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戴 鈞, 來 瑞
(1.武漢大學 學生就業指導與服務中心;2.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0)
出版行業是一個國家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圖書、期刊、報紙、音像制品等的出版發行),編輯學是出版學的分支,是研究出版業運行規律和出版實踐的應用科學[1]。編輯學強調學術和寫作的訓練,出版學傾向經營和管理[2]。中國出版業的變革是數字化轉型和市場化轉型,競爭的業態亟需懂學術、擅寫作、知管理、會經營的復合應用型融媒體人才。過去簡單依賴國家規范和行業標準出書辦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當今時代出版行業的競爭是高質量人才的競爭。
我國19所中專和20多所大學建立了出版編輯學科。以武漢大學為例,1983年在新華書店的幫助下開始招收編輯出版學本科生,10年培養了3 000余人。時至今日,武漢大學的編輯出版學已經發展為成熟的培養體系,設立了博士點,有完善的出版發行學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
根據中國編輯學會教育專業委員會發布的調查報告,以武漢大學自然科學學報為例,研究了編輯出版學畢業生就業的趨勢:①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受歡迎,博士研究生比碩士研究生更能勝任崗位;②不要求編輯出版專業畢業生,而是要求有本單位相關專業背景學歷的畢業生,如果沒有專業背景可能看不懂文章中的專業術語;③可以直接上崗的應用型復合人才,懂計算機和網絡可以開發融媒體,使論文更快傳播[3-8]。
互聯網對出版發行業的沖擊,使圖書、期刊和報紙等都向數字化轉型。這對數字化轉型對編輯出版學畢業生從網絡編輯和營銷、數字出版技術、信息系統應用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專業要求,高校也要在專業設置上及時跟進調整。出版行業由事業單位轉型為企業經營單位,市場化運作要求編輯出版畢業生對瞬息萬變的競爭模式既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戰略眼光,又要懂出版企業管理、掌握知識版權、核算財務成本。
學以致用是每個畢業生的愿望,然而出版單位的招聘條件不要求出版專業的畢業生,而要求其具有本單位相關的專業背景。高校設置的編輯出版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了在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上,掌握扎實編輯出版理論素養和實踐技能,富有創新能力,能在書刊出版、新聞宣傳、機構傳播、文化教育和新媒體經營部門,從事編輯、出版、發行業務與管理工作的人才。但出版單位特別是自然科學期刊對編輯具備本專業的專業素養要求很高,這造成了高校編輯出版專業與出版行業招聘對口專業不匹配。
研究生比本科生更受歡迎,高校設置的本科編輯出版專業在就業市場受到冷遇,基本只有民營出版單位聘用,特別是自然科學的期刊,碩士都不能很好適應崗位工作,基本都是高配本專業博士才能在1~2年勝任工作,這造成了高校編輯出版專業畢業生學歷層次與出版行業招聘需求不匹配。
高校出版專業的授課教師更擅長理論知識,但沒有出版單位的工作經驗,與實踐脫節。關于畢業生對專業建設不足的情況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教師指導實踐能力較弱占比71%,教學實踐課時少,占比68%。這是很多高校的出版專業都存在的問題,重理論輕實踐造成畢業生只會紙上談兵,不能迅速勝任編輯出版的崗位工作,用人單位對出版畢業生認可度不高。
由于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出版行業也出現變革,數字排版、網絡發布、網站建設、精準推送、公眾號、視頻號等新興事物的出現,要求編輯必須擁有相應網絡技能。出版行業由事業單位轉型為企業經營單位,市場化運作要求編輯出版畢業生對瞬息萬變的競爭模式,既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戰略眼光,又要懂出版企業管理、掌握知識版權、核算財務成本。出版單位需要可以直接上崗的懂網絡、會經營的復合型應用人才,而高校專業課程設置滯后,造成了培養的人才與市場需求不匹配。
增設數字出版傳媒專業或數字方向課程。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的編輯出版專業在傳統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數字出版概論、網絡編輯、網絡營銷和信息系統設計和應用。我國調整了出版專業的數字課程,德國謝菲爾德大學也設置了數字與傳媒,在中國搶占招生市場。針對事業轉企業的出版單位改制,增加出版企業管理、出版營銷學、出版經濟學等課程。
表1 武漢大學編輯出版本科專業課程和學分
針對出版招聘單位更青睞有專業背景人才的需求,高校從專業上設置雙學位。非編輯出版專業的學生在學習本專業的同時,還可以再選修編輯出版專業,修滿學分就可以獲得雙學位,愿意從事出版行業的畢業生就有更寬的就業面及更強的就業競爭力。詳見表1。
針對出版用人單位日益增長的對研究生學歷畢業生的需求,在全國高校中,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率先增加了出版發行專業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案,調整了研究生/本科生的錄取比例,即研究生(碩士和博士)的錄取人數增多。
3.2.1 培養目標
培養德才兼備、富有創新思維和國際視野,畢業后可以為高校、出版企業和媒體機構工作的高層次專業人才。首先,作為國家軟實力的出版發行單位(如學術期刊)的編輯,其培養目標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條:熱愛祖國,要具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其次,博士研究生除了具有堅實、寬廣的理論知識,還要有系統和廣博的相關專業知識,并且具備獨立研究出創新型專業成果的能力。最后,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具備良好的寫作和交流能力,為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和辦好國際一流期刊打下語言基礎。
3.2.2 研究方向
以武漢大學出版發行學專業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為例,主要有5個研究方向:編輯出版學基礎理論、出版管理與營銷、新媒體與數字出版、版權與版權產業和出版時與出版文化,具體要求如表2所示。
表2 出版發行學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及具本要求
3.2.3 課程設置
出版發行學博士研究生更注重能力的培養,教學不拘泥授課形式,以研討為主,考核方式也很靈活,有筆試(學科綜合考試)、口試、專題報告、課程論文等考查形式,學位成績在B+及以上才有資格申請開題報告。出版發行學博士研究生在讀期間必須閱讀150篇重要專業文獻,其中外文文獻不少于70%,定期對研究進展進行匯報,考核通過才有資格申請下一個環節。出版發行學博士研究生的培養對生產實踐要求較高,參加導師課題科研研究,或承擔一門及以上課程教學助理工作,參加學術會議會務組織工作。這些實踐工作對出版單位對人才的要求偏差較大,出版企業需要上崗就能獨當一面的高層次人才,因此高校出版發行學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方案還有待改進,使高層次博士研究生真正成為復合型人才。
針對高校重理論輕實踐,造成畢業生不能快速勝任出版工作崗位的問題,可以采用以下解決方案:一是邀請出版單位的資深專家或管理領導擔任兼職教師或客座教授,為出版專業的學生授課或舉行專題講座,形成多元化的授課模式以提升教學質量;二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檢驗畢業生學習效果的最好方式,通過熟悉工作流程、掌握出版內容等實踐活動,可以幫助畢業生迅速適應崗位工作,也可以參照德國對學生實行雙元化的培養模式,如高校負責出版學的理論教學、出版單位負責畢業生的生產實踐,并篩選本單位需要的人才留下工作。通過多元化師資授課和創新產學研實踐,可以拓寬編輯出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渠道。
編輯出版專業人才的素質對出版行業的發展有重要影響。在數字化轉型和出版單位改制的背景下,由出版行業就業趨勢反思高校編輯出版專業畢業生的培養模式與出版招聘單位的需求存在專業、學歷、實踐等不匹配問題,提出優化編輯出版專業本科生課程設置、調整本科生和研究生招生比例、優化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優化師資隊伍,創新產學研實踐。高校通過這些教學模式的優化,為社會培養出懂學術、擅寫作、知管理、會經營、懂融媒體的應用型復合編輯出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