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

項目式教學(Project Based Learning),簡稱PBL,又叫問題式教學,最初起源于醫學教學,后來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該教學模式創設問題情境,整體教學流程分為五步,分別為形成小組、啟動問題、解決問題、展示成果和解決問題后的反思。它的本質是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自主學習,教師在此過程中,主要負責引導學生思考,不會直接向學生講授知識。
德國幼兒園的PBL基于此階段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能力,在照顧幼兒個性特征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幼兒興趣。項目中需要解決的問題貼近幼兒生活,能充分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和學習積極性,以過程為導向,注重培養幼兒溝通合作、創造想象、抒發表達等能力。
視頻《德國“制造”的幼兒》記錄了德國南部因戈爾施塔特市某所公立幼兒園開展項目式教學的全過程。該幼兒園實行混齡編班分組制,對同一項目感興趣的幼兒會自主成為一組,每個小組都由10名以內幼兒和2名教師組成,課程則由一個個的“項目”構成,每個項目大致持續一個月。
此次幼兒園項目課程主題為“認知世界”,幼兒以先個人陳述、后集體表決的方式決定去哪兒“旅游”。首先,幼兒每人帶一個像俄羅斯套娃一樣有象征性的物件,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想去的國家,再通過陳述想法,吸引他人為自己的選擇投票。最終,“美國”以6票優勢勝出,幼兒開始了一場關于美國文化的項目式學習。其間,教師只作為旁觀者和輔助者,為幼兒提供自主動手把夢想變成現實的機會。幼兒收集各種材料,把廢報紙做成紙漿,然后尋找廢棄的卷筒紙芯等,制作出他們自己的“自由女神像”,一位教師跟隨記錄,另一位手工教師輔助制作。一個月后,幼兒做出了“自由女神像”手工作品,來到城市的商業中心進行展示。教師在展示會上介紹了幼兒自主創作的作品,還邀請幼兒家長前來參觀,幼兒自信地向他們闡述自己制作時的想法。
我們可以看到,幼兒在該項目中充分參與表達想法、收集材料、制作作品和成果展示等各項環節,最大限度地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自主、自由的環境中實現個性化發展。教師則堅持“在項目開始之前知道得越少越好,在項目過程中和幼兒一起學習”的原則,充當觀察者、幫助者和學習者。
德國的森林幼兒園也實行項目式教學。1993年,德國第一所國家認可的森林幼兒園在鄰近丹麥的弗倫斯堡正式開辦。近些年來,德國全境已注冊的森林幼兒園約2000所,已成型的考核標準也為森林幼兒園的體系化、規范化發展提供了保障。當前,森林幼兒園在德國已發展為以幼兒為中心的、長期在自然環境中培養幼兒冒險精神和全面發展能力的教育環境。其中,“森林”只是大自然的代名詞,因為森林幼兒園可以是一片森林、一個農場或者一片海灘。
2010年11月末的一個清晨,德國柏林西南邊的格魯內瓦爾德林區有20名3至6歲的幼兒圍在一起,在兩名教師的帶領下唱歌、跳舞,林間滿是歡聲笑語。幼兒穿著連體造型的防寒衣,踩著小皮靴,冬日陽光照在紅彤彤的臉蛋上。精神十足的他們,似乎感覺不到寒冷,難免讓人以為他們是一群習慣了戶外活動的“小野人”。其實,這是一場森林幼兒園的晨會,幼兒園的一日活動流程通常是“集合—晨會—游戲—用餐—再游戲—結束”,活動內容不預設、無固定,均在晨會中討論并根據季節、氣候等特定環境生成,可以是模擬野餐,也可以是修路、蓋房子等。其間,幼兒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取材于自然,并在順應自然中釋放自己的天性。
這天的游戲項目是觀察大自然并采集野果、蔬菜等,為午餐做準備。森林里有成片的白樺林、灌木叢、草坪和清澈的溪流。幼兒分成幾個小組,有的幼兒堆沙子做游戲,有的幼兒爬樹、賽跑,有的幼兒觀察蝸牛、螞蟻,有的幼兒搜羅各種野果與野菜。午飯時,大家席地而坐,擺上在教師幫助下洗凈、切碎、煮熟的食品,就像在郊外野餐一樣享用自己親手準備的午餐。
在森林幼兒園里,冒險和風險管理是幼兒的必修課,自主參與和習慣養成是教育的重要法則,讓幼兒親身體驗在大自然中實踐操作、團隊合作和自力更生。與相對封閉的室內活動場地相比,森林里的項目活動類型多樣,更能引起幼兒的參與興趣。但森林幼兒園這種鼓勵冒險的特色開放課程是否安全,引起家長和教學組織者的擔憂,擔心平時與自然接觸較少、缺乏風險意識和應對技巧的幼兒容易受傷。針對這些問題,計劃應用這一教育模式的幼兒園會先進行環境評估和衛生檢查,在確保有可利用的森林資源的基礎上,結合自身實際適當開展項目式教學活動。當然,專業師資在此過程中也起著關鍵作用。
此前,國內相關領域研究者以訪談的方式,對我國幼兒園實行項目式教學的現狀進行了調研。其中一位訪談對象是教師F,她是一名曾在各類幼兒園工作過12年的幼兒教師,近年來在我國某市普惠性私立幼兒園內任教。此外。她還是一名7歲孩子的家長。在訪談過程中,教師F從幼兒園教師、幼兒園管理者及家長這三個不同視角談了自己對項目式教學的看法,表示項目式教學對于幼兒各方面能力、習慣以及團體協作精神的培養有很大的幫助,并表示這些能力對于幼兒而言比知識更重要,育兒也應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在我國,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但并未納入義務教育階段。大部分私立和公立幼兒園沒有統一、指定的教材和課程,基本以《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和《幼兒園工作規程》為依據設置課程。有的幼兒園結合當地特色建設園本課程,有的幼兒園以經典教育思想指導建設主題幼兒園,有的幼兒園則以西方各類形式幼兒園為藍本進行本土化課程開發。無論西方幼兒教育思想的傳入,還是國內政策性文件的頒行,都使得幼兒園對幼兒游戲、活動、項目等課程形式和內容愈加重視。然而,當前的幼兒園項目式教學在政策制定與實施、基礎設施、師資結構、課程設計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而教師教育觀念轉化效果不佳、教學形式單一、師幼互動氛圍弱等是影響教育質量的主要因素。
為解決以上問題,我們可以借鑒德國項目式教學模式。第一,縮小班額。近年來隨著出生率的下降,幼兒園招生難成了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我們可以借此調整班級規模,借鑒西方小班制、小組制、混齡編班等模式,盡量留住教師,推動從“數量”到“質量”的轉變。第二,加強幼兒園師資培訓。很多幼兒教育工作者已了解到西方較為先進的教育理念,但因只有理念沒有經驗不敢實施,或因沒有成熟教育模式難以實施。我們可以加強先進教育經驗交流,優化幼兒園教師流通方案。第三,加強家園合作。很多家長的教育觀念需要及時轉變,應意識到孩子在幼兒時期培養的習慣對他們的人生有長久的影響,因此這一時期的能力培養比知識學習更加重要。幼兒園應加強與家長間的交流和溝通,方便家長深入理解幼兒園的課程和教學模式。
愛因斯坦曾說:“教育就是當你把在學校學的所有的東西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東西。”幼兒園時期離我已經很久遠了,至今仍然記憶深刻的是某一個春天,教師帶我們去幼兒園后面的山坡上教我們辨認薺菜,大家可以選自己采的一棵最大的薺菜帶回家(剩下的上交給教師,每次都有一大袋子),這也是幼兒園最快樂的片段。我想,幼兒園教育要留給孩子的正是這樣的快樂和能力,這也是PBL所倡導和實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