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區域推進“智慧教育”的大背景下,學校教育面臨著數字化轉型的挑戰,星海實驗中學立足于數據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發現教育”研究,著眼于教學實踐,圍繞管理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三個維度,打造了形式新、內容實、有創造、能示范的學校創新評價體系。文章對此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發現教育”;評價改革;路徑探索
作者簡介:周曉陽(1970—),男,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中學。
學校綜合評價與全校師生有關,能聯通學校、家庭、社會,具備“指揮棒”的作用,關聯學校教育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星海實驗中學在教育實踐中,以“智慧教育”為引領,依托自身開展的“發現教育”課題研究,努力探究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的學校評價改革的基本理論、實施路徑、具體方案,打造形式新、內容實、有創造、能示范的學校創新評價體系。
一、三位一體的“發現教育”支撐下的學校評價內容
(一)重視教育滿意度
該體系以“進一步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進一步推動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為總體目標,以“教育好不好,百姓說了算”為改革思路,以“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位學生、發展好每一位教師”為宗旨,以教育服務滿意度為主要指標,推進學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協同發展,推進學校“一校多品”文化建設。
(二)創新評價方案
學校要采用發展性學校評價模式,堅持以發展性教育評價觀為指導思想。所謂發展性教育評價觀,是指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的教育評價理念[1]。為指導學校評價改革工作開展,蘇州工業園區教育局制定了相關評價實施方案。星海實驗中學依托易加綜素、易加評價、易加人才等平臺,創新評價機制,探索新評價路徑,設計了適合本校的評價改革體系。
(三)依托智慧平臺共享
蘇州工業園區全面啟動“智慧教育”建設,建成了覆蓋學生、教師、家長等用戶的區域“智慧教育”大數據應用體系。其中,政務管理平臺、數據管理平臺、教學管理平臺、教學資源平臺、教學應用平臺、校園安全及后勤管理平臺實現了區域全面共享,能有效滿足學校的應用需求。這些平臺為星海實驗中學的評價改革提供了支撐。
(四)融入課題研究
星海實驗中學改革創新的評價體系融入了星海“十四五”主課題——“數據驅動高質量發展的‘發現教育實踐與創新”。數據驅動是通過數據平臺不斷獲取、整合、分析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多種信息,研究教育教學中多方學情的動態數據,分析數據之間的內在關聯,從而實現有效管理、教學和促進師生共同成長的有力手段。
(五)聚焦學習評價路徑
教育數字化輔助評價包含教學評價、學程評價、作業評價、家校評價等多個方面的內容。星海實驗中學借鑒兄弟學校已有的學習評價方式,添置相關的設備與軟件,結合本校實際情況,利用數字技術精心設置了數據采集欄目,以此擴大學生綜合素質數據采集范圍,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和標準,提升數據統整的實效性和共享性,推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最終促進評價過程與學習過程的有機融合。
二、三位一體的“發現教育”支撐下的學校評價路徑
雖然基于大數據的管理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能夠有效保證評價過程的持續性、評價結果的精確性和評價內容的整體性,但也存在教師職能弱化、素質測評難以開展、學生隱私面臨威脅等問題[2]。要想深入開展“智慧教育”評價改革,學校要緊緊圍繞管理評價、教師評價、學生評價,不斷深化教育評價改革,強化過程評價,完善績效評價,健全督導評價。
(一)管理評價——加強組織建設,促使管理科學高效
學校應建立“部門+條線”雙重管理制度,讓責任更明確,讓管理更規范,讓評價更透明。領導班子成員要帶頭學習、執行教育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校督導室要牽頭實施教學督導和教育調研活動,定期進行自查,優化內部管理,提高辦事效率,把規范辦學的要求落實到招生入學、課程實施、教育教學、績效考核、招標采購、后勤管理等環節,做到各項管理工作流程公開,管理評價操作規范。
(二)教師評價——加強師德建設,深挖教師教學潛能
學校要重視師德規范評價和教學課堂評價,明確評價標準,積極探索教智融合的多元綜合評價路徑。
1.師德規范評價——立德修身育人,“四有”引領師德師風建設
學校要形成“一三三”教師評價框架,以爭做一名“四有”好教師為落實師德師風建設的中心,以學生、同行及家長為評估教師師德師風的主體,圍繞師德師風、教學能力、教研能力等評價教師的三大維度,形成良好的約束和監督機制,以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反饋調整,持續優化師德師風建設。
2.教學課堂評價——結合“發現教育”,全面培養“四有”好老師
(1)探索“發現教育”課程,構建學校德育課程體系。學校要以“發現教育”為驅動要素,踐行大德育觀,實現多元育人,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學生愛黨、愛國、愛社會的情懷,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依據大數據平臺有針對性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啟迪學生思維,激勵學生對已知和未知事物進行探究,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興趣,從而打開學生的成長上升通道,促使學生提出多途徑、創新性的問題解決方法。
(2)細化校本課程開設原則,把握好“六個特性”。①發展性。課程開設要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主動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②拓展性。課程要基于基礎學科教學進行拓展延伸。③科學性。課程的設計要體現科學性、社會性和系統性。④適合性。課程開發要與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水平相匹配,能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⑤廣泛性。課程內容要豐富,能滿足所有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⑥創新性。課程內容要與時俱進,包括最新的科技成果。
(3)完善評價四個方面的建設,豐富細化課程評價體系。一是課程計劃與培養目標的評價。其包括四個方面的評估:課程的價值與意義、課程目標的準確度和達成基礎、課程課時規劃的科學性、課程計劃的可操作性。二是課程預設與投入落實的評價。對課程預設的評價包括教師個人的知識儲備、教學資源的籌備與開發、教學組織與安排、實驗或參觀調查預案等評價要素;對課程投入落實的評價包括課程計劃、課程教材、教學設計、講義作業、活動拓展等評價要素。三是課程教學實施與過程數據的評價。在“智慧教育”大背景下,我們要將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區域教育質量監測等不同來源的教育信息數據作為判斷學校培養學生的成效的依據[3]。在課程教學實施上,學校要幫助教師樹立正確的教學觀,使其主動創新教學方式,努力做到教學方法靈活有廣度,教學風格獨特有溫度,教學拓展多元有深度。四是課程實施效果與目標達成的評價。課堂教學數據收集的途徑以學生課后問卷、課上視頻跟蹤拍攝為主,以教研同行問卷和課上教師個人反饋為輔。
(三)學生評價——堅持五育并舉,全面培養時代新人
品格提升,優化評價路徑。學校遵循教育規律,以“發現教育”為基礎,為每個學生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暢通“尊重—發現—成全”育人路徑,優化學生評價路徑。
推進“雙改”,構建智育體系。學校以提升學生素養為核心,以推進“雙改”(課程改革、課堂改革)研究為契機,聚焦課堂研究、課程研究兩個關鍵點,著眼學生未來的發展,開展“發現教育”理念體系、課程體系、評價體系的創新研究,構建培育學生綜合素養的智育體系。
固本強根,推進藝體建設。學校借助延時服務與大課間平臺,結合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要求,合理安排每天的體育運動,有序推進陽光體育運動項目,打造校園體育“一校多品”建設,切實增強學生體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綜合育人,頌揚勞動精神。學校充分發揮社會實踐育人功能,建構勞動教育課堂新樣態,重點踐行三“干”:(1)“能夠干”,讓每個學生都掌握基本的勞動技能,會自主干;(2)“堅持干”,讓學生形成不畏艱辛、努力完成勞動任務的良好品質,會努力干;(3)“巧勁干”,聘請校外專家傳授技藝,多渠道組織校外勞動實踐和社區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會用技巧來干活。
動態激勵,完善德育評價體系。星海實驗中學優化動態激勵機制,設有致遠獎、博星獎學金、未來之星、品學兼優生等獎項,有效激發了學生的進取心;改變傳統的單向評價方式,結合個人評價、同伴評價、家長評價、教師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充分構建學校、家長和學生全程參與的多元主體評價體系,有力推動素質教育的落實。
三、三位一體的“發現教育”支撐下的學校評價效果
在“智慧教育”、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學校要用好園區易加學院評價數據,有的放矢,由“以評代管”的傳統評價向多元參與、著眼未來的全面立體評價轉型[4]。
(一)管理評價——凝聚力量,創新工作思路
星海實驗中學優化了“教育益家”“教育扶貧”“廉潔清風”“黨員先鋒課”“教育集團(共同體)”五大行動,健全了各部門聯動管理機制,推出了《2021年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中學實施教學評價的創新方案》《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中學教學評價方案》《蘇州工業園區星海實驗中學課程評價方案》等,這些方案已在各項教學管理活動中落實推廣,實施反饋良好。
(二)教師評價——智慧施教,多角度賦能教學
以“發現教育”為基礎,在“智慧教育”評價改革推動下,星海實驗中學青年教師迅速站穩講臺,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準確把握課程內容的重難點,提升教學能力。在分析教材時,教師能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重新組合,促使學生積極思考,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評價教師充分借助“智慧教育”的輔助功能,暢通“尊重—發現—成全”育人路徑,實施初高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獲得了顯著的育人成效。
(三)學生評價——五育并舉,升級內涵建設
在“智慧教育”、數字化轉型大背景下,星海實驗中學從成績評估到五育綜合評價,以學定教,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資源效能,推進以“發現教育”為核心的系統化建設項目,著力打造“大數據賦能高質量‘發現教育的實踐研究”“聲入我心:‘融浸式吟誦課程的德育建構與實施”“‘生命科學與健康理解教育課程基地(2.0)”“‘星海+科創學院”四大項目。同時,其將靜態“三色圖”升級為動態“五色圖”,對學生學程評價進行了恰當、具體、有激勵性的分析。
星海實驗中學以評促教、以評提效,推進“智慧教育”評價改革,努力全面提升學校管理工作法治化、規范化、精細化水平,進一步優化教學評價環節,踐行“暢游式”蘇式課堂教學理念,提出“試水、暢游、深潛、發現”四重課堂教學主張,通過多元評價激勵機制促使學生從“小我”走向“大我”,助推學生成為愛黨愛國、陽光自信、身心健康、學業精進、智慧優雅的具有星海特質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石長林.發展性教育評價觀:新時代學校評價的指導思想[J].新教師,2021(4):5-7.
彭波,王偉清,張進良,等.人工智能視域下教育評價改革何以可能[J].當代教育論壇,2021(6):1-15.
李勉.構建基于學生全面發展的學校評價體系[J].中國教師,2021(1):30-32.
李凌艷.落實學校評價的基本認識與策略[J].人民教育,2021(1):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