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麗



摘? ?要:“以主題為引領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是《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所倡導的課程理念,有意義并且高效的語言學習必然是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教師可從語篇研讀、活動設計、作業設計三個維度,探討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主題意義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010X(2023)34-0054-04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主題具有聯結和統領其他內容要素的作用,為語言學習和課程育人提供語境范疇。對語篇主題意義的探究直接影響學生對語篇理解的程度,思維發展的水平以及語言學習的成效。因此,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要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活動,引導學生整合性地學習語言,提升思維,發展技能,解決真實問題,進而達到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本文以How Can We Go to Beijing?一課為例,從語篇研讀、活動設計、作業設計三個維度,探討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策略。
一、立足單元整體,明確主題意義
冀教版教材以主題引領單元內容,每一課時的內容都是圍繞單元特定主題展開敘述的。單元內的各個語篇相互關聯,同時又都指向單元主題。因此,立足于單元開展整體教學分析,有利于教師從單元層面挖掘語篇的育人價值,進而明確語篇所承載的主題意義。如本單元的主題是A Travel Plan,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范疇,涉及歷史、社會與文化主題群中的“中外名勝古跡的相關知識和游覽體驗”主題內容。整個單元中李明和媽媽談論了有關旅游的準備,并在此基礎上制定了旅游計劃。本單元共包括6個語篇,前兩個語篇圍繞旅游地點的選擇展開敘述,第三個語篇圍繞旅游的同行人員介紹了“May I_____?”句型,第四個語篇圍繞旅游中交通工具的選擇介紹了“How far is it from___ to ____?Its____.”句型,第五個語篇圍繞旅游日程的安排介紹了李明的旅游計劃,第六個語篇是一篇配圖故事,向學生介紹了兩只小蜜蜂一路奔波為蜂王取回治病蜂蜜的溫馨故事。通過單元分析(見圖1),我們可以看到本單元的前5個語篇分別圍繞Where, Who, How以及When展開敘述,向學生介紹了制定旅游計劃的相關要素。基于這樣的單元分析,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合理制定旅行計劃,深入了解旅行內涵,并自主探究相關旅游景點的文化知識,拓寬文化視野,文明出行,感受旅行的樂趣。
二、優化活動設計,解析主題意義
《課標》指出,教師要以語篇研讀為邏輯起點開展有效的教學設計。教師進行語篇研讀時,要重點回答What, Why, How三個基本問題。本課中,通過開展語篇研讀做出了如下解讀:
A.主題與內容(What):本課是本單元的第四課,是一篇對話課。教材通過呈現李明和媽媽選擇交通工具的對話,向學生介紹了“How far is it from___ to ____? Its____.”句型。
B.意義與寫作目的(Why):教材通過李明和媽媽選擇交通工具時考慮的因素,向學生傳遞了可以根據路途遠近、交通工具的速度以及費用等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出行方式,同時積極倡導并踐行綠色出行理念,進而升華主題意義。
C.語篇結構和語言特點(How):本課語篇以對話的形式呈現,生動、真實地展現了李明母子談論并確定出行方式的對話。語篇結構上涉及一般現在時,詞匯方面涉及slow, plane, fast, train, from...to...等核心詞匯,句型方面涉及核心句型How far is it from...to...? Its ___ kilometers.
《課標》中提出了“秉持英語學習活動觀組織和實施教學”的教學建議,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以主題為引領,以語篇為依托,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等活動,引導學生整合性地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圍繞主題表達個人觀點和態度,解決真實問題,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活動中,圍繞學生核心素養的達成,我們設計了如下活動。
(一)學習理解類活動——梳理知識,建立關聯
活動1:師生對話,聚焦單元主題
上課伊始,師生對話交流:Do you love to travel? Where do you go during your summer holiday? How do you go there?引導學生回顧假期旅游的生活經歷,同時聚焦單元主題語境:中外名勝古跡的相關知識和游覽體驗。通過師生間的自然交流引出出行方式的話題,既幫助學生復習了學過的有關交通工具的單詞,又為下面新對話的學習和理解做好了鋪墊。
活動2:呈現圖片,預測對話內容
教師利用多媒體呈現李明和媽媽對話的圖片,同時介紹對話背景:Li Ming and his mother live in Shijiazhuang. Its far from Beijing. How do they go to Beijing? Can you guess?學生基于圖片和已有經驗,在教師的啟發下,根據問題的引導預測對話內容,感知新語言。教師依托單元主題情境介紹對話背景,引發學生對于李明旅游方式的猜測,為后續做好鋪墊。
活動3:播放錄音,獲取對話信息
教師播放對話錄音,鼓勵學生聽音并尋找問題的答案“How do they go to Beijing?”,進而引導學生通過聽音獲取對話中有關李明和媽媽出行方式的信息,對自己之前的預測進行驗證,同時從整體上感知和理解對話發生的背景。
活動4:深挖文本,梳理邏輯框架
教師提出開放性問題:Why do they go to Beijing by train?幫助學生在開放性問題的引導下關注對話中的相關信息,同時梳理這些信息之間的邏輯關系,如:Its not far from Shijiazhuang to Beijing.The train is fast.Lets take a train.等。通過聚焦Its not far from Shijiazhuang to Beijing.信息點,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對話情景理解本課談論路程的對話:How far...? Its...;通過引導學生聚焦有關速度的信息,教師巧妙地將本課第一部分有關交通工具的內容嵌入到第二部分的對話中,同時通過拓展其他學生所熟悉的交通工具,如bike,taxi等,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對交通工具的快慢進行描述。通過設置開放性問題,教師引發學生關于路程遠近與交通方式關聯性的思考,在此基礎上發展和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邏輯性思維,進而梳理對話中問答句的邏輯框架。
活動5:跟讀錄音,內化語言知識
教師播放課文錄音,學生聽錄音跟讀、分角色朗讀對話,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關注錄音中的語音、語調、節奏、連讀、重讀等,并進行模仿,回歸對話的語言情境。教師通過跟讀課文錄音,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對話內容,內化語言知識,為下面的對話創編做好鋪墊。
活動6:學習歌曲,整合語言新知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教材第三部分的歌曲,引導學生結合歌曲語境理解fast,slow,cheap等詞匯的意思。歌曲學習完畢后,教師再次呈現問題:Why do they go to Beijing by train?引導學生將文本前三部分的語言信息進行整合:When you choose one of transportation, you can think about the speed, the distance and the price.當然,在我們選擇交通工具時,還可能考慮到一些其他的元素,如天氣原因、個人喜好等,所以教師在板書上用省略號給了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見圖2)。
《課標》中指出,學習理解類活動,要做到學思結合,引導學生獲取、梳理語言和文化知識,建立知識間的關聯。在本課的學習理解類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聽音獲取了對話大意,通過問題梳理了對話中問答句的邏輯關聯,進而建立了知識間的關聯,在此基礎上補充、豐富和建構與主題意義的深層認知和理解,并基于主題提煉和梳理語篇知識結構。
(二)應用實踐類活動——聚焦主題,探究意義
活動7:小組問答,鞏固核心句型
教師呈現課文第4部分中國地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梳理、歸納、運用對話中的核心句型:“How far...? Its...kilometers.”,并結合教師的課堂板書進行問答練習。通過呈現地圖,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地圖上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靈活運用本課新句型進行問答練習,鞏固核心句型。
活動8:基于文本,進行對話創編
教師鼓勵學生選擇對話中的一個人物完成角色扮演,對對話中人物的語言進行擴展和補充。通過對話創編,引導學生運用核心句型理解對話意義,促進語言內化,從學習理解過渡到應用實踐,為后面真實的對話交流做好準備。
(三)遷移創新類活動——提升思維,深化主題
遷移創新類活動強調學創結合,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聯系個人實際,運用所學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判斷。為了幫助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有效地遷移到真實的生活中,教師可以圍繞主題意義設計遷移創新類活動,幫助學生內化所學語言,發展語言運用能力,提升思維品質,進而深化主題意義,實現課程的育人價值。
活動9:回歸生活,踐行綠色出行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自己在家鄉周邊景點旅游的視頻,引導學生結合本課新句型在小組內討論出行方式。同時通過呈現家鄉周邊景點地圖,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合理選擇出行方式,向學生滲透節能減排、綠色出行的環保理念。
活動10:設計學習任務,拓展提升。
教師呈現問題:Can you make a travel plan? Where do you want to go? How far is it? How do you go there? Why?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本節課所學的語言知識制定自己的旅游計劃。考慮到學生出行的實際情況,教師在此環節加入了千米以上的距離,引導學生結合路程的遠近,選擇今天新學的詞匯train,plane等進行語言的表達和運用。在開放性問題“Why”的引導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旅游目的地以及路程的遠近、交通工具的快慢和價格等,運用新句型制定并談論自己的旅游計劃。
三、精細作業設計,延伸主題意義
作業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也是對教學主題的有力延伸和拓展。作業應該滿足不同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不同層次發展的需求,主要包括鞏固性作業、拓展性作業和探究性作業。本課的最后環節,我們設計了這樣的分層作業。
(一)鞏固性作業(必做)
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ad after it aloud. 聽錄音并大聲跟讀課文。
(二)拓展性作業(必做)
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places in the world. Do you want to go on a trip? Where do you want to go? How far is it? How do you get there? Talk about your travel plan with your partners.世界上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你想去哪里旅游呢?這個地方距離我們有多遠?你打算怎樣去?和你的小伙伴們談論一下你的旅游計劃。
(三)探究性作業(選做)
The winter holiday is coming!Make a survey
and make some suggestions.寒假就要到了,調查一下你的家人們想去哪里玩?并且根據路程和實際情況給他們提一下建議吧!
My _____ wants to go on a trip to ______.Its about _____ kilometers from there to his/her house. He/ She wants to go there by _____.Its better(最好) to go there by ______.Because(因為)___________(fast/near/cheap...).
第一項作業著力鞏固學生當堂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幫助學生依托課文語境梳理和回顧課堂所學的重點句型;第二項作業通過向學生提供真實生活場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并應用本課所學討論距離的句型,談論自己的出行計劃,對語言知識進行整合,指向生活的回歸和運用;第三項作業指向文本主題意義的探究,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運用本課所學的語言知識,根據自己出行的路程、交通工具的速度以及價錢,選擇合理的交通工具,并以此為依據為學生的出行提出建議。
當下,新的課程改革對英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該從與課堂教學密切相關的語篇研讀、活動設計以及作業設計等方面入手,深挖語篇背后所承載的育人價值。通過設計多樣且有效的活動,幫助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創造性地解決新情境中的問題,實現核心素養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 ?薔.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小學英語(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王月芬.重構作業——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