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倩
自古以來,中國就是詩歌的國度。《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可見古詩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審美的提高及文化自信的增強都有重要作用。但在實際學習過程中,古詩似乎成為部分學生學習的“攔路虎”、教師公開課上“坐冷板凳的”。
鏡頭一:學校每學期都會組織全體教師依次進行組內課研討活動,而選擇古詩作為開課內容的教師幾乎為零。我決定做本校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對五年級古詩《鳥鳴澗》進行解讀設計后,完成一次組內課教學展示。在“明詩題—解詩意—悟詩情”的古詩常規(guī)教學模式下,我還在導入部分加入舒緩優(yōu)美的古箏曲,課件也非常精美,課后收獲觀課教師的好評。我自以為整堂課氛圍不錯,節(jié)奏、時間掌控得都很好,這節(jié)課挺成功!
鏡頭二:下課后,積極的學生已跑到背書組長處開始背誦《鳥鳴澗》。我挺得意:看來學生學得不錯,一下課就能背了,這節(jié)課很成功!
“人前桂花落……”等等!“人前”?我聽錯了?我特意請這位積極的學生重復一遍,得到同樣回答。該名學生看出我的疑惑,熱情解釋這句詩的意思“桂花落在了詩人的前面”。他信心十足的樣子,讓我不得不翻看書本,“人閑桂花落”五個大字似乎在挑釁地看著我說道:“這節(jié)課真的成功了嗎?”
也許這只是個別現(xiàn)象,這個學生上課沒聽清,“閑”和“前”的讀音確實很接近。于是,我又隨機請10位學生背了背第一句,有的學生因為不記得,所以只是跟著前面錯誤的同學重復,好在還有6 人是對的。我請對的幾個學生給背錯的同學說說“閑”的意思,旨在分享經(jīng)驗,結果4 人笑著搖頭說“不知道”,1 人回答“無聊”,1 人回答“空閑”。
學生真實的回答,給原本有些得意、自以為這節(jié)古詩課上得挺好的我潑了一盆冷水。有著“詩佛”之稱的王維所作的詩對小學生而言是較難理解的,所以我采用古箏音樂配以幽幽山谷、皎皎明月、潺潺流水、飄飄桂花的種種圖片,創(chuàng)設唯美情境,為了讓學生便于理解“月出驚山鳥”,我在課件中還插入了鳥受驚時的音頻,課堂上運用多形式朗讀,“解詩意”是逐字理解后連句翻譯,學生互動也很積極,從聽課教師的反饋及其填寫的《課堂評價單》來看,這節(jié)課是成功的。
但課后學生連古詩第一句“人閑桂花落”的記憶都是錯誤的,更別談讀懂“閑”字背后隱藏詩人追求閑適、恬淡隱居生活的意蘊。背誦古詩是最基礎的教學目標之一,課上的集體背誦就像是“大合唱”,課后的隨機抽背才是檢驗教學成效的“試金石”。因此,我將這節(jié)課定義為:看似成功的失敗。
為了解學生古詩學習現(xiàn)狀,我在班級進行隨機訪談,提綱如下:
問題1:你喜歡學習古詩嗎?喜歡/不喜歡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2:你喜歡積累課外古詩嗎?喜歡/不喜歡的原因是什么?
問題3:老師要求背誦的古詩,你都能完整、正確地背誦下來嗎?
問題4:你能說出會背詩句的意思嗎?
問題5:你是如何理解古詩背后蘊含的思想情感?
問題6:你在學習古詩時遇到了什么困難?

?
通過訪談可知,大部分學生對課內外的古詩學習較為感興趣,但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古詩一字多義,語言語法習慣差異大,學生如果沒有一定的詞匯基礎和文化基礎,就會較難理解詩句意思;背誦以機械應試為主要目的之一;與詩人生活時代距離遠,沒有靠近詩人的內心世界,對思想情感較難把握。
經(jīng)過實際訪談及反思,我重新設計《鳥鳴澗》一課。我嘗試改變傳統(tǒng)的“明詩題—解詩意—悟詩情”古詩教學模式。在“明詩題”之后,不忙“解詩意”,而重在讀,回歸“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初心,讓學生自由讀通、讀順這首古詩,讀得字正腔圓。隨后師生合作讀,將每行詩句前兩字和后三字分開讀,感受古詩節(jié)奏,之后再換成男女生前后兩句一唱一和,感受古詩的平仄之美。作為有著十年經(jīng)驗的教師,我知道這樣的記憶屬于短時記憶,背得快,忘得也快,現(xiàn)在只是“初讀入門”罷了。
刪去課件中原本為“解詩意”而做的所有注釋,只留古詩原本的文字,請學生提出自己的疑惑之處。果然,學生對“閑”提出疑惑。我不急于解答,而是請學生給“閑”組詞,學生組出“閑靜、空閑、悠閑、游手好閑”等詞。在將這些詞語板書之后,我再介紹詩人王維當時半官半隱的生活:王維借居于朋友的云溪別墅,整日與青山做伴,與澗水為歌。并且,我配以隱士圖及輕柔的古箏曲,請學生來選擇“閑”在此處的意思。學生很快理解到“閑”的閑靜、悠閑之意。
了解“閑”的字面意思后,請學生閉眼聆聽和著古箏的詩歌朗誦,如臨云溪,想象微風中粒粒桂花飄落,香氣沁人心脾,空曠的山間升起的明月,驚擾幽夢中的小鳥,婉轉啼叫聲與潺潺溪水聲相應和。古詩的聲、光、色、影在學生的想象中呼之欲出。我抓住時機,進行如下追問。
師:人“閑”是因為王維太過無聊,游手好閑?
生(搖頭)。
師:那是因為什么?
生1:是他不忙。
生2:因為他在隱居,不用做事。
生3:因為他不用做官,可以放松散心。
師:原來這里的“閑”不僅是“身閑”,更是“心閑”。感謝大家為老師解惑。
人心閑適恬淡,與春山空靜相呼應。字斟句酌推敲下,學生讀懂了“閑”字背后的意味,讀出了詩人王維追求閑適、恬靜的隱居生活。課后再問與前文鏡頭二同樣的問題,能說出“閑”字之意的學生多了,“人閑桂花落”不會再因讀音相近而背成了“人前桂花落”。“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的“我有疑惑”比教師的“我告訴你”更能激發(fā)高年級學生的探究欲。
在作業(yè)布置時,我新增一項:請你仿照古詩中的“以動襯靜”手法,以“放學后的校園”為題,小組討論可寫的景物,如鈴聲、桌椅、秋千、門衛(wèi)室的燈,完成片段描寫,次日收集部分學生作業(yè)(見圖1)。

圖1 “放學后的校園”學生作業(yè)
一次創(chuàng)新作業(yè)讓我和學生發(fā)現(xiàn),歷史悠久的古詩可以和現(xiàn)代文習作結合。學生對常規(guī)抄寫、背誦、翻譯之外的作業(yè)興趣濃厚,將700 多年前詩人的寫詩手法,用在了700 多年后自己的習作片段中。原來,詩人離我們并不遙遠。
以往第一時段課后服務內容以學科教師評講練習為主,發(fā)現(xiàn)學生學習古詩存在“攔路虎”的情況后,我以古詩文誦讀為主要方向,及時調整每周兩次的語文課后服務內容。
1.班級誦讀材料的從無到有
通過之前的訪談,得知大部分學生對課內外古詩較感興趣,選擇“不喜歡課外古詩”的學生原因是沒有人教,讀不懂。因此,班級誦讀活動可行,畢竟有群眾基礎。如何選擇誦讀的內容是教師最先需要解決的。我查閱多本經(jīng)典誦讀教材,將其大致分為兩類:一是以作者為中心進行編排,此類讀本占多數(shù);二是按朝代更替取材,多以唐詩、宋詞劃分。幾經(jīng)對比,我認為按朝代更替編排更為合適,學生不僅可學經(jīng)典名句,還能了解背后歷史,對體會作者感情、品味經(jīng)典古韻有積極作用,而且誦讀范圍可更廣泛。對小學生而言,全篇背誦是最可怕的事,因此既要盡可能與學生之前的學習經(jīng)歷建立聯(lián)系,又不能長篇累牘加重學生負擔,是我確定誦讀內容、設計班級誦讀材料的重要原則。
2.“誦讀小先生”閃亮登場
《學校心理咨詢基礎理論》一書中指出,小學五年級學生身心發(fā)展正處于由幼稚轉向自覺,由依賴趨向獨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錯期,同伴影響力逐步增大,處于同伴群體中,會不斷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因此,我改變單一的“讀講背”模式,邀請學生作為“誦讀小先生”,從班級誦讀材料中挑選一首,站講臺上進行講解。為最大限度地激發(fā)高年級學生的探究欲,“小先生們”需根據(jù)自己要講解的內容提前一周設計誦讀調查單。起初,大家參考網(wǎng)絡資源,設計的調查單就像教師上課前發(fā)的預習單一樣,問題過于細致,操作統(tǒng)計起來也不方便,需簡化,最后只保留學生最困惑或最想了解的問題。我將第一位“小先生”設計的調查單呈現(xiàn)如下(見圖2)。

圖2 班級誦讀調查單
第一位“誦讀小先生”平時就是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孩子,從班級誦讀材料中選擇這一首浪漫的詩,也比較符合她的個性。為節(jié)約打印成本,我們將班級學生按學號10 人一組分為4 組,輪流由組內同學負責統(tǒng)計誦讀調查單上的困惑,“小先生”收到匯總后,會在講解時進行答疑。
從站上講臺的一刻起,學生的身份已切換成為語文老師、“萬世之師”的孔子、被貶謫的詩人、才華橫溢的落榜者……根據(jù)班級誦讀材料,選擇自己喜歡的篇目,自主探究,可直接板書,亦可借助現(xiàn)代化的多媒體,充分運用圖片、音樂等資源,帶領班級同學進行誦讀。臺下學生也可根據(jù)“小先生”講解的內容及時提問,我作為一個旁觀者,看著一個個高舉的小手,儼然走進大型新聞發(fā)布會現(xiàn)場。這是每周兩次的第一時段語文課后服務的新嘗試,通過角色身份的轉換,拉近學生與古人的距離,通過學生個體引領,提高班級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3.競賽活動的反饋激勵
央視的《中華詩詞大會》節(jié)目著實讓古典詩詞進一步大眾化,學生都樂于觀看。我們可以將節(jié)目中的“亂序找詩”“看圖猜句”“飛花令”等環(huán)節(jié)加以改編,作為每月最后一次課后服務時間段中的競賽項目。當古典文學遇上熱門節(jié)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極大提高。如我班舉行“古詩大會”,以10 人小組為單位,進行對答、輪答、搶答等多形式的學習反饋,評比出“狀元隊”“榜眼隊”和“探花隊”,發(fā)放班級“貨幣”獎勵。我將印著本學期需要背誦的一些詩句印在“貨幣”上,鼓勵學生贏得更多“貨幣”,以便集齊詩句召喚整首古詩。此舉既為學生之后的古詩學習動力加油續(xù)航,又與班級德育管理緊密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