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康長華
數學是一門既抽象又具體的學科,引入數形結合思想,能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與具體的圖形相結合,通過直觀的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產生積極影響。
數學概念是課程學習的基礎,在“分數的初步認識”課程教學中,對于“分數”概念的講解,教師可以利用圓形或正方形的模型,將分數概念具化為實際的物體,幫助學生形成分數的視覺化認知。
第一步,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整數知識,帶領學生回顧整數的基數、大小比較等知識點,為認識、理解分數做好基礎知識鋪墊,將整數知識和分數知識聯系,建立更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二步,引入分數概念引導學生回憶整數的基數概念,讓學生感知分數的基數可以看作是整體的“部分”數量,使學生比較容易理解分數的概念和意義,促進對分數的理解。
第三步,將模型分發給學生,讓學生用標記筆將其平均分成4 份,其中的一份就表示,學生觀察模型布局,教師拿出其中個圓形模型并順勢引入分數的概念,寫出,并解釋它的含義。第四步,展示不同形狀的,如圓形、正方形、長方形等,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普遍性,在學生對分數有了初步認識后,教師可以進一步深化學生對分數的理解,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分數的概念,明白分數的實際應用。
教師可以利用圖形比較概念。對于一些相似的數學概念,教師可以利用圖形進行比較,幫助學生區分它們的異同點。例如,學生在學習“圖形的運動”課程中容易對“軸對稱”和“中心對稱”兩個概念混淆,教師可以利用一個軸對稱圖形和一個中心對稱圖形進行比較,讓學生更清晰地理解它們的區別。
第一步,準備一些軸對稱圖形和中心對稱圖形的折紙進行示例,教師展示一個正方形(軸對稱),一個圓形(中心對稱),將正方形沿著一條對角線對折,讓學生觀察折紙后的圖形,并讓學生思考這個圖形沿對稱軸折疊后直線兩旁的部分是否重合。
第二步,把一個圓形沿著一條直徑對折,讓學生觀察折紙后的圖形,并讓學生思考這個圖形繞對稱中心旋轉180°后,前后圖形是否重合。
第三步,在展示和折紙實驗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這兩個圖形的異同點,軸對稱圖形沿對稱軸折疊后兩側圖形能夠完全重合,而中心對稱圖形繞對稱中心旋轉180°后,前后圖形能夠完全重合。借助具體的圖形展示助推學生對知識、概念的理解,幫助學生建立數學知識直觀化的意識,培養數學思維能力,學生可以更清晰地區分“軸對稱”和“中心對稱”的概念,并通過圖形比較進一步加深對它們異同點的理解,也能提高學生的辨別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通過圖形可以深化學生對數學概念的理解,以形助思的方式,將數學問題中的文字描述、數量關系靈活地轉化為簡單、直觀化的圖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從而更快地找到解題思路和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和數學課堂的學習效果。
圖形具有直觀性,能夠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具體的圖形問題,使學生更容易理解題目中的信息和問題,通過畫圖等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題意,找到問題的突破口。通過將圖形與數學問題相互轉化,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解題方法,提高解題能力。教師可以讓學生用圖形化工具(如數位圖、方格圖等)來驗證自己的答案,從而提高解題的準確性。
例如,在“圖形的運動(二)”教學中,為了讓學生了解平移、旋轉、翻折等圖形的基本運動方式,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和操作圖形,預測和描述它們在運動中的變化,進而培養學生的觀察、推理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課前需要準備教學工具:(1)多個圖形模型,如正方形、矩形、圓形等。(2)準備平移、旋轉、翻折等圖形運動的練習題和相關教具,如透明紙、圖形卡片等。實施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展示一個圖形,并問學生這個圖形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討論圖形的運動方式。再出示一個正方形模型,讓學生通過手動操作將其平移,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并描述圖形在平移過程中位置的變化。接著,出示其他不同形狀的圖形模型,如矩形、圓形等,讓學生進行平移操作,并觀察、描述圖形的位置變化。學生對“平移”有了基礎認識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動手操作正方形模型,將其旋轉,引導學生觀察并描述圖形在旋轉過程中的變化。教師分發其他不同形狀的圖形模型,讓學生進行旋轉操作,并觀察、描述圖形的變化特點。
在此基礎上,教師給出練習題“將圖形A 按照規定的運動方式移動到圖形B 的位置”,提供一些實際生活中的情境問題,如“小明把一個長方形蛋糕切成正方形塊,請你觀察這些塊在移動過程中會發生什么變化”,根據所學的平移、旋轉等運動規則,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圖形的形狀和位置變化,運用推理來回答問題。學生可以通過實際操作和觀察圖形的變化,深入理解圖形的運動方式,培養學生對圖形變化的直觀感知能力,提高學生解決與圖形運動相關問題的能力。
小學生處于形象思維為主的階段,對抽象的數學概念和算法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難,并且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將抽象的數學問題轉化為形象生動的圖形和動畫,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雞兔同籠”是典型的數學題目,在《孫子算經》里,雞兔同籠問題被叫作雉兔同籠問題,原文為: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雞兔同籠的解決方法非常多,這一課程的學習需要通過假設、利用想象來求解,能更好地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與自主探索能力。在引導學生解決一些涉及數量關系的數學問題時,教師可以借助直觀圖形,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將問題中的文字轉化為圖形,以便更好地理解題意,如解決關于相遇問題、追及問題等應用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用線段圖來顯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幫助學生清晰地理解問題。應用數形結合思想教學,學生可以從圖形的轉換中發現其中的解題規律,拓展不同的解題思路。在教學中采用線段圖的方法來引導學生解決問題,教師先用線段表示雞和兔,空白的線段代表雞的只數,陰影線段代表兔的只數。

圖1
已知,一只雞2 只腳,一只兔子4 只腳,在上圖的基礎上,向外拓展一下,形成下面的圖形:

圖2
可見,空白區域的面積等于雞×2,即雞的腳數,陰影區域的面積等于兔×4,即兔子的腳數。這里有一個條件:雞和兔子的數量一共是35 只,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構建出下面的圖形:

圖3
從上圖可以計算出35×4=140,是整個圖形的面積,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多出來的陰影部分面積等于140-94=46,而這個長方形的寬=4-2=2,那么長就應該等于46÷2=23,也就是雞的數量,進而得出兔子的數量是35-23=12 只。
這種方法不僅計算快,還為學生拓寬了求解雞兔同籠問題的視野,從呆板單一的數字運算中,輕松地過渡到圖形的世界之中,對于啟發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激發學生的創造力非常有幫助。這一課程對三年級學生來說,如果按照課本的知識點來講解,部分學生能夠聽懂,但是用面積的方法來講,更容易看懂,這種方法利用了數形結合思想,實質是面積概念中的“積”的應用,所謂的積就是兩個數相乘,從算式來看,就是35×4,從圖形來看,就是長35,寬4 的一個長方形的圖形面積,學生可以用圖形的面積來代表兩個數的乘積,讓學生親身體驗雞兔同籠問題的解法,解決問題的同時調動學生的探究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自主地進行反思,拓展更多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從而讓學生養成自主探究、主動學習的習慣。
教師可以將數形結合教學模式應用于課堂作業設計,借助圖形元素,學生可以更快地找到解題思路,提高解題速度和效率,并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通過觀察和分析學生的解題過程,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問題,并及時進行反饋與調整。以“圖形的運動(二)”為例,引導學生感知平移,在觀察圖形、具體操作圖形的過程中,理解平移的特點,發展空間觀念,具體設計如下。
1.畫出左圖的另一半,使其成為軸對稱圖形。

圖4
2.先畫出小樹向上平移6 格后的圖形。再畫出繼續向右平移12 格后的圖形。

圖5
本部分是預習作業,能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喚醒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為新課學習鋪路搭橋,通過課前作業的反饋,教師能分析、了解學生的學情,找準學生的新知生長點。
假設我們有一個長為4 cm,寬為3 cm 的長方形木板,如下圖所示,現在我們需要將其分割成若干個1 cm×1 cm 的小正方形。
?問題:(1)這個長方形木板可以分割成多少個小正方形?(2)如果我們將其中的一部分小正方形拼成一個新的長方形,新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圖6
?解題分析:根據長方形木板的尺寸,可以計算出其面積是4×3=12 cm2。由于每個小正方形的面積為1 cm2,因此這個長方形木板可以分割成12 個小正方形。如果將其中一部分小正方形拼成一個新的長方形,那么這個新長方形的面積一定是12 的因數。
本題方法多樣,讓學生自己動手實踐,給予學生開拓創新的空間。
綜上所述,數形結合思想通過將數學概念與幾何圖形相結合,以圖形形式展示數學問題,以增加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能力。教師在應用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引導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組織學生進行解決問題、發散思維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造力,以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