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鑫妍
(甘肅政法大學 商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創新成為企業在市場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高管作為企業創新活動和研發投入的主要決策者,必然會對企業創新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高管股權激勵指對高管實施不同的股權激勵政策;R&D投入是企業創新產出的重要來源,通過研發投入支持企業的創新活動,促進專利發明和新產品研發。由此看來,企業可通過股權激勵增加高管在企業創新活動中的決策權,將企業的更多資金投入到研發項目中,促進企業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現有研究集中于驗證股權激勵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或者是將股權激勵作為調節變量,而鮮有學者探究高管股權激勵、R&D投入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相互作用。基于此,本文以2012-2020年我國A股上市公司為樣本,探究高管股權激勵、R&D投入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旨在豐富有關公司治理與企業創新的相關理論研究,為上市公司建立適當的高管股權激勵機制,以及加快研發投入創新型企業發展提供參考。
朱德勝[1]認為股權激勵可正向促進企業創新投入和產出,而環境的不確定性會抑制該促進過程;趙息等[2]研究發現在企業內部對高管和核心員工實施股權激勵政策,可促進企業創新績效提升,其中核心員工股權激勵對企業創新活動以及創新績效的改善效果更加明顯;倪艷和胡燕[3]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股票期權對于企業創新績效激勵效果更佳;黃海燕等[4]研究發現,在處于成長階段的創新型企業內部實施限制性股票對創新績效的激勵效果要比股票期權效果好;謝謙等[5]認為,在企業實行股權激勵不僅能促進企業創新,還可以促進公司和員工之間的良好交流。
綜上,高管股權激勵可通過提高高管在企業的持股份額,增加其參與經營決策權力,使其更好地參與企業發展過程,通過增加企業創新活動等來提升創新績效。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1:高管股權激勵與企業創新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曾德明等[6]研究發現,企業研發投入越高,創新績效越好;楊林等[7]認為研發投入強度越大,創新績效提升越明顯;陳洪瑋等[8]將視角投入高新技術產業,認為適當增加研發投入能夠加速其產業的創新;蔣殿春等[9]發現數字經濟通過研發投入的3個效應促進企業高質量創新,數字化時代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研發投入是企業創新產出的直接來源,在企業創新效率不變的情況下,加大研發投入將帶來更多的創新產出。
綜上,隨著企業創新研發投入的增加,為企業帶來更多技術優勢,增加企業的專利申請、新產品開發數量等,進而提升企業創新績效。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2:研發投入與企業創新績效呈正相關關系。
王燕妮[10]認為高管長期股權激勵強度與企業研發投入力度呈正相關關系;孫菁等[11]研究發現,在企業實施期權激勵比股票激勵方式更能促進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趙世芳等[12]認為對高管實施股權激勵,可使其擁有對公司的經營權和管理權,從而更多的為企業長遠發展考慮,并傾向于通過更多增加企業研發投入的決策;邱強等[13]指出在內生性被控制前提下,執行股權激勵的公司高管不會立刻提高公司研發投入,而是要在3年之后執行該決定[13]。
綜上,高管持股比例越大,使其在企業進行創新決策活動時所持有的決策權力越大,更容易促進企業創新活動開展,激勵高管對創新活動投資,即增加更多研發投入。由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3:高管股權激勵與研發投入呈正相關關系。
李戰奎[14]研究發現企業通過對高管實施股權激勵可促使企業相關研發投入的增加,進而提升企業績效;鄭貴華等[15]認為上市公司通過對高管實施股權激勵可促進其對企業研發投入決策的實施,進而改善企業財務績效。因此,本文根據分析認為高管持股數量增加,可提升其創新積極性,從而增加企業的創新資源投入,進而提升企業創新績效。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設:
H4:研發投入在高管股權激勵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發揮中介作用。
基于理論假設,構建如圖1 所示的研究模型。
圖1 理論假設模型
本文選取A股上市公司2012—2020年平衡面板數據為樣本,樣本篩選標準包括:①剔除 ST 和* ST 公司,因為這些公司經營不善,其數據不具有代表性;②剔除未披露主要變量指標數據樣本,以及存在缺失數據樣本,降低數據缺失原因帶來的結果誤差;③剔除數據年份不連續的樣本企業。經過數據處理,最終篩選出102家符合要求的上市公司,共918個觀察值。本文所有數據均來源于CSMAR數據庫,并采用 Excel 2010和Stata 16.0進行數據分析。
2.2.1 被解釋變量
本文利用企業創新績效(Patent)作為被解釋變量,即將上市公司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申請數相加后取自然對數,用其來衡量企業的創新績效。
2.2.2 解釋變量
為了更好研究高管股權激勵對企業創新績效的影響,采用高管股權激勵(Equ),即企業內部高管持股數作為本文的解釋變量。
2.2.3 中介變量
將R&D投入作為本文的中介變量,以A股上市企業每年年末的研發投入金額(億元)作為指標來衡量企業的研發投入強度。
2.2.4 控制變量
本文借鑒鄭貴華[15]、馬桂芬[16]等的研究,選取控制變量包括:企業規模(Size)、資產負債率(Lev)、企業成長性(Grow)、資產收益率(ROA)、凈資產收益率(ROE)。具體變量定義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的定義與描述
本文通過構建回歸模型實證檢驗分析高管股權激勵、R&D投入與企業創新績效的關系。具體模型如下:
Patent=α0+β1Equ+β2Size+β3Lev+β4Grow+β5ROA+β6ROE+ω
(1)
Patent=α0+β1R&D+β2Size+β3Lev+β4Grow+β5ROA+β6ROE+ω
(2)
R&D=α0+β1Equ+β2Size+β3Lev+β4Grow+β5ROA+β6ROE+ω
(3)
Patent=α0+β1R&D+β2Equ+β3Size+β4Lev+β5Grow+β6ROA+β7ROE+ω
(4)
從表2可知,專利申請(Patent)的平均值為3.540,說明A股上市公司整體創新水平較高,但標準差為1.737,說明創新績效水平層次不齊;高管股權激勵(Equ)最大值為11.138,最小值為0.157,平均值為1.676,標準差為1.613,說明高管股權激勵平均實施水平較低,總體差距較大;R&D投入最大值為35.328,最小值為0.013,平均值為1.065,標準差為1.961,說明A股上市公司之間研發投入差距較大,研發投入水平有待增強。就其它變量而言,A股上市企業在公司規模(Size)、資產收益(ROA)以及凈資產收益(ROE)差距不大,但在企業成長性(Grow)存在較大差異,同時由于平均資產負債率(Lev)為3.340,說明A股上市公司存在較大的負債壓力。
根據表3所示,高管股權激勵(Equ)與專利申請(Patent)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r=0.316,p<0.01),R&D投入與專利申請(Patent)之間呈現顯著的正相關關系(r=0.341,p<0.01),說明通過加強A股上市公司高管股權激勵措施或提高研發投入力度,可有效提升企業創新績效;高管股權激勵與R&D投入呈顯著正相關(r=0.439,p<0.01),則說明適當增加高管持股數量可帶來企業研發投入力度的增加,初步證實了H1、H2、H3的合理性。其他變量均與企業創新績效或研發投入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關系,由此可證明本文所選控制變量的合理性。
表2 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
表3 主要變量相關性分析結果
從表4模型(1)的回歸結果可知,高管股權激勵(Equ)對專利申請(Patent)有顯著正向影響(β1=0.160,p<0.01),說明高管股權激勵程度越大,越能夠促進企業創新活動,從而提升其創新績效,H1得以證實。公司規模(Size)對企業創新績效呈現顯著的正向作用(β2=1.066,p<0.01),由此可以看出規模較大的A股上市公司由于存在規模效應,可使企業創新績效提升的更為明顯。
從表4模型(2)的回歸結果可知,R&D投入對專利申請(Patent)有顯著正向影響(β1=0.178,p<0.01),說明隨著企業研發投入的增加,企業創新能力增強,企業的創新績效增加,H2得以證實。同時企業成長性(Grow)可顯著正向促進企業創新績效(β4=0.004,P<0.05,由此說明企業成長性較好的A股上市公司重視研發投入創新。
從表4模型(3)的回歸結果可知,高管股權激勵(Equ)對R&D投入也有顯著正向影響(β1=0.166,p<0.05),說明企業實施適當的高管股權激勵可增加企業的研發投入力度,即高管在持有更高份額的股權后,會增加其決策權利,更加關注于企業長遠發展,致力于提高企業創新創造能力,最終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因此企業研發投入力度也會相應增加,H3得以證實。凈資產收益率(ROE)正向促進研發投入,說明凈利潤高或者經濟效益好的A股上市企業會更加重視研發投入,使研發投入力度增加更為明顯。
表4 多元回歸分析結果
為檢驗R&D投入在該影響機制中是否發揮中介作用,將模型(1)與模型(4)進行比較后得出,R2由0.151升至0.175,說明模型(4)的擬合優度優于模型(1);高管股權激勵t值由3.518降至2.987;回歸系數由0.160降至0.133。由中介效應模型[17]可知,R&D投入在高管股權激勵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H4得以驗證。
為確保實證結果準確度與可信度,本文采用滯后變量法來檢驗原有模型的穩健性。通過將研發投入變量滯后一期(滯后前樣本為918,滯后之后樣本為816,導致102個研發投入樣本缺失),即用L.R&D表示代替原研發投入變量,并對其進行回歸,回歸結果如表5所示。所有回歸結果均一致,由此可證實所選模型具有一定的穩健性。
表5 穩健性檢驗結果
本文就高管股權激勵、R&D投入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的影響機制進行探討,具體結論如下:
(1)高管股權激勵能夠正向促進企業創新績效。說明高管股權激勵強度越大,其越希望通過創新來使企業獲得長遠發展,即高管創新積極性增強,公司創新能力也會隨之提升。
(2)提高研發投入可以增強公司創新能力。表明隨著市場不斷發展,企業通過加大人員、經費等投入[18],以及引入更多高新技術人才等,可以帶動企業創新發展、增加企業創新產出,從而有利于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
(3)研發投入在高管股權激勵與企業創新績效之間起中介作用。說明隨著高管股權激勵強度增加,其所擁有經營決策權利也就越大,創新積極性也就越強。同時,由于研發投入是企業創新產出的直接來源[19],企業可以通過實行高管股權激勵,提高企業研發投資,進而提高企業的創新績效。
(1)企業應建立適當的股權激勵機制。高管是企業創新活動的主要推動力,也是研發投入主要執行者。因此,企業要建立高管股權激勵機制,例如根據企業自身的發展階段建立不同的高管股權激勵機制,從而減少風險,降低企業成本;或者通過采取將高管持股數量與工作績效相掛鉤等措施,激勵其為公司努力工作的同時,推動企業創新發展。
(2)政府和企業都應重視研發投入,促進創新型企業發展。政府可通過對創新型企業采取優惠扶持政策,幫助企業增加創新產出,從而有助于其提升創新績效[20],企業應重視研發投入對于企業績效與發展的重要作用,加大研發投入在企業經營支出中的比重,通過加大創新研發投入力度,提高創新產出,促進企業創新發展。
(3)充分發揮研發投入的中介作用。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可將高管股權激勵機制與研發投入相結合。例如,通過增加高管股權激勵力度或對其采取不同的股權激勵政策,使高管同時擁有企業的經營權與決策權,并更加關注于企業長遠發展,通過更多創新研發投入提高企業競爭力,促進企業創新績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