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婧

“山區培養了我,我不能因為它的貧困而拋棄它。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回報山區,改變山區。”參加工作30余年來,陸均田一直扎根在龍門山區,兌現著那個“做一名教師”的兒時夢想。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跳槽”熱也曾讓他面臨著一次次考驗。盡管很多大城市學校給出的待遇很誘人,但他還是選擇留了下來:“山區更需要知識,山區的教育更需要我。”
對學校,“就地取材”而后“因材施教”
作為一所教學基礎薄弱的山區鄉鎮完全中學,永漢中學曾一度面臨被撤掉高中部的可能。陸均田知道后非常著急,因為那就意味著孩子們今后只能先從家里坐父母的摩托車到鎮里,再乘車到縣城里去上學,路途遙遠,很不方便。他迅速召開學校領導班子、全體教師職工會議,共同探討學校未來發展。大家充分發揮主人翁精神,積極建言獻策。最后,他綜合各方面建議,立足農村實際,提出了“為每個學生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希望”“因材施教,促成每個學生長足發展”的教學理念,從打造特色項目入手,從音樂、美術、體育三方面突破,以藝育德,以藝促學,以點帶面,整體發展,努力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打造特色項目,鄉村學校擁有的資源相對有限。但陸均田擅長“就地取材”,在積極爭取外來資源的同時努力發掘既有資源、本土資源。學校將有音樂、美術、體育特長愛好的學生分別編在一起,以第二課堂形式開展鄉村少年宮拓展活動,以文化藝術節、校運會為平臺進行書法、繪畫、攝影、舞蹈、合唱等才藝展示,組織外出寫生和親子繪畫活動,在教學樓張貼學生作品;充分利用永漢鎮文化站、嘉義莊農民畫基地等具有本土特點的文化藝術資源,將美術與龍門農民畫有機結合,開展農民畫教學,“讓學生在對鄉土情結的感悟中將之內化為精神、修養、人格和力量”。
“讓學生的生命基因再次激發、生命活力得到最自然的釋放,讓學生生命中原本就有的真善美得到發揚,讓生命呈現出豐富性和多樣性”,很多學生找到了自信,通過特長考上華南師范大學、深圳大學等高等學府。突出的教學成績贏得了各方面的認可和尊重,最終高中部沒有被撤掉。如今,學校更是被評為廣東省藝術教育特色學校。
對教師,“親力親為”引領“敢作敢為”
校長早上迎家長、接孩子,晚上送別孩子,是永漢中學常年的一道風景線。陸均田每天早早到校,巡查校園安全、教室情況,細心輔導學生,無論是校園管理還是教學工作,一律“親力親為”。要求自己“親力親為”的同時,他又鼓勵和支持教師“敢作敢為”。有了方案,他鼓勵大膽執行;拿不準的,他給出相應建議。大家評價他:“自帶一種豁達胸懷和大將風度。”
陸均田注重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幫助青年教師提高理論素養和業務水平。有位教師剛從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由于學校缺物理教師,就服從安排承擔了兩個班的物理教學工作。由于對物理課程標準不熟悉,盡管教學很努力但效果并不好,他越來越沒有自信,多次向學校提出想去教計算機。陸均田知道后,為教師們買來課程標準,要求大家在科組活動時一起研讀,集體備課。此外,陸均田還多次深入他的班級聽課,查看他的教案并分享自己的教案,鼓勵他大膽在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討論中、實驗中理解知識。就這樣,學生成績不斷提高,他自己也多次在市、縣比賽中獲獎。
陸均田注重培養后備干部,讓他們在深度參與管理服務中不斷成長,其中多人被抽調到其他學校擔任校長或副校長。曾經有位教師,大學畢業后到永漢中學工作,對廣東山區的生活很不習慣,心理落差很大,有外出重新找工作的打算。當時擔任教導處主任的陸均田知道后,主動找他聊天:“山里的孩子特別需要您,懇請您能留下。”陸均田多次邀請他到家里吃飯,并向校長申請讓他到教導處跟崗學習。他到了教導處后,陸均田將學校分配給教導處的很多重要工作都交給他承擔:“放手去干,責任我負。”同樣的工作,陸均田自己也都會完成一份,然后和他一起討論各自方案的優缺點。他很快就上手了教導處的工作,再后來擔任辦公室主任,工作很認真,每當遇到難點,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找陸均田商量。就這樣,隨著工作能力不斷提升,他現已成長為一所中學的校長。
對學生,“無微不至”的愛“無處不在”
“喜歡和孩子們在一起”的陸均田,經常深入學生中間,了解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情況,積極為他們排憂解難。
小鵬是一位留守兒童,經常在班里“調皮搗蛋”。陸均田非常關注他,經常找他聊天。無意間,他發現小鵬父母被班主任請來學校共同討論如何改變孩子學習、生活的問題時,小鵬不但不害怕,還非常開心。原來,小鵬只是想通過這種“特殊”方式多跟父母相處。陸均田主動跟小鵬父母聊天,希望他們平時能給予孩子更多關注和陪伴。發現小鵬很喜歡體育課,陸均田便送給了他一個籃球。后來,小鵬加入了籃球隊,在校籃球比賽中帶領班級隊取得了優異成績。陸均田非常高興,親自為他頒發了獎狀。通過這次比賽,小鵬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收獲了更多自信,悟出了很多道理,學習成績也慢慢提高了,后來被一所縣重點高中錄取。小鵬父母感激道:“如果沒有您,我們家小鵬可能早就放棄了學業。是您改變了他的人生。”陸均田說:“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每個老師都應該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
1998年秋季學期,陸均田擔任初二班班主任。班里的小華同學由于家庭比較困難,有了輟學想法。陸均田找小華聊天,向她講述了自己求學與擇業的故事。通過一段時間的溝通,小華決定認真學習,成績不斷進步。可是,在第二學期開學一周后,小華卻還沒到校報到。走過一個多小時的山路,陸均田來到小華家。小華剛從山里干農活回來,一見到老師,就遠遠地躲了起來。陸均田和小華父親誠心交流,但小華父親受傳統思想影響,認為女孩應該早點嫁人,沒必要多讀書。一個多小時后,小華父親終于同意讓小華繼續上學,但說學費要等家里賣了農產品以后才能交。陸均田連連表示,自己會向學校申請減免學費。其實,小華后來的初中學費都是陸均田自己墊付的。小華非常珍惜學習機會,努力考上了縣重點中學,后來又考上了大學。畢業后,小華也回到永漢中學,堅定地要“做一個像陸校長一樣的教師”,現已成長為一位優秀的骨干教師。教育事業的薪火相傳,傳遞的不僅是知識,還是愛,還是為人師者的責任與使命。
在一次班主任交流會上,陸均田曾說:“絕不用昨天的知識,站在今天的講臺去培養明天的人才。”深知“教書者必先強己,育人者必先律己”的他,一路走來,從科任教師到班主任,到年級組長,到教導處副主任、主任,再到校長,不管在哪個崗位上,都會主動購買相應領域的書籍、報刊學習并堅持撰寫讀書筆記。每當外出開會,帶一本書在公文包里,早已成為他的“標配動作”和“自然習慣”。一邊教書,一邊讀書,這是一名終身育人者也是一名終身學習者;來自鄉村,回到鄉村,受助于教育,助力于教育,這更是一位終身的鄉村教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