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令遙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發展的第一資源,是鄉村教育振興最為具體的實踐者和最為根本的動力源泉。韶關市地處粵北山區,農村地區土地面積、人口數量居廣東省前列,全市共有中小學、幼兒園等986所,其中農村學校669所,占比達67.8%;專任教師36321人,其中鄉村教師22086人,占比達60.8%。韶關教育的重心在鄉村,打造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甘于奉獻、扎根鄉村的教師隊伍是韶關全力以赴建設教育強市、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應有之義。
念好“引”字訣,拓展鄉村教師來源渠道
鄉村教師隊伍要想規模不斷壯大、素質穩步提升、結構持續優化,不僅需要善修“內功”,也得巧借“外力”。近年來,韶關市聚焦健全鄉村教育人才培養培訓“造血”機能,貫通城市教育人才下鄉“輸血”渠道,不斷密切城鄉“血肉”聯系,打造鄉村教育人才高地。
落實“縣管校聘”改革,加大城鄉教師交流輪崗力度。對全體公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和校長全部都實行縣級政府統一管理,統一定期強制流動到縣域內的義務教育學校,將教師和校長從過去某學校的“學校人”改變為縣義務教育系統的“系統人”,同時,推動各縣(市、區)在每年秋季學期開學前選派優秀城鎮教師到鄉村學校支教,讓縣域內教師流動起來,提升薄弱學校的師資力量。如我市乳源瑤族自治縣推動全縣1941名教師參與競聘,完成義務教育階段交流輪崗228人,其中城鄉交流97人,有效補充鄉村教師隊伍,促進城鄉師資均衡配置。
加強公費定向培養,加大鄉村教師補充力度。深入實施公費定向培養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中小學教師計劃,近兩年,全市招聘公費定向生421人,有384名補充到鄉村學校,特別是音體美等緊缺學科師資得到有力補充。優先保障農村中小學編制需求,每年組織團隊到省內外知名學校招聘教師,2023年我市十個縣(市、區)共招聘1229名教師,其中有409名補充到鄉村學校,鄉村教師隊伍結構得到進一步優化,鄉村教師隊伍的活力與專業化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實施城鄉學校“互助共同體”建設,推動城鄉學校互學、互幫、互促。優化城鄉一體配置渠道,引導優秀校長、教師向農村學校、薄弱學校有序流動,促進城鄉教師合理交流。如南雄市試點推進義務教育階段城鄉教育共同體建設。試點以管理規范、辦學特色明顯、辦學質量高、指導能力強、社會聲譽好的城區優質中小學校為牽頭學校,以鄉鎮中小學校為成員學校,組建“1+N”緊密型城鄉教育共同體。以教研活動為切入點,實施共同體內教師聯合備課、聯合教研、合作科研、教學評比,探索推進共同體內資源共享和教學管理、教研培訓、考核獎勵、經費保障等工作體系的對接,初步形成在課程目標引領下的備、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格局,構畫出城鄉教師隊伍“師資同盤、教學同步、研訓協同、考核一體”融合式發展的美好藍圖,力爭不斷縮小城鄉、校際差距。
念好“育”字訣,提升鄉村教師綜合素質
自主培育鄉村教師人才是筑牢鄉村教育的源頭,只引不育,人才何來,隊伍何興?韶關市立足鄉村教師自主培養的基礎性地位,圍繞夯實思想根基、注重專業發展、創新送教下鄉等,悉心培育本土鄉村教師隊伍。
夯實鄉村教師隊伍師德根基。堅持師德師風建設常抓不懈,結合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師德建設主題教育月等積極開展師德師風專題教育,組織廣大教職工向張桂梅等榜樣人物學習,每年以市委、市政府名義遴選表彰100名“四有”好老師,創新開展“躬耕教壇,強國有我”師德主題巡講活動8次。同時,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把師德師風建設工作融入學校年度工作考核評估中,并作為教師職稱聘用、年度考核、干部任免和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持續不斷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注重鄉村教師培訓和專業化發展。加強鄉村小學校(園)長隊伍建設和骨干教師隊伍建設,提升鄉村基礎教育質量。將鄉村教師培訓納入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堅持“面向全員、傾斜農村、突出骨干”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實施鄉村教師培訓工作。建立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專兼結合的教研訓一體化隊伍,不斷強化鄉村教師培訓力度,努力提升鄉村教師教研能力。積極推薦鄉村校(園)長和骨干教師參加各類省級、市級培訓。遴選成立鄉村中小學名師工作室48個、鄉村名班主任工作室18個,遴選出鄉村骨干教師1149名、鄉村名教師188名,發揮示范帶頭和引領輻射作用。
創新送教下鄉模式。探索“線上”+“線下”模式,在開展線下送教下鄉活動的基礎上,舉辦省級學科教研基地和省名師工作室線上教學直播分享講座36個批次,主講教師143人次;跟進和指導806名鄉村教師線上教學;開展線上教研培訓活動60多場次,參與鄉村教師近3000人次。打造教研基地輻射引領,整合全市14個省級學科教研基地力量,聚力解決鄉村學校學科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帶領薄弱地區和鄉村學校學科教學質量快速提升,全面促進全市鄉村學校教師隊伍建設。選樹典型示范引領,各學科學段積極開展送教下鄉活動,動員優秀青年教師認真準備,積極參與,參加送教下鄉的青年教師有近200人次,分享優質課例300多節次。
大力開展跟崗鍛煉。派出鄉村教師前往東莞(支援地)進行跟崗鍛煉,重點加強專業學習,提高教育教研能力。2023年我市派往東莞參與跟崗鍛煉的300名教師、教研員中,有一半以上是鄉村教師。合理安排東莞前來支援的支教幫扶人員,名額分配向鄉村學校傾斜,重點以培養鄉村學校的教育人才為主責主業,發揮“傳幫帶”作用。
念好“留”字訣,保證鄉村教師總體穩定
培育鄉村教師是個難題,留住鄉村教師更是一個難題。前者需要解決“需要什么鄉村教師”問題,后者需要解決“鄉村教師需要什么”的問題。留住鄉村教師既需要“硬實力”引導,更需要“軟環境”保障。韶關市通過保障鄉村教師隊伍工資待遇、評優評先政策傾斜,讓鄉村教師想留、愿留、能留。
確保“兩個不低于或高于”政策落實到位。壓實各縣(市、區)黨委政府主體責任,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農村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城鎮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的國家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到位。同時,落實農村邊遠地區教師生活補助,目前全市補助標準已提高到人均每月1000元,累計發放近8萬人次。
確保“職稱評審、評優評先”向鄉村傾斜。立足韶關教育實際,推動各地因地制宜積極落實向鄉村教師適當傾斜的政策,如鄉村學校教師申報高一級職稱,不作課題、論文、專著、表彰等具體要求,在校長提拔、職稱評聘、評優表彰、骨干培養時,具有農村學校或薄弱學校管理崗位任職經歷的人員優先考慮,鼓勵和引導農村中小學教師校長扎根農村,服務農村。
接下來,韶關市將繼續把人才建設作為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抓手,著力引準育好留住鄉村教師人才,營造出愛才惜才用才的良好氛圍,全力促進城鄉教育師資力量均衡發展,推動全市鄉村教育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