮職員數量。
2.2?中小微企業視角
中小微企業存在著抗風險能力低的問題,尤其是旅游業、文娛產業等。受疫情影響以及國內外各種環境因素的干擾,產量降低、訂單減少、物流滯后、復工復產難,還有來自租金、稅費、要素價格等方面的影響,導致企業收入減少,產出也相應減少,企業裁員問題嚴重,許多中小微型企業面臨倒閉的局面。對于一些新興的自主創業公司,由于公司資金鏈不夠完整,處于籌資階段,公司抗風險能力較弱,在這次突發事件到來時沒有足夠的準備和抗風險能力,處境尤其岌岌可危。
當然,由于中小微企業相較于大型企業來說,轉型快,更容易進行規模的恢復。從2020年5月起,國家積極推廣“地攤經濟”等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中小微型企業進行經濟回血。2020年底,小微型企業就恢復到原有水平,且有明顯增多。
2.3?農民工視角
農民工是我國勞動者人群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是農民工的復工很大程度上受工廠及建筑產業的影響。疫情初期農民工居家不能外出,與其他工作崗位不同,沒有了財政來源,他們的溫飽將成為最主要的問題。并且,在后疫情時代,社會大量需要高技術人才,少有農民工可以成功匹配職位,進一步增加農民工失業風險。物流行業的停滯還導致建筑、生產等原料的供應受到影響,消費者需求下降,農民工的正?;貚徥艿胶艽笞璧K。
3?失業對于經濟的影響
3.1?奧肯定律
失業,導致了勞動力和機器資源的大量閑置,實際上是對于經濟資源的浪費,變相增加了經濟的運行成本和經濟負擔。奧肯定律表示失業與產出之間存在著某種反向變動關系。失業率每升高一個百分點,經濟增長率會比充分就業的增長率降低2個百分點。
結合圖3和圖1也可以看出,2020年新冠疫情導致大量企業停工停產,行業停止運營,許多生產資源被閑置。我國GDP增速變緩,而失業率隨之也有所升高。第二產業在2019年產業增加值為38萬億元,與2020年產業增加值基本相同,增加值幾乎零增長。其余產業增加值趨勢基本與GDP相同。2020年GDP與2019年相比還是略有增長,說明第二產業進行工業活動時所需原料的成本在2020年有所升高。一部分企業會面臨加價困難但是由于成本提高而造成利潤降低的情況。
但是奧肯定律本身更多的是用于宏觀的調控以及政府采取相應措施,奧肯定律所描述的經濟增長與失業率之間的具體數量關系知識對于美國經濟現象的總結,而數量關系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變化,缺乏進一步準確性。
3.2?通貨膨脹和滯脹
在新冠疫情暴發后,國內經濟受到一定影響,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及復工復產情況好轉,但是目前國際經濟態勢仍然嚴峻,加上國外實行無限量的寬松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復蘇,對全球通貨膨脹產生上行壓力,未來我國面臨輸入型通貨膨脹對我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尚未可知。但從圖4中來看,雖然經濟本身自然發展會有一定的膨脹率,但是近兩年通貨膨脹率的波動程度仍然不容樂觀。
再結合失業率來看,在疫情爆發初期,中國乃至國際都經歷了一定的滯脹階段,即生產停滯、失業增加、物價水品居高,GDP緩慢增長或負增長。滯脹指的是經濟體的高通貨膨脹和高失業率,我國疫情初期,一些行業生產停滯,工廠企業解雇大量員工,失業率高速增加,如口罩、藥品、菜品之類的物價居高不下。包括近期在上海的疫情,許多居民在家用手機搶菜軟件瘋狂搶菜,出現“重金難求”的現象。
4?政府措施
就業保證了民生根本,我國堅定“以民為本”信念,國家對于新冠疫情這一突發情況造成的經濟與就業問題也采取了一系列解決措施。
4.1?中小微型企業
2019年,在經濟會議中,我國排在重點任務第一條的是“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然而,疫情過后,國家將其工作重心轉變為“穩定經濟增長”。國家對于受疫情影響的企業,提供了延期繳納稅款和社會保險費的優惠政策,符合條件的單位可以根據情況申報。并且在提到增值稅的稅收方面,政府表示對于一些企業或者納稅人本身,在疫情防控中提供或者保障防疫公共物資,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的可以免除繳納全額增值稅及其他具體稅款。
另外,我國也鼓勵自主創業和推動地攤經濟,更大發揮個人經濟體的累積作用,以此平復疫情造成的經濟創傷,拉動國家經濟積極性。
4.2?青年
失業問題是工業革命后隨雇傭勞動而產生的復雜的社會經濟現象,由于青年失業隱含多重危機及其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潛在沖擊,促進青年就業始終是世界各國政府政策的重點。
(1)經濟和人才結構改革,增加就業人數。
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根據國家重點加強的優先發展產業對大學生的需求情況,創建了許多重點大項目,吸引畢業生就業,讓更多的畢業生“有活干”。并且,大力發展新智造、新動能、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將傳統制造企業轉變為新式制造企業,增強大學生對于崗位的認同感,吸引大學生就業。同時鼓勵中小微企業和非公有制單位吸納大學畢業生,并鼓勵政府部門加大青年錄取公務員力度。
(2)鼓勵自主創業。
自主創業是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增長點。據有關調查,目前應屆畢業生中自主創業的比例僅為0.3%。創業難度很大,潛力也很大。除了政府對于中小微企業本身的優惠政策,政府還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定的職業培訓及培訓補貼,并且給予大學生更多的創業實踐與交流的機會。
5?結束語
新冠疫情對我國經濟的沖擊是全面性的,具有突發性。因此,帶來的影響并不僅僅是市場供給和需求問題,而是不常見的經濟逆周期調整。其實,在新冠疫情發生之前,我國就已經有了失業危機的趨勢,新冠疫情作為一個特殊事件,激化了這一矛盾。由于不看好就業前景,使得更多的失業人群在逐漸向不想就業人群轉變,大多數畢業的大學生選擇考研,出國游學或者繼續深造,甚至有些更愿意在家“啃老”。為此,國家堅持貫徹“六穩”“六?!闭呗鋵嵱行?,保障就業人員權益,讓職員們“放心就業”。穩就業、保就業實際上就是穩經濟、保經濟。就業與經濟發展是相互促進的。從生產角度看,生產越發展,經濟增長率越高,所需勞動力越多,就業問題就越容易解決。同理,就業越充分,就越能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增長率。其次,及時合適地進行產業結構升級,保障社會生產力結構性合理和充足。培養一部分跨學科人才,增大未來就業上勞動力和工作技能匹配的效率,重視人才的全面培養。最后,采取積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手段進行宏觀調控,結合中國實際國情,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尋找出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改善就業前景。
參考文獻
[1]《西方經濟學》編寫組.西方經濟學(第二版)下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2]王虹.農村閱讀問題的社會認知偏差[J].圖書館論壇,2018,38(07):101108.
[3]蔣欣.我國城鎮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的關系淺析—基于菲利普斯曲線工具[J].財金觀察,2022,(01):302314.
[4]周作陽.疫情防控背景下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對企業稅負影響分析—基于財稅處理角度[J].當代會計,2021,(06):179180.
[5]鮑威,陳得春,岳昌君.青年就業扶持政策的國際比較—對后疫情時代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政策的啟示[J].教育發展研究,2020,40(23):6676.
[6]肖囡.我國政府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政策體現[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09):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