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萍
時代發展,信息暴增,加快閱讀速度,提升行事效率,已經成為必然趨勢。統編版五上的策略單元,順應時代閱讀需求,設置了“提高閱讀速度”的語文要素。提到“閱讀速度”,自然越快越好,這是常態思維。但“提速”不能以“降效”為代價,要根據不同的文體特點,貫徹不同的教學策略,獲取不同的提速方法。《搭石》作為一篇短小精悍的回憶性散文,如何做到提速不降效呢?
快節奏的學習對學生閱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閱讀速度便成為一種重要的閱讀策略。統編版教材在策略單元的課文前,都設置了導讀提示,《搭石》一課的導讀提示是: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記下所用的時間。讀的時候集中注意力,遇到不懂的詞語不要停下來,不要回讀。這一閱讀任務,需要緊扣“不回讀”這一關鍵點,訓練學生注意力集中的能力,做到一氣呵成,可以設置以下教學板塊。
教師設置數字游戲,課件先后呈現三位數、五位數、七位數的三個數字,分別在三秒后消失,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看到的數字。接著,組織學生交流自己記住這些并無規律數字的方法,比如,集中注意力,聚精會神地關注,最后相機出示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提升閱讀速度。隨后,教師緊扣導讀提示,要求學生嘗試快速默讀課文,像默記數字一樣不回讀,集中注意力,關注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并記錄自己所用的時間。
從數字到課文內容,學生在明確目標的前提下,努力做出閱讀質態的調整,旨在適應新要求,嘗試新方法,為后續的消化、悅納、運用奠定基礎。
提高閱讀速度,絕不是機械地拼眼速,必須要以讀懂、理解為基礎,真正達成閱讀的目標要求。學生本輪閱讀除了要關注時間,加快閱讀速度之外,還涉及兩個目標點:即遇到不懂的詞語不要停下來,關注課文寫了什么。
目標一:不要停下來,并不是完全拋之腦后,教師要在整體快讀課文之后,組織學生結合自身的理解,聯系具體語境加以突破。比如“緊走搭石慢過橋”,學生初次接觸,會出現理解障礙,這很正常,但不需要停下來慢慢咀嚼,只有在快速閱讀課文第三自然段之后,才能回過頭來,用反芻的思維消除困惑:由于搭石鋪在河床底部,并不穩當,只有快速、敏捷地一踏而過,才能保持平衡;橋面不僅平穩,而且牢固,可以悠閑愜意地走在上面,這才有了“緊走搭石慢過橋”的說法。
目標二:學生在初次快速閱讀,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時,自然會有失偏頗,甚至出現錯誤。教師組織學生交流,旨在發現快速閱讀的缺失,以便于學生及時反思自身快速閱讀的狀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交流,課文圍繞著“搭石”描寫了哪些內容,緊扣課文五個自然段,將課文內容提煉為五個部分:擺搭石、踏搭石、走搭石、讓搭石、過搭石。
這一環節,與常態教學中梳理和把握課文內容不同,更為關注學生在快速閱讀中,對內容吸收以及理解的反思和調整,避免一味追求速度導致的浮于表層的尷尬,將快速閱讀與高效理解有機融合。
教師可以在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梳理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建構統整性話題:在快速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哪一段文字描繪的畫面留給你的印象最深刻,說說自己的理由。在學生暢所欲言,交流反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著力指導“走搭石”的部分。
文中有言:“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這是對“搭石”高度化、形象化的概括,可以作為深度理解、體悟情感的抓手。教學“走搭石”時,學生需要悉心細品:這一道風景中,究竟藏著怎樣的美呢?緊扣“前面的抬起腳,后面的緊跟上”,想象人們在“走搭石”時,步調統一,節奏協調的畫面,相機理解“協調有序”,感受協調的動作美;緊扣“嗒嗒”的聲音,想象統一的步伐輕踏在搭石上發出的輕快聲響,感受“走搭石”和諧的音樂美;緊扣“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想象碧綠的溪水搖擺蕩漾,搭石上的人倒映在水面上,清風徐來,人影在蕩漾的碧波中搖曳,借以感受“走搭石”的畫面之美。
這一板塊的教學,教師緊扣風景的定位,引導學生借助快速閱讀所形成的畫面輪廓,以細細品味的方式,探尋語言文字中所蘊藏的美感,實現快讀和細讀之間的交融。
在這篇課文中,作者將“搭石”視為一種風景,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在快讀中感受優美的風景,更要在細讀中,借助看得見的風景,體悟摸不著的濃郁之“情”。“走搭石”所展現的相互協作之情,教師不妨以此為示范,積極鼓勵學生運用相應的方式,走進課文內容,探尋其他板塊流淌的真情。比如擺搭石: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情感;踏搭石:為后人著想的人性之美;讓搭石:相互謙讓,彼此尊重的情感;過搭石:為人服務,無私奉獻的情感。
將“搭石”視為風景,是對學生閱讀和理解的挑戰。教師為學生架構“快慢”兩種不同的模式,指向不同的閱讀目標,在感知風景的基礎上賞析風景,真正走進了文本的內核。
方法的習得,本質上是信息的堆積。方法形成能力,尚需要梳理內化、小結提煉、實踐運用的漫長過程。為此,教師在教學完課文之后,可以設置以下兩個教學板塊。
任何一篇文本的誕生,都有其內在的背景。掌握了背景,就洞察了文本形成的來龍去脈,學生可以借助多維渠道和信息,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譜,從而加快閱讀速度。
比如這篇《搭石》,教師就可以出示作者劉章所寫的《寫作〈搭石〉的前前后后》一文,讓學生了解到:1977年,作者劉章來到石家莊工作,看到城市中人們搶著擠公交車、雜亂無序過馬路的場景,在對比情感的驅動下,想起了自己兒時鄉村中人們過搭石的畫面。所以,創作這篇文章,作者劉章是借助鄉村人們勤勞善良、熱心公益、互助禮讓的高貴品質,呼吁人們形成規范的公眾生活秩序。
基于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小結,相機提煉并羅列提升閱讀速度的方法:其一,集中注意力;其二,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回讀;其三,展現畫面,體悟情感,在快讀中提升信息;其四,了解創作背景,消除速讀障礙。
總而言之,提升閱讀速度,需要借助導讀提示中滲透的方法,將速讀的維度指向文本內容、畫面、情感、主題等多個維度,借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