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曉梅
作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應意識到革命文化的現實教學意蘊,以閱讀為介質,有方向、有方法地實現革命文化的融會與滲透,切實發揮語文課程的文化自信塑造、文化傳承功能,為語文課堂“增色”。
革命文化涉及革命歷史、革命經典、革命故事在內的諸多內容,意蘊深遠。恰因如此,革命文化閱讀教學也對教師的革命文化素養及執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身為新時代的小學語文教師,需清醒地意識到革命文化教育的現實意蘊,對主線教學任務形成清醒并完備的認知,牢記革命文化教育歸旨,使革命基因真正嵌入語文閱讀教學的全過程。語文教師應重視平時的素材積累,關注革命文化經典案例,依托電子書、影視、書籍等進行系統化黨史及革命史研究,詳細梳理革命文化脈絡,實現革命文化素材顯性及隱性、實踐與理論、個體與社會的有機統一,在閱讀教學中言之有物、論之有理、出之有據,使學生受到濃厚、全面、深刻的革命文化浸潤。執教水平提升層面,教師需積極投身教研活動,與同儕共議革命文化閱讀教學思路及方法,抓牢閱讀與革命文化的交集點位,找準教學切口,并直切革命文化教育的根本問題與現實困境,徹底掃清教學障礙。同時,也可以觀摩優秀教師教學案例,從中總結教學經驗,提煉教學方法并付諸實踐,在理論與實踐中反復打磨教學方法,實現執教能力的螺旋式提高。
教材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是滲透革命文化精神的核心載體。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各個單元都設計了一定的關于革命文化的切入點位,為教師結合革命文化開展閱讀教學提供了切口。教師需牢抓這些切口,實現閱讀與革命文化的融會、協調、統一。語文教師應對教材的各閱讀篇目形成清晰且完備的認知,具備一雙“慧眼”,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明確應在何處進行革命文化基因的提煉,應當以何種形式進行革命文化教育,研究能否在課文的基礎上進行拓展、遷移等。對于著落點位,應及時在課本上進行批注和記錄,課余時間對標注處加以補充和完善,全面厘清教學思路,結構性及系統性落實革命文化教育工作,使革命精神流淌于學生腦海與心間。
例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手術臺就是陣地》一文。這篇文章講了1939 年的齊會戰斗中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大夫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把手術臺當作陣地,忘我地為傷員做手術的動人事跡。該文章蘊含著豐富的革命文化教育元素。教師需以課文內容及主題為統領,通過講解白求恩的救人事跡,讓學生感受到白求恩無私奉獻的精神;通過分析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可以讓學生意識到白求恩是一名醫生,更是一名無國界的戰士,學習到他崇高的國際主義精神。在此過程中,也可以為學生講講齊會戰斗的相關故事,感受我黨是如何巧妙與敵人展開周旋的。教師通過深入提煉課文中的革命文化基因,傳遞革命能量,弘揚革命精神,讓學生受到全方位及全過程的熏陶和感染。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數字賦能”,體現“教育的現代性”。在時代的高速發展下,信息技術、數字化技術實現了與教育領域的融合,為廣大語文教師創新閱讀教學提供了機遇,亦為與革命文化的結合提供了全新的渠道。課堂中,教師可基于信息技術為學生呈現經典革命影視、書籍或者音樂,打造更為生動、立體的學習環境,驅動學生沉浸式地學習革命文化;抑或利用信息技術搜索革命文化資源,索引革命文化故事、黨史等,豐富學生的見識,拓寬學生的眼界,進一步塑造學生的文化自信等,為閱讀教學全面賦能。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開拓展閱讀,抽一節課時間帶領學生閱讀近現代革命文學作品,如《紅巖》。這些作品涵蓋了中國共產黨革命歷程的重要節點,充滿了戰斗精神和先進思想,能夠為學生展示革命文化的原貌,讓他們感受到革命者的堅定信念和拼搏精神。在具體教學中,可基于信息技術展示作品的思維導圖,理清故事線,為學生理清革命事件的歷史脈絡;也可以展示一系列經典革命電影、紀錄片等,帶領學生沉浸式學習,近距離感悟。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教師也可以利用虛擬實境技術創建沉浸式的革命文化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事件,如通過VR 眼鏡帶領學生模擬紅軍長征的艱苦環境,走進那個艱苦且充滿激情的戰爭年代,學習革命者勇敢無畏的精神品質。
根據新課標相關內容和具體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需要正確理解學習任務群的內涵和目標,以生動、形象的形式講解語文知識,在創新教學方式的同時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語文學習理念與方式方法。學習任務群的提出,為語文閱讀教學提供了嶄新的優化空間。基于閱讀課設計多項閱讀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和問題進行課文學習,通過合作討論、個人思考、資料查閱等,在任務的引領下逐步剖析文章的內涵,解開其蘊含的革命文化內核,使其形成更為深邃的認知觸碰和精神感悟,學習效果也會更好。完成任務群教學后,教師再及時匯總,探析細節,解決遺留問題,幫助學生完整地捕獲革命精神品質。
以六年級《金色的魚鉤》一課為例。《金色的魚鉤》以樸實動人的語言呈現出一個舍己為人、不畏犧牲的老班長形象,蘊含了濃厚的忠于革命的崇高精神。基于課標要求及課程性質,教師可以以任務群引領,從抓住課文主線、品讀細節描寫、探析“金色”韻味三大角度著手,驅動學生進一步吃透文章主題,窺探文章所蘊含的革命精神。任務一:快速瀏覽課文,借助六要素簡單說明故事情節及主要內容。任務二:標記老班長的外貌、動作、語言等細節描寫,體會老班長的人物形象,領略老班長對小戰士深沉的愛。任務三:找出有關“金色”的句子,反復咀嚼,說說“金色的魚鉤”所映射的革命精神。立足任務群,為學生指明閱讀的方向及具體步驟,自主且深層次地展開文本剖析,在前兩個任務中體味老班長忠于革命、舍己為人的革命軍人形象,在第三個任務的解決過程中深入領會金色魚鉤不忘初心、艱苦卓絕、無私奉獻的象征意義。這種通過自主剖析文本而得出的結論、收獲的道理、品出的革命精神,相對于傳統的學習而言無疑更為深刻和深遠。
文化自信素養下的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閱讀教學離不開案例和故事的支撐。我國偉大的革命斗爭中涌現出無數英雄模范人物,也上演著數不清的革命故事,如劉胡蘭、董存瑞、江竹筠等,他們或不懼威脅,勇于斗爭,或大義凜然、堅貞不屈,而這些人物故事廣泛存乎課文之中,鐫刻于語文教材的各個板塊。由此,語文教師應緊扣教材生成典型的革命文化案例,案例可源于史料,也可以源于影視、小說等。在高潮或者精彩部分,再以感人肺腑的語言、相得益彰的音樂加以串聯,將學生代入故事背景之中,使其站在人物角度感其所感、悟其所悟,幫助學生深抓革命文化精神,逐步培養相關人文素養。
如三年級課文《一個粗瓷大碗》,其從一個“粗瓷大碗”角度反映了革命英雄趙一曼與戰士同甘共苦、堅持革命的品質。中段小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素養,雖然對趙一曼頗有印象,但了解不多,更遑論發生在她身上的革命故事。因此,教師可以從趙一曼的少年時代講起,從她對“封建禮教的叛逆”到“學生領袖展現風采”,再到“投身革命圣地深造”,最后到“英勇犧牲”,為學生娓娓道來,情至深處,以情深意切、慷慨悲昂之音加以串聯,讓學生產生代入感,扣動學生的心弦,調動學生情感,使其在故事中更為深刻地感受革命英雄的事跡,形成強烈的文化自信,自覺傳承革命文化精神。背景故事在學生的閱讀學習中起著重要的支架作用,脫離了背景,則難以進一步代入課文場景,因而在革命文化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須廣泛呈現背景元素,一方面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支撐學生從多角度品析文章的精神內核,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是新時代教育的重要一環。語文本身就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為進一步提高文化自信素養下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閱讀教學效果,教師應該適時地組織課內外主題活動,讓學生近距離學習革命文化,感受其魅力,領悟其精神。如在班級層面,課內可以階段性組織黨史誦讀、革命文化手抄報等充滿文化韻味的主題活動;在課外,則可以組織大型革命文化追思活動、實踐活動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到革命精神熏陶,愛學樂思,自覺傳承。
例如,在教學《七律·長征》時,教師組織學生觀看《建黨偉業》《四渡赤水》《大渡河》等經典影片,演繹《小英雄雨來》《手術臺就是陣地》等經典故事,或寫一寫關于革命文化的作文,感受革命精神,寫下革命體悟。同樣,結合地方文化,弘揚本土革命文化,也是文化自信素養下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閱讀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革命歷史和文化傳統,教師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取當地的革命英雄、紅色經典等作為教材內容,為學生展示自己所在地區的特色革命文化,也可以以周圍的景區、博物館等為載體,組織實地考察活動,讓學生近距離體悟革命文化精神,形成強烈的文化自信心,自覺傳承革命文化基因。
要關注文化自信素養下小學語文革命文化閱讀教學效果,評價環節必不可少。有效的評價體系起著重要的反饋、診斷及調節功用,對閱讀教學的優化改進大有裨益,因此,教師應當構建真實、科學的評價體系,進一步關注學生的革命文化受教表現,形成客觀、有效的反饋。針對革命文化閱讀教學,教師在制定評價體系時,需將學生的革命文化精神、人文理念、文化自信納入評價指標,確保這些方面的發展與閱讀教學目標同等重要。另外,教師應使用多種方法評價學生的受教表現,包括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及教師評價等。不同的評價方法可以從不同角度了解學生的革命文化學習情況,幫助教師找到問題與漏洞,并施以針對性的優化策略。
如在《金色的魚鉤》一課的學習后,教師可以利用課堂評測設計一系列簡答題,檢驗學生的整體閱讀情況。如“你從本節課中領略到哪些革命精神?形成了哪些深刻的見解?”“你在今后的學習及生活中應具備哪些優良的品質?”另外,輔以自評、互評等手段,進一步反映學生在學習任務群完成過程中的具體表現,關注其是否受到了革命精神的感染,是否形成了甘于奉獻、不畏艱難的革命品質等。教師依據評價結果,及時進行評價反思,深入思考教學過程、策略和成果,從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及時改進。此過程中,教師不可游離于課堂之外,應善于收集與課堂評價相關的數據信息,包括學生的活躍度、課堂參與度、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等方面,并通過全面觀察學生的課堂行為和思考過程獲得更詳盡的信息。教師獲取評價數據之后,及時加以分析和總結,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之處,如學習任務群的設計是否存在不合理之處、哪些方面有待改進等,確保學生獲得最佳的學習效果。
革命文化不管是對學生民族觀念、愛國意識的塑造,還是人文素養、文化自信的培育,都有著不容小覷的價值和作用。在新時期,革命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斷凸顯,語文教師所肩負的教學使命也進一步凸顯。語文教師只有深刻意識到革命文化的價值和功能,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革命文化基因,組織多元化革命主題活動,才能有方向、有方法地結合革命文化進行教學,也才能切實保障學生在革命文化的學習中取得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