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秋秋
語文課程作為基礎學科,融合工具性與人文性,是其他學科學習的重要資源。其中,“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作為高中語文教學第一個任務群顯示出獨特的實踐意義和價值,尤其是“整本書閱讀”文本的選擇與實踐,既是一線教師關注的問題,又是課程觀要描述和解析的問題,本文嘗試從必修課程的角度對整本書閱讀及其文本選擇的相關問題進行解析。
整本書閱讀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我國古代的私塾、官學和書院中所采用的教育方式,此外,在2003年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也曾大力提倡學生在教材之外擴大自身閱讀量,要求學生“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2017年最新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設置“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任務群來引導學生讀書,提升閱讀鑒賞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和思考,形成正確的三觀。
語文關注母語的學習、豐富與發展,而閱讀則是重要的學習平臺與工具。長期以來,語文閱讀學習的內容是經典文章的節選,有效率、有目標,但并非全貌,并不利于學生的閱讀邏輯、閱讀觀的形成。而整本書閱讀則在語言的豐富與發展方面卓有成效,整本書閱讀意味著學生和教師可以在有效的學習時間內有計劃、有設計地開展完整的經典文本閱讀,使得語言的學習有了完整的視角,更有利于情感的激活、語言的習得與重構。同時,整本書閱讀又因為在完整的文本解讀視域時突破了語言的學習、突破了習得,而更多地指向了發展,即指向了語言學習的動態性、過程性,并不以語言掌握為目標,而是探求語言發展的規律,形成個性化的語言學習方法與策略,這是發展的意義所在。
閱讀無疑是有利于思維能力的形成與提升的,按照語文課程標準所明確的語文學習關涉感性思維、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等思維品質的形成和發展,而整本書的閱讀提供了廣闊的閱讀和思考空間。常規的片段選文式閱讀使學生形成了一定的思維能力,而整本書閱讀因其具有完整性、語言藝術顯示全面性的特點,使學生思維能力并不局限于個例,閱讀判斷的角度和結論更科學。例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人物描寫的語言非常精彩,但缺失了相對清晰的社會環境以及情節上的呼應,斷層式的閱讀不能窺語言魅力的全貌,但如果置于《水滸傳》整本書中,則會使學生對作品語言的魅力和價值有更高層次的認識,有利于思維的完善。
閱讀整本書的過程是學生提高審美鑒賞能力的過程,“這個過程主要是在感受和品味語言時,分析蘊含其中的情與思,感悟語言風格的魅力,并欣賞語言所表現的形象美和情感美”。基于學習心理的變化,學生個性化的感受、體驗,清晰的態度、信念,都促使學生主動承擔閱讀和學習發展的任務,審美鑒賞即是如此,審美鑒賞的認知、方法策略、評價等都是學生在教師的一般指導和示范后獨立進行的。整本書閱讀,不僅給了學生主動學習的主體地位和平臺,又因為整本書的經典意義和價值,使學生的審美、結論并不顯得線性、平淡、模式化,而是更立體、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對美的直覺感受力、想象力、創造力和審美判斷。
隨著閱讀量的增加,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這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文化體驗,感受了古人的大智慧,同時也在了解中認同,在認同中熱愛,在熱愛中繼承并且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在對若干節選式文本學習之后,初步形成了對優秀傳統文化體驗、理解和傳承的意識,但與此同時也容易出現文化傳承的碎片化和斷層現象,而整本書閱讀會使學生通過文本的閱讀對相關時代、歷史、文化有更全面的認識,又因為整本書顯示出了復雜多元的文化視角,也會使學生對文化的意義、價值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整本書閱讀提供的多元空間和平臺使理解更加豐富,使傳承更趨理性。處理好整本書閱讀和節選式文本的關系會使學生對文化的理解和傳承更有歷史意義,為其終身的學習和發展奠基。
基礎性的要求是國家課程體系對語文學科的要求,對整本書所在任務群的要求,文本的選擇不能脫離這一點。比如,最新出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附錄二里面,關于課內外讀物的建議中推薦了一些閱讀文本,有文化經典著作、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等,所以,在選擇整本書閱讀文本時,先要考慮以上這些閱讀文本體裁。此外,還應該滿足學生在學習基礎上的個性化需求,即要給予學校、教師、學生選擇整本書的權利和空間,在教師進行示范性介紹的前提下,學生能夠對所選擇文本的意義層次、工具層次有較清晰的了解,也能與之進行有深度的對話,在意識、興趣、信念等方面有強烈的認知。例如,“五四”時期的小說,教師示范性地介紹生活類小說《邊城》,以強化學生對社會生活的認識、體驗和理解,具體選擇其他哪一部小說則由學生根據自己的元認知水平和個性需求來決定。如果學生選擇社會類的小說《阿Q正傳》,那么學生就會對小說的社會價值和意義有較清晰的了解,提升對小說的價值認識。
高中學習期間,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可以使其對復雜的作品情感得以進行深度的感受和體驗,在過程中體會其魅力和價值,也可以從理性上進行判斷和認知,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邏輯體系和思維品質。每一個高中生都是有智慧的個體存在,在這個學習階段,他們學習一個東西的起點是不一樣的,不同的學生個體有著不同的學習能力和水平、不同的學習心理、不同的學習經歷和不同的收獲,所以課程要多關注學生,回歸于學生主體。因此,整本書閱讀選擇在有規律、有理念、有邏輯的這個基本的大框架下,最終強調還是要回歸學生主體,這就意味著在不違背初衷的情況下,更多地去關注學生的心理,給予他們選擇文本的機會和權利,多傾聽他們心里的聲音。
整本書的選擇要符合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符合語文課程的一般要求,要注重語文知識的積累與應用,要從語文學科的角度進行工具性、人文性以及二者融合的學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審美鑒賞能力,充分積淀文化底蘊。在此基礎上要多角度來選擇閱讀文本,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基于讀者不同的閱讀目的、閱讀方法、思想內容、藝術特點及個人經驗來進行選擇,從這些角度選擇整本書,書的內涵和精髓是各不相同的,體驗到的整本書的人物形象、主旨精神和藝術價值也會豐富多彩的。另一方面是從文本關聯的角度進行選擇,“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時段的學習,也是一個系統性的學習,只有在與其他學習內容的關聯與整合中,整本書閱讀才能有效地參與學生語文素養的建構”。整本書閱讀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關聯的,因此,在選擇整本書的時候可以以人物形象、主題、思想內容、故事情節、藝術特點等為關聯線索選擇與其他文本相關聯的文本。
首先,選擇體裁多樣、題材多元的書籍。要使整本書閱讀的文本具有豐富性,在選擇書籍時就必須要考慮文本內容的廣度,而文本內容的廣度主要是看所選擇的書籍的體裁是否多樣,題材是否多元。所以,整本書的文本體裁范圍應該盡量拓寬,不只是小說類的作品,還應該有散文、詩歌、戲劇、學術著作等不同體裁的作品,層次分明、特色各異,這樣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學生的閱讀。當然,只是不同的體裁還不夠,文本的主題也應該有多個角度,保持文本之間存在一定的區別,學生也能接觸到不同題材的作品。
其次,選擇內容深刻、意義豐富的書籍。文本的豐富性不僅表現在文本的廣度,更體現在文本的深度,因此,整本書所選擇的文本一定不能是膚淺、止于表面理解的作品,文本的內容要深刻,意義要豐富,能夠帶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或關于自然、關于生命、關于人性。例如,魯迅的《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很多這樣的作品,都具有豐厚的意蘊和巨大的價值,學生通過閱讀這樣的文本,能進一步了解魯迅及其精神,感受其強烈的責任感和批判精神。
選擇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書籍。處于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能夠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做事也比較謹慎、沉穩,但是他們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容易孤立偏激地看問題,容易出現走極端的現象。對此,整本書閱讀文本的選擇就要從他們的身心健康出發,不能選擇容易誤導他們價值觀的文本,比如言情小說、黃暴小說等,而應該選擇能讓他們積極向上、熱愛生活的作品,如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和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等。
選擇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的書籍。閱讀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而且這個發展包含多個方面的內容,例如,語言表達、邏輯思維、傳統文化等,因此在選擇文本時都要考慮進去。其中,《論語》《老子》《莊子》等作品可以促進學生對國學文化的了解;《史記》《資治通鑒》等作品能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熟悉;《雷雨》《茶館》《莎士比亞》等作品不僅讓學生了解劇本的創作,還會了解作品內容的時代意義和豐富的內涵;還有像朱自清的散文、戴望舒的詩歌等很多不同類型的優秀作品,都在某一方面不斷促進學生的發展。
橫向選擇整本書,要求文本包含古代和當代的優秀作品,這樣就避免了一些教師單一選擇一個時期的作品情況,學生可以接觸到不同時代的經典作品,了解優秀的傳統文化。例如,《詩經》《論語》《老子》等古代典籍,還有最具代表性的《紅樓夢》《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四大名著,以及像《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紅高粱》《圍城》等這樣一些現當代的優秀小說,學生可以學習、了解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豐富文化體驗,感受古人的大智慧和現代藝術的魅力。另外,整本書閱讀強調的是兼容并包,學生還要閱讀國外優秀作品,能夠使學生的文化視野變得更加開闊,眼光不再那么狹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