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芹
摘要:教育公平是推動社會公平的一個重要方式,而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是解決家庭困難學生學習問題的核心。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立德樹人”和“健全學生資助制度”;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提出建設“資助育人”十項質量提升管理體系,主要論述了怎樣靈活開展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充分闡述了資助工作在育人中的重要性。該文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角,分析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并對現階段我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面臨的新情況及關鍵問題進行討論,重點圍繞新時期怎樣充分發揮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切入點,討論推動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新途徑、新措施。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高校;資助育人;途徑;創新;措施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5(a)-0152-05
A New Probe into the Ways of Promoting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Subsidiz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bstract: Educational equity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social equity, and university funding for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solving the learning problems of students with family difficulties. In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was clearly stated that "we must adhere to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talents" and "improve the student aid syste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oposed in Implementation Outline of the Quality Improvement Project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en quality improvement management systems for "funding education", mainly discussing how to flexibly carry out university funding education work, and fully explaining the importance of funding work in educ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unding and education work of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discusses the new situations and key issues faced by the current funding and education work of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focus is on how to fully play the important role of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ak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the entry point, and discussing new ways and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funding and education work of universities.
Key word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bsidize education; The way; Innovation; Measure
近些年,我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不讓一個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目標已基本實現。不過目前貧困學生不僅限于一個家庭的經濟情況,并且面臨心理健康、與人相處、學習、就業等一系列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與扶貧相比,扶志、扶智可以從內部原因入手,難度明顯提升。黨中央作出的一系列決定,使我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在新時期得到了更新和更好的發展。
1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內涵和意義
1.1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內涵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以通過經濟資助貧困家庭學生為主要內容,目前采取的措施有:獎、助、貸、免、補、勤、減。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以貧困生為中心,但是這些學生不僅缺乏物質,心理上也非常容易出現問題。因此,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必須從物質、精神、心理3個方面入手,對貧困學生進行幫助,擔負著促進高等教育機會公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重任,可以有效地進行資助育人工作。
1.2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意義
我國不斷加強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力度,目前,接受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幫助的學生規模已經達到30%左右,而現行的資助制度大多為無償資助。長期來看,很容易產生依賴性,若不加強教育、指導,高校的資助工作就只能停留在扶貧濟困上,影響其深層育人功能的發揮。
黨的十九大針對“精準脫貧”給出了“脫貧也需要扶志”的相關要求。根據資助育人工作能夠實現推動大學生發展的觀念、疏通大學生的心理、激起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感恩情緒、錘煉大學生的品格、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1]。
2 高校資助工作發展新趨勢
2.1 重心轉移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由以往的注重外部因素轉向了“以外部因素為主,將外部因素與內部因素相結合,將重心放在解決內部因素方面”。以往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重點放在了資助學生和生活費的補助上,而現在的資助育人則是在解決了學生的現實困境之后,更加注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全面發展的引導[2]。新時期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堅持以學生全面發展、優質發展、多元特色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在資助發展內涵、資助總量、資助機制等方面要有更大的創新,發展資助育人工作是資助工作的基本方向和基本需求。
2.2 管理模式革新
隨著網絡與大數據技術的出現,資助育人工作展現出新方式和方法,資助育人工作更為精準、目的性更高,怎樣減少偏差,完成“精確”已經是新形勢下資助育人工作的核心思路。近年來,我國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已基本達到全覆蓋,但是資助目標不夠精準、標準不具體、“弄虛作假”和“混水摸魚”的情況依然司空見慣。要想使資助育人工作更為精細化、專業化、個性化,就必須對資助育人工作的管理模式進行改革與創新,對資助育人工作的監管,則需做到從“經驗式”到“信息化”、從“粗放型”到“精準性”的轉變。
2.3 更注重人性化
立德樹人是當今我國教育工作的一項重大課題,而資助育人工作又是實現教育公平性的重要內容,必須以此為中心來實施。目前,資助育人工作是高等院校德育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資助過程中,要強化對貧困學生的關愛和陪伴,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和條件,幫助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注重學生的興趣培養、能力和視線開闊的培養,用心關注學生的成長與可持續發展,完成經濟幫扶、人性化服務和心理指導的無縫銜接,要像春雨一樣滋養學生。在工作流程及各個工作環節中,應加強對學生的個人隱私及尊嚴的維護。
2.4 多樣性發展
當前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除了“獎、助、貸、免、補”等傳統的助學方式之外,其資助的方式與對象也呈現多元化發展的特點。一方面,各大高校根據自身的情況及地域特征,積極發掘校內外的各種資源優勢,實行校企協作,為學生創造更多勤工助學的就業機會。并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資源優勢,鼓勵、引導和支持貧困大學生以“智”濟貧,開展多種形式的項目。同時,許多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和個體也可以積極投身到高校的資助育人活動中來,使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的主體也由原來的政府、學校,向政府、學校、社會三方結合,相互促進發展的新局面[3]。
3 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現狀分析
3.1 重外部“輸血”,輕內部“造血”
資助育人“輸血”固然重要,但“造血”更是重中之重。當前,我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以“輸血”為主,因為一般的大學生都沒有經濟實力,因此,應做到既要“輸”又要“助”,多給予幫扶,讓學生的學業和生活都沒有顧慮。然而,經濟條件差的大學生自身,因區域經濟發展、教育水平、個人條件等原因,往往會出現基礎知識薄弱、學習能力有限、視野不夠開闊等問題,所面臨的精神負擔要大得多。在諸多原因的影響下,高校大學生的內在“造血”功能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即在經濟發展、智力提高、文化素養提高等方面實現不了自己的期望值,甚至出現了退步。同時,由于學生內部“造血”功能的缺失,個人能力的弱化,社會競爭力的缺失,也將對其自身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從而導致了長期的惡性循環。因此,如何增強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內在“造血”功能,強化“育人”功能,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迫切需要研究和解決的課題[4]。
3.2 重現時效果,輕長效育人
現時效果就是指當時本地本期所取得的效果。對貧困大學生在學校生活的補貼和指導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在此期間,學生所獲得的資助效果是不是顯著,學生是不是脫貧,是否具備扶志效果能夠很明顯地作出判斷。但對于大學生的整體發展趨勢、職業發展、就業方向等,則更是亟待做出合適的引導和指引。但是,現階段我國絕大多數高等院校都缺少更專業的職業規劃師、職業指導師,以及教書育人策劃師。現階段,國內尚未建立對困難家庭大學生畢業后的發展和成長跟蹤反饋記錄表和問卷調查。現階段,對大學生步入社會后的發展情況、人格質量、堅定理想信念等多個方面信息尚無完備的追蹤系統。
4 傳統文化在資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
4.1 傳統文化為資助育人提供了豐富的教育資源
“仁”“義”“禮”“智”“信”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根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我國的歷史故事和名言警語,如“仁者愛人”“正義奉公”“尚禮守法”“明辨是非”“誠實守信”都為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相關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資源。使學生通過學習傳統文化,培養明辨是非、誠實守信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4.2 傳統文化為資助育人提供了豐富的教育形式
傳統文化往往形象生動、影響深遠、滲透力極深,而我國的傳統文化有文學、音樂、戲曲、詩詞、書法、雕塑、民族工藝品等多種載體,學生在豐富的史料支持下,以多種角度和表現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力,增強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的生動性和感染力。
4.3 傳統文化為資助育人提供了教育方法
在資助育人方面,我國的傳統文化提供了大量的教學經驗和方式。孔子重視言傳身教,把君子看作是美德的典范:“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從“內省”和“慎獨”兩個方面闡述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知行合一,親身實踐,從而獲得一種道德體驗,具有實際價值。
5 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高校資助育人途徑
高校資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它直接影響著教育的公平性、促進社會主義的發展。長期以來,黨和政府都高度關注資助育人工作的質量問題。要將中國的優良傳統文化與教育工作結合在一起,讓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真正地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學校應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建立學校、社會、家庭“三位一體”的聯動關系,為幫助貧困家庭的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德教育,促進家庭經濟條件較差的學生健康發展和成材[5]。
5.1 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專業課融合體系
建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學科相結合的體系,就是要使中華優秀的文化遺產走進課堂,使之成為高校的主要課程。在加強學校特色專業建設的前提下,必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學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做到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影響。在教授“大學語文”“嶺南文化學習”“文化教育學”“民間美術與文化”等方面,從學習“說文”入手,加深對文化知識的理解與積淀。將優秀的傳統文化作為學校一門重要的課程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具有條理性的傳統文化。
5.2 創設校園文化精品活動
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既能豐富高校學生的業余活動,又能提高大學生的整體素養。高校的傳統文化教學不僅要注重文化專題教學,更要把優秀的文化教學活動做得更好。加強和突出高校校園文化的建設以及特色,是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力量的重要手段。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與校園文化精品活動進行有效的結合,能夠使貧困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精品活動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整體素養,消除貧困學生不良的價值觀,增強高校資助工作的育人成效。
一是在高校實施“全面發展的大學生培養體系”。堅持“以發展內涵、突出特色”為宗旨,培養具有職業道德、技能和就業創業的高素質優秀人才。將學校各個部門、各種資源結合起來,構建以全面發展為核心的學生素質培訓基地,強化貧困生的主體意識。有計劃、階段性、長期性地在高校開展各類素質訓練活動,消除貧困學生的“等、靠、要”的價值傾向,防止在日常生活中出現過度的消費行為,使學生養成勤儉節約、感恩、責任等優良品質。
二是舉辦各類文化素養教育講座,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通過舉辦“文化品鑒”“讀書與成才”“金秋讀書節”“敬奉中華優秀文化”“人文精神講座”等系列活動,還可以通過優秀教師的經典故事和演講闡釋優秀傳統文化;或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熱點話題和時事為中心開展。同時,組織專家講座,使大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質、科學性等方面得到提高。
三是要在貧困生中進行多種形式的“紅色文化”教育。利用清明節、“五四”青年節、建黨節等重要節日,開展參觀紅色舊址、緬懷革命先烈、重溫入黨誓詞、演講比賽等主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通過組織學生深入研究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開展“青春最美麗”“與信仰對話”等主題活動,將中華優良傳統和習近平總書記有關高校師生的重要講話深深地刻在學生的心中。
四是樹立和宣傳貧困學生的先進典型,通過舉辦“自強之星”大賽、“宿舍文化建設比賽”等形式,為貧困學生樹立自立、自強的典范,為貧困學生樹立積極上進的良好風氣,傳播戰勝困難的堅毅精神,以典型榜樣帶動廣大學生共同進步,實現“以賽促學”。
五是積極參加各類文藝演出、詩詞朗誦、文藝演出、義工服務、歷史文化節等文藝節目,讓受資助學生可以在各種文藝節目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神,激勵貧困學生的意志和精神,以優秀文化教育人、以經典作品激勵人、以高尚的藝術熏陶人的理念來弘揚積極的文化,力求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教育方式。
5.3 通過多種主題教育強化學生的文化自信教育
高校是資助和培養人才的關鍵陣地,必須重視貧困家庭學生的思想狀態和心理特征,把優秀傳統文化思想教育滲透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去。首先要強化對貧困學生的抗挫折主題教育,減輕受資助學生心理壓力,使學生積極面對人生,養成良好的心態。另外,要充分利用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獎學金的引導作用,加強身邊榜樣的模范作用。其次,要充分發揮高校優秀傳統文化的特點,通過開展多種形式的各類文化活動,以寓教于樂的形式,增強受資助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性,增強大學生認同的能力。最后,營造和諧的文化環境。大學生社會閱歷尚淺,高校是其日常活動的中心,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的一個主要載體。在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中,應根據學校的發展歷程,充實學校的文化氛圍,加強學生的情感認同,從而實現對學生進行資助育人的目的[6]。
當前,我國高校的資助育人工作已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在受助學生中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在現行的資助績效評價體系中,評價育人效果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其中包含了是否進行有關教育、受助學生的成長情況等。但是,在當前的考評中,很少有將文化自信納入考核體系之中。高校應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把它融入資助育人工作之中。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教育目標,以推動優秀文化的繼承和培育受助學生的文化自信。首先,在高校開展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建設活動,增強文化自信。在高校文化建設中,要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特色,創新高校的組織形式,積極組織主題鮮明的校園文化活動。在感恩教育、勵志教育、誠信教育等方面,應積極引入傳統文化教育;要重視文化傳承,以寓教于樂為手段,強化學生的認知。其次,在傳統節日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傳承活動。通過“一對一”幫扶活動,分享經驗,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將受助學生培養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堅定文化自信。
5.4 文化實踐項目的常態化
要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入腦、入心和入行,其根本的路徑取決于促進貧困學生變成貫徹孝道文化精神的主導者和參與者,而不是一味地被動影響。
以“感恩”為核心,以孝文化資源為載體,培養學生對祖國和黨的感恩、對革命先輩的感激、對父母的養育之恩、對教師的教導之恩、對學校社會的關懷之恩、對自然的養育之恩之情。把養老院、光榮院、孤兒院、干休所等作為“孝道教育”的固定場所。在資助育人工作的全過程,考慮貧困學生自身的文化實踐活動。例如:孝敬老人,尊重老人,以愛傳播愛心活動;傳播正能量,弘揚真善美的山區支教志愿活動;啟蒙、明辨是非的智力活動;誠信主題演講,論文競賽等[7]。
5.5 文化育人隊伍的協同化
高校在實施文化課程或組織文化活動時,需要相關單位、專家學者、專業教師、輔導員、學生組織等多方面的積極配合。學校團委、宣傳部、教務科等部門在組織各項文化活動時都占據主導地位,同時具備豐富的社會資源,有利于組織工作;在活動策劃、實施和宣傳活動中,由學工處和輔導員擔任活動策劃,在活動中起著橋梁的作用:讓受資助學生幫助教師具體地參與各種活動中,使受資助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自我教育、服務和自我管理,并獲得良好的文化熏陶。因此,文化育人團隊的相互配合,能夠形成一個互補性的有機統一[8]。
5.6 家庭參與,形成合力
文化是國家的精神與血脈,而家庭則是一個家族的歸屬與傳承。家庭文化深刻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一種無形的影響。調查結果表明,部分貧困大學生具有自卑、內向的心理問題,與家長不聞不問,只知道讓學生努力讀書的傳統家庭教育方式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有的學生是留守兒童,家長經常外出工作,缺乏對學生的關愛和照顧,而爺爺奶奶年紀較大,很難走入學生的心里,導致這部分學生在生活中不會與他人交流,容易產生自卑的情緒。要做好學生工作,學校要與被資助學生的家長建立良好的關系,讓家長關注孩子,并與他們交流,更好地理解學生的需要,并給予學生鼓勵與信心,與學校共同努力,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信心,從而推動學生的健康發展[9]。
5.7 搭建良好監督反饋機制
為了保證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公開、公平、公正地進行,并得到切實執行,保證中華優秀文化教育的傳承與發展,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的“幫助、指導、檢查、督促”的監測與反饋制度。高校可以建立兩個模塊性的框架,第一個模塊為發展評價,采用專業評價方法,在初、中、末3個階段對被資助學生的綜合素質進行評價;第二個模塊為考核與激勵,評估被資助學生在資助育人文化建設中的各個層面上的表現,以及執行“優秀學員計劃”等[10]。
建立健全的評價、反饋和激勵機制,只有通過這種方式,貧困大學生才能自覺地在實踐中擔負起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精神內涵,并根據其教育成效對資助育人工作的方式和方法進行相應調整,讓中華優秀文化入腦、入心、入行。進一步完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機制,加強二者深度整合,切實實現立德樹人的教育目的。
6 結語
高校資助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目前,在我國堅定社會文化自信的時代使命下,把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資助育人工作結合起來,有利于優化教育資源、改革資助模式、豐富育人手段。新時期的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不僅要保障貧困學生獲得物質上的支持,還要使他們從心理上擺脫貧窮,使受資助的學生做到自立、自主,引導受資助的學生積極主動地服務于社會,以確保資助育人工作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張歡歡,崔勤勤.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高校資助育人途徑新探[J].河北農機,2020(6):118-119.
[2] 王永智.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的育人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21(20):39-41.
[3] 陳曦.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體系創新探析[J].廣東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2021(4):90-94.
[4] 畢璟嫻.中國傳統文化在高校資助育人工作中的作用[J].東西南北,2018(16):191.
[5] 陳偉.新媒體視域下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實踐探索[J].傳媒論壇,2021,4(19):169-170.
[6] 王培.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高校學生資助誠信教育[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14):189-190.
[7] 聶宏.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進高校的路徑研究[J].漢字文化,2022(14):176-178.
[8] 馬曉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域下深入推進高校文化育人路徑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20(11):1-2.
[9] 王小麗,勾正剛.優秀傳統文化推進高校立德樹人的價值功用與實現途徑[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5(5):86-90.
[10]徐慧玲.新媒體時代推進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大眾化進高校的傳播策略[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9(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