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晶晶
(江蘇省如東縣解放路小學,江蘇 如東 226400)
陶行知先生說:“人有兩個寶,雙手和大腦”,他主張放手讓孩子利用手、眼、腦的協同活動去動手實踐,去創造。只有在沒有過多約束的情況下,學生的身心才能得到解放,他們想象的翅膀才能張開,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心情下放飛自我、發揮自己的創造力。給學生一個輕松愉悅的氛圍,把他們這個年齡應該有的精神風貌還給他們,讓他們在學習生活中變得更加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在這樣的氛圍中更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因此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我們應該讓學生動手又動腦,在手、腦協同合作的實踐過程中學會自我管理,最終達到不管而“管”的境界。
家有家法,班有班規。一套行之有效的班規,是一個班級有序發展的重要前提,它能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加強學生的自我管束能力,促使他們在班級里監督他人的同時進行自我管理。還記得剛做班主任的那幾年,時常會發現班上學生正在教室外的走廊追逐打鬧,其實他們都知道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在校園里很危險,是班規明令禁止的。可是在他們以為老師看不見的地方,依然會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在語言和動作上重復著上一次的錯誤。古人云:“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萬物生。”現在想來,不是他們不想聽勸導,而是天性使然。加之年齡小的緣故,自我約束能力低。放眼天地之間,萬事萬物各有其自身的規律,那些童真未泯的小學生當然不能脫俗,所以班主任在制定班規時,應該綜合考慮到學生的這些成長因素,班規的制定首先要考慮的是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需要站在兒童立場,立足于學生的長遠發展需要,引領兒童健康成長,而不是以壓制、懲罰的手段限制學生的行為。班規,應該是在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去規范學生的行為,引領他們在學習生活中自覺地糾正自己的行為偏差;班規,就像是扎根在學生心靈深處的約定,充滿人性光芒,如影隨形地指引著學生向著陽光、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班規的制定不是班主任一個人的事,也不是某些學生或家長的事,而是由學生共同參與、共同遵守的協議,得到所有學生認可的班規,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實施時,會讓班級同學更加樂于遵守。如:按時來學校,保持教室衛生,和同學友好相處……總之,每一個聲音都應該被聽見,每一個生命都應該被尊重,以平等對待的方式與孩子們共同制定的班級公約,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理解和尊重后,那時就是他們自我約束、自我教育的開始。
班規面前,人人平等,沒有人可以例外。教師和學生,都有自己的權利和義務遵守大家共同認可和制定的班規,無論誰違反相應的約定,都應當接受一定的懲罰,以此保證班規執行的公正和公平。比如經過討論,大家一致約定,老師和同學每天都需要在8 點之前進教室。有一天早上,我因為家里有急事來晚幾分鐘,當我趕到教室時大家正在認真早讀,絲毫沒有覺察我的遲到。晨會時,我主動向大家坦白了遲到的事情,并要求懲罰。孩子們很寬容,表示老師是家里有事才來晚的,可以原諒,但是在我的堅持下,有同學建議我靜站五分鐘,以示懲罰。在倒計時結束的提示音響起時,大家被我堅守班級公約的行為感動,自發鼓起掌來。有了我率先垂范的引領,我相信遵守班級約定的種子已經在我們班每個孩子的心中萌芽,待到開花時,他們會在規則中享受到自由,享受到秩序帶來的裨益,享受到在班規制約下集體生活的幸福。
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是學生個性發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我提出“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口號。在班級管理中,凡是學生能夠做的事,我們就充分放手,讓學生更多地自主參與班集體管理,讓他們在監督別人的同時,加強自我約束力的培養。
只有讓學生感覺到自己是集體中不可缺少的一員,每個班級成員都是班級的小主人,在這個幾十人的團隊中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班集體才能充滿生機和活力,課堂學習的效率才能得到提升,班集體活動時才能體現強大的凝聚力。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中,我通常將班中大小事務實行崗位責任承包制,把班級內每一項具體事務都細化成小崗位,每個崗位都具體分工到人,每塊墻壁、玻璃、門窗、板報等都有專門負責人,實現“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教室衛生方面,每個人管好自己座位周圍的衛生。人離開教室去操場時,每個人記得隨時將桌椅擺放整齊,然后由專人負責關燈、開窗通風。上課前有專人負責提醒大家做好課前準備,整理好自己的文具,下課時還有另外的同學提醒大家及時上廁所、喝水。在明確這些細小的分工前,我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喜好進行選擇,選擇為班集體為同學服務的具體事項,或者選擇跟其他同學合作完成某項具體工作,讓每位學生在班級里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管理崗位,人人都覺得自己在班級是不可缺少的,實現“人人有事做”,培養學生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意識。
班主任眼要勤,要善于觀察班級中的方方面面,要關注到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的言談舉止、心理動態,因為班級人數眾多,也因為班主任事務繁雜,要想將班級管理工作中的每一個細節都做到完美無缺,那是有些強人所難。如何避免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出現疏漏呢?那就是動員班級學生參與其中,讓所有的學生加入管理的行列,讓每個人都來做好老師的眼睛,讓每一位學生既是被管理者,又是管理者,調動了學生主體參與意識,發揮了他們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不僅享受自己當家作主的快樂,而且還有了為他人服務的滿足感和自豪感。課間有人打鬧時,會有同學及時制止;如果紀律委員當時不在場,也會有其他同學及時提醒。作業的收發,早晨的讀書,課堂的紀律等,都有不同的學生來組織管理。“事事有人管”,讓學生都把班級當做自己的家,更加關心愛護班集體。
“人人可管理,人人會管理”,在參與班級管理過程中,學生能積極思考,主動發現問題,及時提出問題,并能自覺分析和嘗試解決問題,真正讓每位學生都融入到班集體管理中,人人行動起來,做班級的主人。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又增強班級的凝聚力,為孩子們創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的同時,也培養了班級的團隊意識,為社團活動的開展、競技比賽的獲勝以及文明班級的創建打下了基礎。
俗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在一個班級中,如果班主任能夠慧眼識人才,選出在學生中具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得力助手參與到班級管理中去,不但會減輕自己的工作負擔,還能培養這些班干部的管理能力,在群體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所以說,班主任在物色和選拔班干部時,選對人、用好人是非常重要的,好的班干部能頂半邊天,他們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想要建設一個積極向上、朝氣蓬勃的優秀班集體,就必須依靠一支認真負責、積極肯干的班干部隊伍,有效促進班集體的鞏固和發展。
班干部是同學中的骨干,應該起到榜樣和帶頭作用。在選定班干部后,班主任及時讓班干部培養想要管好別人就要先管好自己的意識,樹立為集體做貢獻、為同學服務的奉獻精神,讓班干部在所有學生面前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擔當起肩負班級榮譽的責任。班主任在分配班干部服務項目時,要根據各人的性格、喜好和各自的特長給他們細致分工,明確各個崗位的具體職責。班干部在接受班主任的明確分工后,在榮譽背后要有壓力、有動力、有戰斗力,這樣不僅能增強班干部的班級責任感,而且能使學生獲得班級管理者的積極體驗,真正成為班級管理陣地的主力軍。
在明確了各個班干部的工作要求后,大家便開始各負其責了。早上,學習委員早早地在教室認真地帶領同學早讀;勞動委員忙碌地帶領同學在包干區打掃;早鍛煉時間有體育委員集合、整隊、做操;中午吃完飯后有紀律委員帶領大家靜心閱讀、午休;日常學習中,對于班級中出現違反校紀班規的不良行為,班長、紀律委員都會立即履行自己的職責,對相關的同學進行批評教育……在此期間,班主任當然不能完全置身事外當甩手掌柜,把班級工作中的所有事物都放手交給班干部,班主任在引導班干部參與班級管理的同時,對班干部的表現進行細心觀察,發現問題并及時引導和處理,給班干部當好參謀,掌握班集體的主體方向。在班干部參與班級管理的過程中,班主任要做到既不撒手不管,又要做到不過多插手,使他們有一個寬松的工作環境,從而把各項工作開展得井井有條。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凡屬于養成習慣的事,光反復講未必有用,一句老話,要能游泳必須下水。”班主任就要用適合本年齡段學生的方法引導班干部“下水”,練成“游泳”的本事。班主任要充分信任班干部,給他們提供發揮個人聰明才智的機會,對于班級一些日常事務以及重大決策,均由班干部組織學生共同處理,這樣不僅公平公正,而且又鍛煉了學生的各方面能力。
學校中隊活動比賽前,要求班級要組織排練節目,老師在全班做好動員工作后,請班干部中的文藝愛好者擔當相應節目的“導演”,放手讓他們開展工作。排練開始了,我看到令人感動的一幕:四列縱隊排頭前面均站著幾個同學,他們都拿著本子認真地記著什么。事后了解到,原來是班干部們為了班級榮譽,為了在學校的這次活動中能夠取得好成績,他們在排練的過程中將其中幾位動作不規范的同學名字用本子記下來,以便在課余時間讓被記了名字的同學留下來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一對一的“補課”。他們用實際行動證實了自己在活動中的無限潛力,不僅使得自己的管理能力又一次得到了鍛煉,而且使其他同學在活動體驗中也逐漸有了集體觀念,為了班級榮譽一起努力排練,那些沒有參與節目排練的同學也積極做好他們的后勤工作,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班的參賽節目圓滿地結束了訓練任務,并在同年級段的比賽中獲得了冠軍。事實證明,只要我們充分尊重和信任班干部,解放他們的雙手,讓他們在參與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他們一定會呈現出別樣的精彩。
班級管理離不開評價機制,一套簡單高效的評價機制不僅能促進孩子個體成長,糾正不當行為,形成良好的習慣,還能樹立良好的班級風貌。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學生最渴望得到認同的時候,教師緊扣過程中出現的亮點,及時給予激勵,最終建立一個關注學生努力程度、個人進步以及個性展示等的評價內容體系,這樣學生的目標將會更加明確,行為將會得到規范,人格將會得到塑造。
美國學者克隆巴赫強調:“評價能完成的最大貢獻,是確定過程需要改進的地方。”制定的任何一條具體的班級約定,對班上一群性格迥異的學生而言,他們努力的程度、結果也會有所差異,都應給他們留有個人發展的空間。因此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和參與班級管理的過程,使評價更貼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在班級中,小尹同學學習成績靠后,自控力弱,是大家眼里所謂的“問題學生”。而通過近期的努力,他的成績在原來的基礎上有大幅度的提升,雖然與其他同學相比在學習成績和紀律方面的表現仍然有距離,但是和自己縱向對比,他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因此在評價的過程中,要切實根據小尹同學的實際情況,給予適當的夸獎、稱贊,讓他獲得更多的學習力量和動力。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評價方式也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改變。低年級學生的評價方式采用“趣味性+可視化”,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生能夠按照要求做好,就及時獎勵一顆小星星,既便于鞏固好習慣,又能讓學生可見自己的成長過程,激發了他們養成良好習慣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對于中高年級學生來說,班主任可以采取頒發“精神鼓勵卡”對學生實施評價,誰最先集齊五張“精神鼓勵卡”,則可以有一次“滿足小心愿”的機會。如:做一天值日班長,當天可以帶零食來學校,請老師打電話給家長報喜……孩子們在快樂中不但學會責任與擔當,學會公平與公正,更體會艱苦付出后快樂的不易,從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抓住孩子的每一個閃光點!”利用信息技術輔助管理班級,教室里的“班級優化大師”就如一位班級管理大師,記錄每個孩子的每個閃光點,實現賞識管理……課堂上,孩子注意力分散了,可以使用班級優化大師進行實時發送點評;晨讀時,為認真的學生實時發送“讀書認真響亮”的點評后,帶動了其他同學積極參與。借助信息化手段協助管理班級,提高了班級管理的效能,班集體的孩子始終處于你追我趕的狀態中,使集體愈加積極向上,最終形成良好的班風班貌。
1.老師評價學生
“一次喝彩,勝過百次訓斥”,喝彩和鼓勵有時可以讓迷途的孩子走出泥沼。在學校里,孩子們都很在意老師的肯定,他們渴求老師對自己的鼓勵和認可。生活中,當學生表現出良好的行為時,教師要真誠地贊美、肯定孩子的付出與努力。當學生有需要改正的地方時,我們也要引導學生糾正錯誤,鼓勵他們清晰地認知自我,找到自己的不足。
2.學生評價老師
“以銅為鏡,可正衣冠;以古為鏡,可知興替;以人為鏡,可明得失。”在學校,學生也可以對教師進行評價,向老師們提出建議,傾吐心聲。比如平時課上,老師要求學生認真聽講,那么學生也可以反過來督促老師有沒有認真聽大家的發言,有沒有隨意打斷學生的話呢?學生的督促,有助于老師注意自己的言行,能經常反思不足,以改善教育教學方法。
3.學生之間互評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往往無法對自己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他們的自我評價往往通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形成。但學生由于年齡小,他們對同伴的評價往往帶有很大的主觀性和片面性,因此學生之間的互評維度盡量單一,這樣可以減輕評價的壓力,使得學生互評得到的信息更真實、具體。學生之間互相評價,彼此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相互激勵,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評價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把自己的教育意圖隱蔽起來,是教育藝術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班主任每天早來晚走,班上大小事務事必躬親,這種保姆式的班級管理模式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淡化了學生對班集體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因此,班主任要努力實現角色的自我轉變,把班級交給學生,實現班級學生的自我管理,引導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創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不教而教,不管而管”,這是教育的新境界,班主任應發揮領航作用,引領班級沿著正確軌道順利發展,真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給學生獨立的能力、膽量和自信,使班級這艘大船劈波斬浪,駛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