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亞琴 周蓓穎
(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分院,廈門,361001)
近年來,隨著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接受各種類型的手術治療。然而,手術前的睡眠質量和情緒狀態對手術后康復具有重要影響[1]。在手術室護理中增加術前訪視與宣教作為手術室護理的改進措施,對患者的術前睡眠及不良情緒具有一定的影響。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相關文獻,探討手術室護理中術前訪視與宣教對患者術前睡眠及不良情緒的影響,并進一步提高在手術室護理中術前訪視與宣教的能力,以期提高患者的整體護理質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6月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杏林分院麻醉手術室收治的需要進行手術治療的患者130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5例。對照組中男40例,女25例;年齡22~53歲,平均年齡(47.58±1.27)歲;普外手術16例、泌尿系統手術11例、胸外手術14例、骨科手術24例。觀察組中男35例,女30例;年齡24~51歲,平均年齡(47.65±1.33)歲;普外手術18例、泌尿系統手術10例、胸外手術16例、骨科手術21例。2組患者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院內倫理委員會的審批同意。
1.2 納入標準 1)需要手術治療來改善或解決特定疾病或癥狀的患者;2)身體健康狀態適合進行手術,并且能夠耐受手術及麻醉過程的患者;3)手術被認為是最佳治療選擇,并且預期效果明顯優于其他非手術治療方法的患者;4)已經完成必要的評估和檢查,結果顯示手術是可行和安全的患者;5)積極參與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2]。
1.3 排除標準 1)有嚴重的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或其他重要器官功能障礙,無法承受手術風險的患者;2)有嚴重感染或其他活動性疾病,需要先進行控制治療后再考慮手術的患者;3)有出血傾向或正在接受抗凝藥物等影響止血功能的治療的患者;4)有嚴重的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無法理解和遵循手術后的護理指導的患者;5)對手術治療存在明顯的拒絕或不配合的患者。
1.4 護理方法
1.4.1 對照組 給予常規手術室護理干預。
1.4.2 觀察組 給予手術室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在常規手術室護理干預的基礎上盡心給予術前訪視與宣教,具體如下。1)成立術前訪視與宣教小組[3]:小組成員主要有手術室護士、病房護士以及麻醉師,其中護士長擔任小組的組長。2)組內培訓:為了提高小組成員的專業能力和溝通能力,對小組內成員進行相關的術前訪視與宣教內容的體系化培訓。3)病情管理:在訪視前準備階段,組員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病情整理,同時,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具有針對性的下一步治療方案,包括手術方式、麻醉方式等。4)術前訪視與宣教:組員在術前1 d(至少24 h以上)對患者進行訪視和宣教。首先,將院內的健康手冊及時發放到患者手中,并圍繞健康管理手冊展開健康宣講。宣講時,利用多媒體技術,如視頻、圖文并茂等形式進行健康宣講,以提高信息傳遞效果[4]。5)評估患者狀態:通過與患溝通過程中患者的語言、肢體和表情等進一步評估患者術前狀態。同時,使用已掌握的評估量表對患者的情緒管理情況與睡眠質量進行評估,以明確患者的睡眠質量和影響因素。根據評估結果,指導患者采取轉移注意力、熱水泡腳等方式以提升睡眠質量。與此同時,叮囑患者盡量在白天進行適量的有氧運動,以此來改善睡眠質量。6)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溝通時,組員以溫和而耐心的態度來幫助患者減輕術前的焦慮心理,同時為患者解答內心存在的疑問。這樣做希望能夠與患者建立起良好的信任關系,讓其充分信任護理人員,并提高患者的依從性。7)展開微信平臺延續護理:在完成術前訪視與宣教后,組員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展開延續護理。他們將疾病以及治療相關視頻上傳到公眾號中,這樣可以方便患者和家屬查閱和觀看,以此來提升他們的防護意識和管理能力。這樣的舉措有助于擴大宣教的覆蓋范圍,并更好地滿足患者和家屬的需求。
1.5 觀察指標 1)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比較2組患者睡眠質量的差異,評價條目主要包括入睡時間、入睡延遲、夜間醒來次數、早醒次數等幾方面。每個評價條目分值為0~10分,效果越好,評分越低。整體評價分數越低,說明睡眠質量越好。2)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比較2組患者焦慮、抑郁癥狀改善情況,評分越低,說明患者經過護理后產生的不良情緒越少。

2.1 2組患者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在入睡時間、入睡延遲、夜間醒來次數、早醒次數等方面相對于對照組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觀察組PSQI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后PSQI評分比較分)
2.2 2組患者干預前后SAS評分、SDS評分比較 干預后,觀察組SAS評分、SDS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SAS評分、SDS評分比較分)
手術患者通常是需要手術治療來改善或解決特定疾病或癥狀的人群[5]。這些疾病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器官損傷、腫瘤、先天性畸形、感染等。手術患者的年齡范圍廣泛,包括嬰幼兒、兒童、青少年、成人和老年人。不同年齡段的患者在手術前評估、麻醉選擇和術后護理等方面可能有所差異。手術患者的健康狀態對手術風險和預后影響很大。一般而言,身體健康狀態較好且沒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的患者更適合進行手術[6]。部分手術患者可能同時存在其他合并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肺部疾病等。這些疾病可能需要在手術前進行評估和調整,以減少手術風險。有些患者可能對手術感到焦慮、恐懼或抵觸,同時會影響到自身的睡眠質量。鑒于需要進行手術的患者具有如上特征,在進行手術之前,應該進行必要的術前護理。常規的術前護理是為了患者做好準備進行手術,確保手術過程安全順利。但是,對患者的情緒、心理上的干預比較有限,最終護理效果并不理想。為了進一步加強患者的術前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增加術前訪視與宣教,為患者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手術室護理,通過改善患者的情緒狀態,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
手術對于患者來說,通常是一個不確定和緊張的過程,而術前訪視可以提供機會與醫生或護士進行交流,了解手術的具體細節、風險和預期結果。這樣做可以幫助患者消除不必要的焦慮和擔憂,增強對手術的信心。通過術前宣教,醫生或護士會向患者詳細介紹手術過程、麻醉方法、可能出現的并發癥以及術后康復等方面的知識。這樣做可以使患者了解整個治療過程,并對自己將要面臨的情況有所準備。充分了解手術相關信息能夠減少患者的恐懼感,增加其主動參與治療的積極性。在術前訪視和宣教過程中,醫護人員會傾聽患者的顧慮和擔憂,并給予相應的支持和安慰。他們可以通過積極的溝通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使患者感到被關心和理解,從而緩解情緒壓力。焦慮和緊張情緒往往會影響睡眠質量。然而,術前訪視和宣教,可以減少患者的不確定性和恐懼感,從而幫助他們放松身心,改善入睡困難、失眠等問題[7]。
有研究表明,手術室術前訪視與宣教對于患者術前護理效果較好,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質量[8]。在護理干預后,觀察組在入睡時間、入睡延遲、夜間醒來次數、早醒次數等方面相對于對照組來說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見,觀察組的睡眠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同時,在護理干預前,2組患者的焦慮、抑郁程度無顯著差異。但是,在護理干預后,觀察組的焦慮、抑郁程度較護理干預前有所提升,同時,與對照組比較,焦慮、抑郁程度有了更顯著的改善。
綜上所述,手術室護理中的術前訪視與宣教對患者術前睡眠及不良情緒有顯著影響。通過有效溝通和交流,可以減輕患者焦慮和恐懼感,改善其睡眠質量。因此,在手術室護理中,醫務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的個性化關懷,合理安排護理措施,以提升患者的整體護理質量,具有臨床推廣價值。
利益沖突聲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