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依諾


編者按
校服既是一種服飾,也是一種表達方式,講述教育者的育人故事,也訴說學生的青春故事。近年來,校服逐漸打破“運動服”刻板印象,化身“審美教科書”,力圖為學生講好美學第一課。
一件普通的衣服如何發揮更多育人功能,又怎樣展現個人與時代的精神風貌?時代呼吁校服角色的轉變,這也讓深耕校服領域的Cre8te新益校園品牌產生更多思考:如何發揮服飾企業自身優勢,為校服賦予更多內涵,讓校服講好育人故事?
內者包也,外者象也——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衣冠往往是內外合一的象征,不是只有裝飾和實用功能,還是一種表達方式,彰顯了個人的身份與審美,體現了時代的氣質與底蘊。
校服,往往是一個人服飾審美的“第一課”,更是德育、美育、校園文化、時代風貌的重要載體。然而縱觀國內校服發展現狀,其育人功能還沒有充分發揮,更沒能展現出個人與時代的精神風貌。
“我們希望打破人們對校服的固有印象,讓校服具備‘講故事的能力,講述學生、學校以及時代正在發生的故事。”時代呼吁校服角色的轉變,這讓深耕校服領域的Cre8te新益校園品牌(以下簡稱“新益”)董事長肖洪濤思考,如何發揮服飾企業自身優勢,為校服賦予更多內涵,發揮更多育人功能。
校服怎樣“講”好故事?新益以“創造美,傳遞愛”為使命,以“做美好校園生態共建者”為愿景,以“綠色責任、科技引領、產品為王、客戶為先”為經營理念,秉持匠心精神,為學校打造一站式校服及校園文化產品定制平臺。迄今,已先后為人大附中亦莊新城學校、北京市第五中學、德威國際教育集團、耀中國際教育集團、北京市新英才學校、上海協和國際外籍人員子女學校等眾多優質學校提供全品系校服定制、校園文創產品開發和美育課程等服務。
育美于心,讓校服講好“審美第一課”
“做校服不僅是做一件衣服這么簡單,學生穿的也不僅僅是一件衣服。”肖洪濤認為,校服是學生了解服裝搭配、色彩搭配的第一本“教科書”,奠定了學生的審美底色。
盡管很多學校已經對校服進行優化升級,但“校服即運動服”這個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中國的服飾已走在時尚前沿,校服也應跟上發展的步伐。”肖洪濤希望設計出學生愛穿的校服樣式,“對于學生來說,身穿款式美觀又得體的校服,肯定與穿上寬松肥大、毫無特色的校服感受不同。”肖洪濤認為,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校服也應培養學生的審美品位,讓學生穿出自己的精氣神。以此為目標,新益致力于打造“5+2校服”——除了在學校的5天時間之外,學生在周末也愿意穿。
什么樣的衣服,才是學生真正喜歡的?為了解學生的喜好,新益在合作校發起校服設計課程與校服設計大賽,倡導“學生的校服學生做主”。“學生的很多創意都非常棒,新益的設計團隊能夠幫助他們把想法化為現實。”肖洪濤介紹,為了讓孩子更有成就感,新益會以學生的名字來命名這些作品。同時,新益還協助合作校開展校園服飾設計展,將學生的設計過程完整呈現出來,并通過時裝秀,讓孩子們將自己的設計作品展示出來。“參與了完整的校服設計過程后,孩子的審美與品位得到了提升,‘育美于心也因此得以實現。”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處在成長期的孩子更關注形象,也很容易盲目跟風社會流行文化。肖洪濤認為,教育者在這一階段應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審美與價值觀。在校服設計中添加正能量的時尚元素,不僅能吸引學生更多的關注,還能幫助他們鑒別什么是美。
例如,新益為上海光華教育集團旗下光華劍橋學校設計校服時選用了oversize帽衫款式,“年輕人更喜歡這種風格”,肖洪濤認為,盡管校服需要體現集體的統一性,但同樣能展示孩子的個性,學校、家長、學生對校服的需求并不矛盾,能夠同時滿足多方需求,體現出校服設計者的水平。
“校服的‘美,并不僅僅是外觀上的好看。”肖洪濤介紹,新益的設計理念是“美育于外,育美于心”,這里的美不僅僅包括“打扮出來的美”,更寓指內在美,新益希望通過校服“講述”美育故事、開展美育課堂,進而涵養學生的內在審美、提升學生對美學的理解。
以衣載道,讓校服講好規范的德育故事
《禮記·冠義》云:“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后禮義備。”中華傳統文化很早就將服飾視為修養和禮儀的名片,歷來重視其教化功能,將之視為一種禮儀表達。從這一角度延伸,統一得體的校服在營造規范、有序校園氛圍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規范、影響學生的行為習慣,為其一生的知禮守禮打下基礎,講好德育故事,發揮德育功能。
服飾有著嚴格的規范,每個場景都有其相對應的搭配。在古代,人會根據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情境來選衣配服。回歸到當下的校服具象需求,肖洪濤認為單調、單一的傳統款式已無法滿足學生的多場所需求。
“校服要能夠適應多個校園場景,不僅僅是課堂或運動場。”肖洪濤認為,讓學生學會根據場合挑選衣服,也是對禮儀文化的一種傳承。
新益倡導全品系校服設計,根據不同場景為學生設計校服——有適用于禮儀活動的西服,也有適用于升旗儀式、國學課堂等場合的中式服裝,還有適用于不同季節的春秋、夏季常服與秋冬運動服及羽絨服。“新益希望通過校服的穿著禮儀和規范告訴孩子,美是‘教養和禮儀,更是對他人的尊重。”
“學生穿的衣服,表達了其相應的價值追求。”肖洪濤認為,除德育功能之外,校服更有社會責任的承載。近年來,新益高度關注產品的環保屬性,堅持使用優質的環保再生材料,在制作工藝、流程上盡最大努力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環保要從娃娃抓起。”在肖洪濤看來,穿著再生纖維制作的校服、生活在倡導低碳的環境中,學生對環保的理解才會透徹深入,環保意識才能根深蒂固。“我們還根據新益在紡織品回收利用方面的實踐,在部分學校開設環保課程,將現實案例引入課堂,讓學生了解真實的環保做法。”據介紹,新益未來還將與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合作開展紡織品回收項目。
“我們希望呈現出一種態度,讓孩子能夠自覺承擔起‘綠色責任。新益連吊牌都采用回收紙制作、包裝袋也是可降解PVC材料。”據肖洪濤介紹,新益建立了“友好生態原材料庫”,這些材料都出自可再生能源。“我們希望樹立學生的環保意識,告訴他們校服之美也體現在對社會責任的主動承擔上。”
服以抒情,讓校服講述難忘的校園故事
校服即是流動的“校訓”。新益認為校服應與校園建筑等外部環境與育人內涵相融合,因此堅持“一校一品”,“校服首先要融入校本文化。”新益一直致力于挖掘學校的歷史文化,力圖講述校園文化的內涵,并據此設計專屬顏色體系,建構學校的色彩記憶。
“她從大漢走來,向世界盛開”——這是南京漢開書院打造的辦學名片。為詮釋這一形象,新益緊扣地域文化傳統,著眼于江南元素,將繁體的“開”字藝術化為園林花窗紋樣,以此作為校服的主題logo。“遠看像窗,近看卻是一個‘開字”,這一logo還被延伸運用到學校的校服設計中。
“學生對學校的認知、對‘在校生身份的認同,往往始于校服。”肖洪濤介紹,經典的校服能讓學生與學校悠久的歷史、知名的校友產生某種神奇的鏈接,讓學生油然而生強烈的自豪與認同感。
北京市第五中學的校服款式沿用了三十年,很多校友在聚會時還會穿著當年的校服赴宴。新益在為校服做優化升級時,決定保留原有樣式,把這個經典款式傳承下去,因為老校服承載了太多歷史積淀與學生回憶。因此新益只在面料、制作工藝方面做優化升級,完整保留校服精髓。
在北京市新英才學校,每個學生都會在畢業時收到一個專屬禮物——繡上學生姓名與畢業年份的綬帶,紋樣還會根據學生入學年份做專門設計。“這是新益幫助學校為學生打造的儀式感,也是可以珍藏一生的禮物,它可以讓學生找回學生時代的回憶,增強他們對自己的身份認同。”
古為今用,校服也能講好中國故事
什么樣的校服才能真正體現中國學生的新時代精神風貌?當被問及這一問題,肖洪濤不假思索地回答:“傳承傳統文化,表現出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高度自信。”
“我們已經從模仿西方文化的階段,邁向尋味東方文化的階段。”肖洪濤認為,從這一點延伸,校服也可以講好中國故事。
我國的校服文化該怎樣與中國特色結合,助力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表達?
“古為今用不必生搬硬套,設計者要巧妙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寶藏。”在肖洪濤看來,傳統文化蘊含無盡的寶藏,只待有心人發掘。據介紹,新益的一些校服紋樣、色彩就是從敦煌文化、敦煌服飾中挖掘而來。“那種出自純天然礦物質的色彩看上去非常舒服。”
新益合作過眾多國際學校,肖洪濤認為,即便接受的是國際化教育,這些學生依然要從小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建立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感。為實現這一目標,新益在設計校服時會別出心裁地添加更多傳統文化元素來突出中國特色。“要讓孩子們意識到自己的根在中國,幫助他們樹立‘把根留住的思想。”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根植這片沃土,更能感受到中華民族旺盛的生命力。”肖洪濤介紹,新益高度關注傳統文化的傳播,一直致力于讓傳統文化通過校服實現服飾美學與時代精神的關聯。中國民主同盟北京市東城區委員會“關于推廣中華禮儀服飾文化在中小學校服中應用的研究”調研課題組曾到新益調研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并對其取得的成果與實踐表示贊揚。
“在校服設計中添加中華傳統文化元素,能讓學生在行走間感悟中華五千年文化中獨特的美學內涵,其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將得到大幅提升。”肖洪濤認為,以教育工作推進民族復興和文化自信,尤為需要校服這樣潛移默化的形式。
有些學校除了設計學生校服,還要整體設計教師工服和其他工作人員的工服,肖洪濤介紹,新益每次都會依據學校的不同需求打造完整的設計方案。“除了將校服文化轉化為一種紀念和沉淀,講述正在發生的校園故事,我們還會通過設計校園文創產品、搭建校服文化空間及美育空間、規劃美育課程等方式塑造學校品牌形象,助力學校實現服飾育人、環境育人,全方位闡釋校園文化,與學校攜手共建美好校園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