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之 王健 謝淼
[摘要]堅定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黨的二十大報告也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和黨的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社科學術期刊理應在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發揮自身作用。在此背景下,文章以《中國文學研究》的《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研究》欄目為例,探討社科學術期刊如何通過調整特色欄目定位,使自身學術品格與社會責任達到更高程度的統一,從而完成新時代賦予的使命。
[關鍵詞]文化自信;社科學術期刊;《中國文學研究》;特色欄目;定位
作為我國出版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主力軍,社科學術期刊是學術交流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目前,我國社科學術期刊有兩千余種,如何提升社科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值得相關從業者深思。著力打造特色欄目、展現不同風格,無疑是社科學術期刊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有效路徑之一。然而,一個特色欄目的開創和策劃,社科學術期刊除了要考慮其所承接的歷史、所涵蓋的領域和所輻射的地區,還應與時俱進,做到精準定位。隨著近年來出版媒介促進文化繁榮、引導公眾輿論的文化功能逐漸強化,出版媒介在黨的思想宣傳工作中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社科學術期刊也理應發生一些改變:不應局限于研究引導、成果評價、交流傳播、人才培養、科研成果轉化等學術功能方面,還要在堅守正確政治立場的基礎上,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進一步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意識地回應一些現實關切的問題。
《中國文學研究》是湖南師范大學主管、主辦,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承辦的省級文學類理論期刊,創刊于1985年。作為《中國文學研究》一直著力打造的特色欄目,《湖湘文學》為了順應當下形勢,于2022年正式更名為《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研究》,重新起航,致力于實現期刊學術品格與社會責任在更高程度上的統一,提升期刊學術影響力,完成新時代賦予社科學術期刊的使命。
一、欄目調整的新標準:文化自信
堅定文化自信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個場合提到文化自信。所謂文化自信,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先進性的自信。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激發黨和人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自豪感,在全社會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普遍共識和價值認同[1]。黨的二十大報告專列一章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并針對文化自信做出以下要求:“我們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在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國家軟實力將成為我國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石,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環節。因此,落實堅定文化自信的相關工作,也成為當前出版界的重中之重。
文學學術研究的價值,就是為文學以及文學中透露的社會認知樹立良好的思想導向。因此,《中國文學研究》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規劃《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研究》欄目,為該領域的學術研究做出了良好示范。《中國文學研究》選擇《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研究》欄目作為突破口,將文化自信落實到湖南源遠流長的地域特色當中,與此同時,以湖湘文化的優秀基因為文化自信建設提供更多有效資源,擔負起促進文化繁榮興盛的歷史重任??梢哉f,《中國文學研究》探索湖湘文化的過程,也是在政治層面貫徹文化自信戰略的過程。只有將文化自信貫徹到欄目的選題策劃中來,落實到選文的標準中來,才能使湖湘文化得到繁榮發展。
二、欄目調整的立足點:面向當下
社科學術期刊的欄目只有充分面向當下、結合當下、服務當下,才能迸發鮮活的生命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藝雙馨的文學藝術家和規模宏大的文化文藝人才隊伍”,這是對黨的十九大報告“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相關內容的進一步闡述。這為《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研究》欄目解決如何“面向當下”的論題提供了思路:把研究目標由遠拉近,更著重于湖湘當代文學的研究與批評。具體來說,其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研究》以“作品”為中心,評介一些具有現實意義或展現三湘風土人情的精品力作。如《中國文學研究》的2022年第4期就曾刊發對《山南水北》和《生還》兩部作品的研究論文?!渡侥纤薄肥侵骷翼n少功的重要寫實作品,韓少功以曾經插過隊的湖南汨羅縣八溪峒鄉為場景,記錄其對自然山水和人文鄉土的深入體察,“力圖提供另一種對中國的認識路徑”,并“將被輕率刪減的鄉村的意義加入正在迅速更新的對中國的想象和認同中去”[2]。《生還》則是《花城》雜志前主編、湘西土家族作家田瑛的中篇小說集,作者通過湘西形形色色的人物視角,營構了一個奇幻而神秘的湘西形象,繼沈從文、孫健忠等人的作品后,開拓了別樣的湘西敘事。兩部作品都借助文學這一特有方式,向世人講述了湖南故事,塑造了湖南形象。
其二,《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研究》以“作家”為中心,以老帶新,及時將本土優秀作家尤其是中青年代表作家推至臺前。從20世紀70年代末湖南作家在中國文壇聲名鵲起開始,“文學湘軍”就逐漸成為彰顯湖南文化實力的代名詞之一[3]。從古華、莫應豐折桂首屆茅盾文學獎到“湘軍七小虎”橫空出世,從20世紀60年代作家群、女作家群、兒童文學三大特色鮮明的作家群[4]到至今仍活躍在文壇的王躍文、韓少功、閻真、湯素蘭等人,湖南文學走過了篳路藍縷的發展歷程。如今,謝宗玉、馬笑泉、沈念、鄭小驢(鄭朋)等一大批中青年作家已嶄露頭角,成長為文壇中堅力量[5]。因此,《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研究》欄目除了關注名家名作,也有責任將冉冉升起的湖南文學新星挖掘出來。
其三,《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研究》以“評論者”為中心,在全國范圍內培養出一支較為穩定的批評隊伍。湖南省作協主席王躍文認為,創作與批評是文學發展的兩翼,缺一不可[6]。區域文化雖然在地方性的土壤中得以孕育滋養,卻受限于外部條件,使大部分學者對地方文學的研究難以為繼。故《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研究》欄目在自由來稿中擇優之余,也主動出擊,為欄目選定的作品尋覓合適的批評家。比如《中國文學研究》2023年第2期擬以王躍文《家山》、閻真《如何是好》、萬寧《城堡之外》這三部新作為研究對象,力邀文藝界的知名學者和評論家趙炎秋、葉立文、唐小娟等進行深度評論。《中國文學研究》還通過組稿的方式,有意識地集合專業的批評家,鼓勵他們把湖南文學作為長期研究方向之一。
綜上所述,《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研究》欄目立足于當代作品、作家、評論者,以“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為己任,將堅定文化自信的工作持續下去。
三、欄目調整的資源獲?。簹v史回顧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指出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倍谥腥A文化的偉大譜系當中,地域文化無疑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
從古代屈原、賈誼、杜甫等人展現的愛民興國的家國情懷到近代魏源、曾國藩等人提供的經世致用的方略意識,再到當代黃興、蔡鍔等革命者心憂天下的責任擔當和周揚、沈從文、丁玲等文學巨擘貢獻的浸潤人心的思想內涵,湖湘文學與文化有著燦爛悠久的歷史,依然是當下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里重要的研究課題。
推動湖湘歷史文化研究,一直是《中國文學研究》堅持的工作?!吨袊膶W研究》創刊伊始,即深度參與推動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發展的工作,服務于文化強省建設。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文學研究》連續4年設立 《湘籍作家研究》專欄,發稿范圍覆蓋古今,推出了一批有關賈誼、李群玉、黃周星、王闿運、沈從文、丁玲、張天翼等湖南作家的研究成果。《中國文學研究》后來幾經改版,仍陸續推出了《楚地作家與作品》《湖湘文化與湖南文學》《湖湘文學評論》《湖湘文學研究》《湖湘文學論叢》等專題欄目,不僅使發稿內容擴大到湖湘文藝、湖湘文化與湖南文學的關系等方面的研究,也開始聚焦莫應豐、古華、韓少功、殘雪等活躍于當代文壇的湖南作家。因此,調整后的《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研究》欄目,繼承了這一優秀研究傳統。比如,《中國文學研究》2022年的第1期的《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研究》就刊發了沈從文研究專題,其2023第1期又刊發了丁玲研究專題以及關于早期湖湘文學精神氣質的文章,皆是對湖南文學史的回顧和致敬?!吨袊膶W研究》若僅停留在這一層面,則仍未達到《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研究》欄目調整的初衷—對過往文學、文化史的梳理研究。《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研究》不僅要對文化歷史進行深描或復述,更需要在寫作經驗、人文精神、思想觀念等方面攫取新的意義,從而激活文化內在的生命力。
湖湘文脈中豐富優質的資源在中國文化乃至政治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新時代、新征程、新任務的背景下,《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研究》欄目更需要發揮其價值,通過學術研究的方式對相關文化現象進行甄別、推廣,以此深入湖南文學。在當下意識形態問題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中,社科學術期刊推進敘述歷史的工作也刻不容緩。面對時代的諸多變化,社科學術期刊需要闡釋這些變化從何而來,又將走向何方?!吨袊膶W研究》更要通過對湖湘文學與文化的深入挖掘,以史為鑒,找準未來的發展方向。
四、欄目的未來:在探索中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
近幾年,文學的區域性研究受到學界重視,如何避免同質研究和重復研究,仍需要研究者回歸文學本身去追尋答案,正如學者李怡所言:“‘地方不僅僅是‘中國的局部,它其實就是一個又一個不可替代的‘中國,是‘中國本身。從‘地方路徑出發,我們不是走向地域性的自夸與自戀,而是通達形色各異又交流融通的‘現代中國。”[7]這種通過文學“地方路徑”來重新辨析“文學中國”整體經驗形成的方式,是非常值得借鑒的。無論是面向當下,還是回顧歷史,《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研究》始終要以學術為根本,用深刻、思辨、創新的方式展現湖南形象,乃至中國形象。換言之,地域文學之于國家的意義在于通過作品,以當地人的優良品性來豐富中華民族精神的組成要素,以區域的社會境況來展現中國的現實境遇,以地方的文化體驗來充實“作為民族生存共同體的‘中國經驗”[7]。
但是,社科學術期刊不能停留于研究領域的象牙塔內,還需要為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為國家意識形態提供傳播平臺。因此,自黨的十八大提出文化自信的概念以來,諸多社科學術期刊的編輯團隊在不斷提升學術品位的同時,逐漸強化責任意識,致力于做好政治導向與文學研究之間的橋梁工作。
為此,《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研究》仍可做出一些嘗試:第一,在研究對象的選擇上,可以深入湖南文學創作現場,適當關注一些為時代立傳的優秀作品,比如集中反映脫貧攻堅、紅色基因、生態護理、“國之大者”等內容的長篇巨制,上文提到的萬寧長篇小說《城堡之外》即為湖南現實題材長篇創作工程選題[8];第二,在研究方法上,應注重理論創新,對作品的解讀不僅從外來文化的影響上尋求解釋,更要向本土文學和文化理論尋根覓源,踐行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理論、方針;第三,在人才隊伍的建設上,依托期刊和學科平臺,加強與湖南省作協、文聯、其他文學雜志社等相關單位的合作,在舉辦學術會議、建立專家庫、開辦湖南當代文學批評獎項等方面協力共進。
總之,改版后的《湖南文學與湖湘文化研究》欄目有創新,也仍需要開拓探索。未來,《中國文學研究》會根據欄目的反響,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發揚長處,彌補短板,真正將特色欄目提質為品牌欄目、口碑欄目,為湖湘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在社科學術期刊發展領域展現新作為。
[參考文獻]
[1]劉金田.大國記憶:新中國七十年經典瞬間[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
[2]王雪瑛.訪問韓少功[M]//收獲雜志社.收獲長篇專號:2017夏卷.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
[3]唐偉.文學“湘軍”的命名及意義[J].中國文學研究,2019(01):158-164.
[4]王偉,文述,何雯.文學湘軍30年回眸[N].中國文化報,2012-01-04.
[5]廖慧文,李婷婷.人才競相迸發,厚植新湖南文學沃土:新時代湖南文學發展成就綜述之三[N].湖南日報,2022-07-29.
[6]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南省作協主席王躍文、黨組書記胡革平率隊蒞臨文學院與《中國文學研究》編輯部展開交流[EB/OL].(2021-11-21)[2022-12-02].http://sdwxy.hunnu.edu.cn/info/1050/4635.htm.
[7]李怡.“地方路徑”如何通達“現代中國”:代主持人語[J].當代文壇,2020(01):66-69.
[8]廖慧文,李婷婷.打造精品力作 書寫新征程人民史詩:新時代湖南文學發展成就綜述之二[N].湖南日報,2022-07-28.
[基金項目]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2022年第一批“以學術期刊為平臺提升高校中文教師專業素養研究”(項目編號:220506194261927)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王婧之(1981—),女,湖南長沙人,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編審,《中國文學研究》編輯部主任;王健(1985—),男,山東成武人,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文學研究》編輯;謝淼(1982—),女,湖南益陽人,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學研究》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