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秀芹
(海南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海南 海口 570228)
伴隨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傳統就業不再滿足現實需求,相反多樣化的靈活就業形式深受勞動者喜愛。與傳統就業形態相比,靈活就業的用工與擇業更趨向于多樣化,工作時間、地點及內容均較為靈活,可能將成為未來勞動力市場中的“新常態”。有關靈活就業的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在本世紀初逐漸普及。早在2002年,《我國靈活就業問題研究報告》[1]中就首次提出了“靈活就業”的概念:靈活就業就是勞動時間、勞動報酬、工作地點、社會保險、勞動關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業現代化制度基礎上的、不同于傳統的就業方式的各種就業形式的總稱[2]。靈活就業被提出后,學者們在該方面的研究逐漸加深。
本文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數據庫中與“靈活就業”相關的文獻。為進一步精準選擇文獻,從知網高級檢索頁面搜索,條件設置為:“主題詞=靈活就業”;“關鍵詞=靈活就業”,精確匹配檢索。通過搜索發現,知網數據庫中首篇有關靈活就業的文獻出現于1998年,因此本文將檢索時間設置為1998-01-01至2022-07-31,獲得相關文獻1 145篇。為確保數據有效性及可視化結果的準確性,對1 145篇文獻再次篩選,去除一些與研究主題相關性較低的報紙、雜志及無明確作者的文獻,最終得到947篇文獻作為本文研究對象。
基于上述條件,本文采用共詞和聚類分析對947篇文獻展開研究。運用Bicomb2.0和CiteSpace分析工具對檢索文獻進行可視化研究。首先借助Bicomb2.0書目共現分析系統[3]研究近年來靈活就業領域的主要發文機構、作者及發文期刊進行共詞分析;再在CiteSpace中對關鍵詞共現、聚類和時序進行分析,旨在對我國靈活就業研究領域的熱點深入探討,為挖掘后期靈活就業領域的探究方向提供思路。
從靈活就業發文趨勢來看,整體波動較大(見圖1)。
圖1 1996-2022年靈活就業領域研究的發文趨勢
1998年至今有關靈活就業的文獻研究總體呈增多的趨勢。總體來看可分為3個階段:1998-2010年為第一階段,研究文獻逐年增多,從剛開始2篇到50余篇,其中2001-2002年增加最快,2006年和2009年研究文獻量都較前一年下降,2006年開始實施“十一五”規劃,要求全面落實就業政策,對靈活就業沒有針對性政策,2009年國務院出臺八項措施促進高等畢業生就業,鼓勵應聘就業,一定程度上削減了靈活就業的積極性。2010-2013年為第二階段,研究文獻量逐年下降。2013年至今為第三階段發,文量上升,其中2017-2019年的發文量持平,2019年12月底新冠疫情發生后,各方經濟形勢都受到影響,很多就業者被迫下崗,也促使靈活就業形態越發受到青睞。2020年7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靈活就業規模大、空間大,是穩定就業的重要途徑,并于12月頒布《關于鼓勵和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的實施意見》,使2020年的發文量達到112篇。2022年研究文獻下降至61篇,主要是由于選取時間截至7月31日,時間節點上有所限制。
為進一步了解“靈活就業”研究領域的主要空間分布情況,對本文947篇靈活就業文獻的研究機構分布情況進行簡要分析。從主要發文作者來看,呂紅教授發文11篇,畢京福教授發文5篇、何勤、楊懷印、黃燕芬、劉洪銀和曾湘泉教授均發文4篇發文,發文量超過3篇的作者有37人,累計占比28.4%,且發文作者和第一作者均為同一人,表明靈活就業的主要研究者較為集中。
從研究機構來看,研究文獻主要來源于各大高校,少部分來自協會、研究院、研究所、保障局、管理局和服務中心等。從發文篇數來看,發文超過3篇的機構有26個,累計占比14.01%。發文超過5篇的機構共9個,累計占比7.25%,研究者多為各地高校。從發文機構所在地來看,吉林、北京、山東、安徽和上海是發文量較多的地區,以地區高校為主,其次是江蘇、四川、遼寧、西安等地,研究較為廣泛且呈現以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為主、內陸為輔的趨勢,可見各界學者對靈活就業的研究呈現多樣化趨勢。
圖2 作者和機構網絡共現圖譜
從作者和發文機構的網絡共現圖譜(圖2)可知,靈活就業的發文機構共有1 813個,1 710條邊,網絡密度0.001,網絡密度較小,表明在靈活就業研究主題上,各個作者和機構之間學術合作較少,研究角度也比較分散。研究機構以中國勞動合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為主,作者和機構之間有少量合作且多為大學間的合作,表明我國學者在靈活就業研究方面溝通合作意識不強,學者們的學術交流與合作亟待加強。
本文研究的947篇文獻源于479種學術期刊,其中發文量超過10篇的期刊有11個。以《中國就業》期刊為首發文43篇,其次是《中國勞動》發文24篇、《中國大學生就業》發文23篇、《四川勞動保障》發文20篇。除此之外,《人力資源開發》《勞動保障世界》和各省的人力資源及社會保障等期刊也是相關文獻發文的主要期刊。
熱點關鍵詞能反映出某一研究領域的研究重點和方向,有利于深入了解該研究領域。關鍵詞是整篇文章的核心凝練,出現的頻率反映了該領域的研究情況[4]。為深入研究學者們對靈活就業的研究情況,對關鍵詞進行共現研究(見圖3)。
共現結果顯示,關鍵詞知識圖譜中包含125個關鍵詞、4 326條邊,網絡密度0.005 4,關鍵詞網絡密度雖大于機構合作網絡密度,但仍比較小,還需要進一步提高,這說明研究者既要注重靈活就業研究的廣度,也應更加關注靈活就業的研究深度,促使靈活就業研究橫縱向發展。
從關鍵詞共現圖譜分析可知,靈活就業研究領域里的社會保險、社會保障、養老保險、新業態形式、共享經濟及疫情防控下的靈活用工、勞動關系、失業保險和勞動保障等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
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以關鍵詞共現為基礎,將關鍵詞的共現網絡情況通過相似聚類的方法簡化成數目相對較少、種類相對集中的團簇[5]。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結果Q=0.846 5,S=0.976 3,Q值介于[0,1)區間,Q大于0.3,S大于0.5,則本文聚類結果可信。關鍵詞聚類結果見表4。
圖3 關鍵詞共現圖譜
表4 關鍵詞聚類統計結果
這10個聚類反映了靈活就業領域的主要研究熱點。對各聚類中的關鍵詞進行分析發現,各聚類中研究內容存在相互交叉現象。現將我國靈活就業研究歸納為“共享經濟”“社會保障”“勞動關系”“疫情就業”4個主題領域,詳述如下。
3.2.1 “共享經濟”研究主題
共享經濟背景下,靈活就業得到快速發展。近年來,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共享經濟逐漸成熟,傳統的勞動模式不再適應現階段勞動力市場現狀,為應對勞動力市場的結構性調整,不斷催生出新經濟、新模式和新業態,全球的勞動力形式也隨之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6],共享經濟的發展所創造的新就業形態,延展了靈活就業市場的邊界[7],使靈活就業成為我國一種主要的就業模式[8]。隨著靈活就業人員數量的逐漸增加,意味著我國新時期社會經濟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表現[9]。
3.2.2 “社會保障”研究主題
由于靈活就業自身固有的特殊性,社會保障問題難以健全。靈活就業作為新興的就業形式,其當前就業者的工傷及失業等保險政策尚不完善,部分靈活就業人員仍游離于社會保險制度之外,失業或受職業事故傷害后抵抗各種風險的能力較弱[10]。同時,由于靈活就業工作時間、地點、內容均不受限制的特殊性,使相關就業者的社會保障權益不同于傳統就業形式。與傳統就業者相比,靈活就業者的養老、醫療、工傷、失業及生育等保險都很難保障。受靈活就業人員繳費能力及繳費意愿影響[11],隨就業人數的增多,這類群體能否實現老有所養[12]、病有所醫[13]、工傷[14]、失業[15]、生育[16]有保障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社會保障問題。
3.2.3 “勞動關系”研究主題
靈活就業勞動關系復雜模糊。與傳統勞動關系不同,在靈活就業領域的工作業人員往往沒有與用人單位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多以勞務合同、口頭約定等方式代替,因此雙方之間沒有明確的勞動關系,當工作結束后雙方勞動關系自動解除。工作靈活性較強,傳統的雇傭關系被打破,呈現一種合作、雙方本著契約的精神履行各自義務的關系[17]。兩者間無明顯勞動關系,勞動關系模糊化,勞動關系、責任主體都難以界定,因此有研究者認為靈活就業不構成勞動關系。
3.2.4 “疫情就業”研究主題
新業態下的靈活就業成為疫情下穩定就業的重要渠道。2019年末,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給全球經濟帶來始料未及的沖擊,也給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影響,就業壓力顯著增大[18]。受疫情影響,部分行業面臨嚴峻的經營壓力,相關企業勞動者面臨待崗、失業、收入減少的風險,勞動關系愈發不穩定,勞動關系矛盾愈發凸顯[19]。疫情的發展和蔓延,導致勞動關系不穩定因素增強,勞動關系矛盾逐步激化[20]。此外,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多個文件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鼓勵自謀職業、自主創業,因此去勞動化的靈活就業因適應當下經濟形勢得以迅速發展,靈活就業群體也不斷發展壯大。
時序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一時間段內的研究趨勢。為了解靈活就業關鍵詞研究趨勢,對關鍵詞進行時序分析。圖譜以年份為標記點,每個時區都對應當年熱點關鍵詞,可清晰反映靈活就業自出現以來的熱點演進趨勢。
圖5 關鍵詞時區圖譜
從時區圖譜(圖5)可以看出,自1998年學者們開始對靈活就業展開研究,關注點主要集中于失業者、失業率,2000年開始對靈活就業的就業模式有所關注,2001-2004年,靈活就業的社會保險、社會保障問題被廣泛關注,2004-2014這10年間,相關研究沒有明顯突破,2015年靈活就業得到廣泛關注后,學者們對靈活就業方面的研究逐漸加深,特別是疫情發生以來,靈活用工方式使得靈活就業得到迅速發展。
為深入探討現階段蓬勃發展的新型就業形式,本文以知網數據庫中“靈活就業”研究文獻為研究對象,對靈活就業的研究熱點和發文趨勢開展研究。研究表明:總體發文量呈上升趨勢,近3年來發文量突破100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靈活就業的發展趨勢。呂紅、畢京福、何勤等教授是核心作者,發文量位于前列,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共享經濟下的靈活就業形式、靈活就業人員的社會保障問題、靈活就業人員勞動關系問題及疫情影響下的靈活就業問題。可見,有關靈活就業方面的研究,學者們多以勞動者為研究主體,圍繞其權益、就業形態發展展開研究。
現階段,學者們對于靈活就業的研究日趨成熟,對靈活就業人員的權益研究也較為廣泛。但在權益保障上,仍缺少相關制度保障的支持,因此可在原有基礎上,基于靈活就業的特殊性,因地制宜地建立健全適應靈活就業人員的保障制度。此外,國家、社會及就業者多方之間應協同合作,為靈活就業創造有益發展環境,促進其健康平穩發展,這也是今后可以重點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