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潔 仝羽嬋 仝東峰
基金項目:2021年陜西省高校學生工作精品項目“陜西理工大學構建‘就業思政體系著力打造就業指導新模式”(項目編號:2021XXM31)。
作者簡介:王潔潔(1997-),女,河南三門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仝東峰(1974-),男,陜西漢中人,碩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德育理論與實踐,通信郵箱:tongdongfeng.191@163.com。
摘要:交往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方式,交往觀是其理論觀念。文章從仁、禮、義、和4方面對儒家交往觀做了簡要詮釋,表明其豐富合理的內核仍具有深厚的當代價值,針對現階段部分大學生交往理念出現的偏差及交往過程遇到的困難進行梳理,進一步挖掘背后的成因。從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兩個層面論證儒家交往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最后,通過高校思政課、校園文化建設、網絡平臺等3條路徑將儒家交往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讓大學生將儒家交往思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引導大學生形成與時代相符的、科學正確的人際交往觀,更好地解決交往中的實際問題。
關鍵詞:儒家交往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網絡平臺;路徑探析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b)-0145-05
The Path of Confucian Communication View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ANG Jiejie, TONG Yuchan, TONG Dongfeng
(School of Marxism,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Shaanxi, 723000, China)
Abstract: Communi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way for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is its theoretical concept. The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from four aspects: benevolence, propriety, righteousness, and harmony, indicating that its rich and reasonable core still has profound contemporary value. In response to the deviations in communication concepts and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some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urrent stage, this article further explores the underlying causes,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from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erspectives. Finally, through three paths inclu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online platforms,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will be integrated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llowing them to internalize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communication in their hearts and externalize it in their actions, promot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guiding them to form a scientific and correct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concept that is in line with the times, and better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in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Confucian view of communicatio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Network platform; Path analysis
1 交往觀的內涵
人類社會伊始,便產生了人際交往活動,人際交往是人類的一項基本需求。交往作為人存在的基本屬性,是人類在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方式。馬克思認為,“現實的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人[1]。說到底,交往是以人為主體的實踐活動。交往觀是人們進行實踐活動的理論觀念,是“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是當代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所形成的,認識、評價和各種觀念的總和。”[2]
2 儒家交往觀的主要內容
(1)仁愛作為儒家思想的核心,亦是儒家交往觀的核心。仁愛思想包括仁者愛人,人性善惡,具體可表現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與人為善,以及化性起偽等思想。儒家主張“崇善”與“去惡”,謳歌了真善美,鞭撻了假丑惡,構建了崇尚善良仁德,加強法制約束的、良好的社會環境。
(2)仁與禮二者是辯證統一的,仁是禮的內在本質,禮是仁的外在表現,“克己復禮為仁”。孔子主張,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立足于仁的情感基礎,行動上則遵循禮的交往規范。孔子認為,“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非禮的前提是掌握禮的內涵規定,這就要學習禮的知識,把握禮與禮節的實質。
(3)“義”是交往的內在價值尺度。孔子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要厘清道德理論與物質利益間的聯系,協調交往中的義利之辯,才能實現人與人之間和諧友善的交往。孔子把“義”看作是“君子”和“小人”的區別,從而引起人們對“義”的深思,在義利面前,人們要做到:所謀之利是否符合道義,義利沖突時,該如何進行取舍。孔子曾言:“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基于禮之上的利益謂之義,將義通過禮展現,達到義、禮和禮3者的和諧。
(4)“和”是孔子人際交往思想的最高追求和最終目的。孔子曾提出“和為貴”的思想,認為“和”是維護社會秩序和維持國家安定的治國之道,孔子描繪的“大同社會”即人人和諧相處,社會發展有序的理想狀態,這是追求和諧關系的最高境界。
3 當代大學生交往觀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當代大學生處于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的時代,網絡信息極其豐富,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都具有了新的時代特色。新時期,人際交往呈現復雜性和多樣性。大學生的人際關系總體上呈現出較好的狀態,但是仍存在以下問題。
3.1 當代大學生交往觀存在的問題
3.1.1 人際交往心理偏激
當前,大學畢業生大多是“00后”的“獨生子女”,他們在生活、教育、健康等方面都要優于以往的“多子女”時期。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大學生,往往會被動地得到別人的關愛,卻不知道怎樣去主動地關心別人。因而,他們在人際關系上不可避免地表現出自我中心和急功近利。他們習慣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很少去考慮和顧及其他人的想法和利益;并且在看待問題、思考方法、做事情時,自我意識突出,顯示出強烈的虛榮心和自尊。
3.1.2 交往過程中不善于溝通
大學生活與單調枯燥的高中時期相比,完全不同,人際交往是十分必要的,而交往經驗相對較少的大學生則更易遭受挫折。第一,語言技能欠缺。部分大學生在與人交流時缺乏語言溝通技巧,比如:有些大學生在與人交流時,言語太過直接,不懂得語言的藝術,很容易造成傷害。第二,不注重交際環境。在與別人交往時,若不留意交際環境,會出現尷尬局面,妨礙交流。因此,在與別人交往時,應該注重交際環境,規范自己的言行。第三,缺乏積極的交流。在與別人交流時,他們不太積極主動,不愿與別人交流。第四,交流技能的欠缺。大學生與他人的交流是否自由,能否聆聽和了解對方。第五,是對人與人之間的認知上的偏差。例如:把人際關系看成是討好、不討好、不純潔、純潔等,這些都是誤解,會影響到他們的正常交流。第六,缺乏同情心。在與人交流時,不能站在對方角度設身處地地看待問題,不能尊重彼此的個人隱私,為彼此提供一個臺階。
3.1.3 人際交往具有功利性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拜金主義的盛行,人們對金錢的渴求不可避免地滲透到了大學生的交際活動中。他們在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時,以個人的功利需求為目標,注重物質的需求,忽視了精神、情感、倫理等方面的需求。在德育方面,一些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忽略了道德,導致了很多以自身為中心的行為。在團體協作方面,有些大學生比較重視自我,把個人利益放在了集體利益之上,而集體意識比較薄弱,沒有責任心。沒有責任感,導致了人際關系的不和諧。
3.1.4 人際交往具有虛擬化傾向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互聯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微信、QQ等新媒介已經成為大學生使用頻率最高的媒介。這種方式拓寬了大學生的社交圈子,同時也降低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交際行為,使其交際行為呈現出虛擬化的趨勢。大學生對于網絡的依賴性不斷增強,沉迷于匿名、隱秘的線上社交,但在現實中愈發沉默寡言、自我逐漸封閉,這樣人際交往能力勢必會減弱。同時也使他們的人際交往陷入虛無主義,而精神和心理交往的空虛也會對他們的交際深度產生一定影響。
3.2 當代大學生交往問題的成因
第一,社會環境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上一些人性冷漠自私的陰暗面極大地影響了學生與人交往的價值觀念。在這樣的心理環境下,高校大學生已經形成了一種“畸形”的思維慣式,變得不敢或不想與人交往。新媒體的出現,使傳統的交往方式發生了革命性變化,學生們可以在各種各樣的交流平臺上解除障礙,自由溝通。但是這種便捷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長期的虛擬狀態使學生失去了與人面對面交流的欲望,無法適應現實生活,進而導致其自我認知的模糊和主體結構性的失衡,使很多大學生感到孤獨、苦悶和抑郁,甚至引起一系列嚴重的心理問題。
第二,家庭教育觀念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言傳身教最好的榜樣,因此家庭教育對孩子三觀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普遍的社會現狀是家庭教育的漠視和缺失,加之大部分學生是“00后”,他們的成長環境普遍較好,因此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和利益,不在乎別人的想法,缺乏包容心和同理心。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不佳。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思政教育不是一人之責,而是一個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過程。目前來看,一方面,部分非思政專業的教師不夠重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認為只用教好自己所承擔的專業科目即可,不會過多強調對學生的觀念教育,因而導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并未關注學生的實際接受程度,只是一味地進行“單向說理教學”,對于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交往觀念、交往思想和交往行為不夠重視和了解,這就導致了絕大部分學生只是簡單地將大學思政課等同于理論知識的簡單背誦,以此來應對考試,沒有真正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4 儒家交往觀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4.1 理論依據
中華傳統文化是歷史文明的積淀,是一個歷史范疇,是以儒學為主流的多元互補的文化[3]。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承,他提出“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也可以為道德建設提供有益啟發”[4]。
傳統文化推崇高尚的道德,儒家尤為崇尚浩然君子之道。2014年5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道德之于個人、之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恰與儒家提倡的君子人格相符。只有每個人心懷愛國之情,國家文明方能興盛不衰。這是國家層面的“大德”,社會層面的“公德”,是約束個人在社會上的行為準則,保持社會秩序有序運轉的理念。人在社會交往中,既要履行一定的道德義務和責任,又要防止做出違背道德的行為。“私德”是個人層面,是個體道德認知、情感和行為的基本準則。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持續深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5]“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努力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以及和合互利思想。“和合”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和合”思想。“鞋子和腳論、“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中國夢”皆是源于傳統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習近平總書記認為“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6]當今世界各國在文明交流中應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形成互利友好的格局,兼顧義利才能二者兼得,平衡義利方能實現共贏。“和合觀”為當今社會交往注入了新鮮活力。
總之,習近平總書記在對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中,突出了立德樹人、和諧交往的優良傳統文化,尤其是孔子的“立德樹人”“合和交往”的思想,更是成為儒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的直接來源。
4.2 現實依據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需要及部分大學生交往存在的問題,是儒家交往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依據。從傳統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人們的交往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由封閉轉向開放、由依賴式變為自主。隨著交往方式的轉變,人們的交往關系也發生了變化,這就需要將傳統文化中的交往思想與新時代背景相結合,形成積極良好的交往關系。交往可以促進整體社會的發展,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契合。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交往具有內在聯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契合人的感情認知,而人的交往關系影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具體來說,不同主體之間的交往會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交往是雙向的過程,發生于親人、朋友或陌生人之間,包含人與人之間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交流。親人之間的交往具有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維度的作用,孝老愛親、尊老愛幼等是親人之間的交往準則,是促進家庭和睦的基礎;在學校中,同輩、師生之間的友愛、和諧關系,對個人價值定位有直接影響,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傳播;在社會中,陌生人之間的愛心之舉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從而擴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范圍。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時期國家之間交往的準則,經濟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沒有一個國家不受其影響,面對這些不確定的危機,各國應樹立共同發展的理念,互幫互助、共渡難關,創造和諧的地球家園。
5 儒家交往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5.1 將儒家交往觀融入高校思政課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7]課程思政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課程中,形成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的育人體系組成部分[8]。高校應將儒家交往觀的相關內容以潤物細無聲的育人之勢,滲透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中,尋求二者耦合的可能性,有針對性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結合學校特色,設置校本課程,最大程度挖掘儒家交往資源在不同課程中的精神價值,形成儒家交往觀與課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思政體系,助推儒家交往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任職教師要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將儒家交往知識刻在心中,在課程相關模塊講述中滲透儒家交往知識,在課本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適當引用一些儒家交往小知識,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其次,儒家交往觀中蘊含豐富的人物資源、交往理論和方法資源,深入挖掘其中的教育價值,并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具體實際,恰當融入其中方能行之有效。
5.2 將儒家交往觀融入校園文化建設
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對大學生人格和人際關系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需要營造有關儒家交往觀的和諧校園風氣。學校的良好氛圍不僅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動力,更是一種優秀的文化傳統。校園風氣包含校風、學風和教風,高校可將儒家交往觀融入校風建設的全過程。其一,可立足本校開展特色的校園文化凝聚師生共識,將儒家交往觀融入校訓、校歌等文化符號中,促進提升校園的團結度;其二,依托學風建設主題教育,開展有關儒家交往觀的促學風建設,提高大學生學習儒家交往觀的主動性;其三,抓好教師隊伍教風建設,提高教師素質培育和高尚人格養成。最后,重視儒家交往觀的創新。儒家文化是精神文化建設的重要來源,需立足新時代對儒家交往觀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高校應運用好“仁、義、禮、和、善、信、同、異”等交往思想,重視在校風、校紀中創新儒家交往觀,推進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將儒家交往思想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滲透到大學生日常交往中,增強大學生對儒家思想的認同感,這既是對傳統儒家文化的傳承,也是對新時代大學生行為的規范,可推進新時代和諧社會建設,強化公民道德建設。儒家交往觀的培育和踐行需要立足實踐。實踐活動是踐行儒家交往觀的重要途徑和方法,儒家交往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過校園行為活動、大學生社會實踐、大學生社團主題活動等途徑融入,讓大學生在實踐中了解社會發展現狀,從而提升儒家交往觀的認可度,開闊視野,磨煉自身,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的現代化建設而努力,爭做有責任擔當的時代青年。
5.3 將儒家交往觀融入網絡平臺
“互聯網是意識形態工作的主戰場、最前沿。”[9]互聯網間接或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和價值取向。高校要優化大學生學習儒家交往觀的網絡環境,營造有利于儒家交往觀的學習氛圍,促進儒家交往思想融入大學生的網絡學習環境。其一,要規范儒家交往觀的網絡學習資源發布,重視對儒家交往思想相關學習資源的篩選,同時增加對其局限的矯正,并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征,設計儒家交往觀的學習理論。其二,深化儒家交往觀的網絡宣傳推廣體系。新時代大學生的生活離不開電子產品,電腦、手機等電子產品的使用極大改變了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因此應結合時代的特征和學生群體的特點,將網絡資源與傳統資源相結合,體現信息時代發展的特點。其三,要拓展相應的宣傳方式。網絡中的交往模式以文字和符號為表達方式,彰顯了網絡獨有的交往魅力,也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內容[10]。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網絡媒體傳播儒家交往思想,搭建慕課平臺,形成翻轉課堂教育,創設微課堂、微視頻等形式,創建“互聯網+儒家交往觀”的模式,強化網上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密切加強儒家交往觀與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同時根據學生特點,創設不同情境的交往環境,為其量身定制適合的實踐活動方案,提升學生群體交往的趣味性,使學生更好掌握儒家交往思想。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5.
[2] 程何.當代大學生交往觀教育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3:7.
[3] 余衛國.習近平傳統文化觀的科學內涵和價值意蘊[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5):1-6.
[4]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 2014-09-25(2).
[5] 習近平.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精神動力和道德滋養[N].人民日報,2015-10-14(1).
[6]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522.
[7] 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1).
[8] 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2):50-58.
[9]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220.
[10]陳麗彬. 儒家交往觀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