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的出臺讓初中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陣地逐漸擴大,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文章結合積極心理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雙減”下的初中生積極心理的培養價值,探尋了“雙減”下的初中生積極心理培養路徑,旨在通過構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立體服務體系,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他們的深遠發展。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生;積極心理;培養路徑
作者簡介:徐小珍(1972—),女,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第十中學。
為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隨后,《“雙減”政策實施后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影響因素的變化分析》發布,該報告從學術的視角分析了“雙減”政策實施后,我國中小學生學業和生活的變化,展示了“雙減”政策在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積極作用。
作為初中學校的心理健康教師,應該推進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提質增效,全方面貫徹并落實《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以下簡稱《綱要》)的目標任務,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踐為主要內容,引領學生自主學習,增強內在實踐動機,培養積極心理品質,進而促進他們的健康、全面成長。同時,教師應利用好“雙減”政策實施的契機,多元實踐,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為他們的心理健康保駕護航。
一、積極心理的概念界定
積極心理指的是個人在與環境交互的過程中成長,并從中獲得較為持久、積極的情緒和情感經驗,對未來持有樂觀的態度。它是一個較為宏觀的概念,包含了個人思想、情感、行為等多個維度,能夠影響一個人的學習、工作及生活,為人的成長與發展提供積極正向的能量,主要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潛在性。積極心理品質的潛在性表現為它不易被發現和觀察,教師在培養學生積極心理時,需要通過與學生的互動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態。第二,穩定性。個人在后天環境中發展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后,很難因外界的干擾和刺激而發生變化。第三,創造性。積極心理品質所包含的樂觀情緒往往能給個人帶來充滿活力色彩的體驗,能有效地激發個人的潛能和創造力,使其保持活躍的思維,不僅善于思考和學習,還具備積極向上、勇往直前的品質。第四,適應性。積極心理品質能對個人的適應能力發展起到助推作用,能讓人基于周圍環境及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自我狀態,提高對環境的適應度。
二、 “雙減”下的初中生積極心理培養價值
(一)有利于促進學生情感發展
綜合分析現階段初中生的心理發展情況可以發現,一些學生存在不良心態。比如:有的學生過于悲觀,遇到挫折和壓力時,消極脆弱;有的學生缺乏寬容心、同理心,很容易出現偏激心理;等等。這些不良心態會影響學生人格的發展及完善。積極心理強調調動個人的積極情緒,使其利用自身的積極情緒發展自己[1]。教師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能充分挖掘學生的優勢,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引領他們感知自己在日常生活及學習中的積極面,使他們更好地體驗并享受生活及學習的多種模態,扭轉以往不良的心態,逐漸形成積極向上的情感。
(二) 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成長
初中階段的學生,面臨的學習任務相較于小學階段更重。“雙減”政策強調為中小學生減負、減壓,但是部分學校對于該政策的落實深度、廣度,以及具體措施的實效性還有待提升。同時,一些學生學習能力、學習狀態不佳,在適應“雙減”背景下的課程模式時存在困難,容易產生厭學、煩躁焦慮、自暴自棄、精神萎靡等問題[2]。積極心理學認為,一個人心理品質的形成受先天的個人性格與后天的教育引導雙重影響,成熟的心理品質能不斷影響并改變個人的性格及學習心理。教師專注于學生積極心理的培育,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成長,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暗示,使他們對課程學習保持良好且積極的態度。
(三) 有利于促進學生適應交往
初中階段的學生生活經驗、社會閱歷不夠豐富,且受青春期生理特征的影響,他們往往有著較強的自我意識,再加上家長的寵溺,他們在高效人際交往、維持和諧人際關系方面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積極心理學認為,所有的積極因素都能對個人的心理品質成長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3]。教師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一方面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升他們的品格修養,讓他們在人際交往中能夠具備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積極心理品質能有效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意識和技巧,讓他們學會以更為合理的方式與同學交往,以更為恰當的方式處理與同學之間的各種矛盾,這樣便能夠促進他們在集體中的適應交往,發展其社會屬性。
三、 “雙減”下的初中生積極心理培養路徑
(一)圍繞積極心理,合理設計培養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計在課程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將指引整個教學活動的開展。因此,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分析其中包含的積極心理品質,合理設計教育目標,指引學生在心理健康課堂中養成積極心理。《綱要》對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具體的目標,這為積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目標的設計提供了參考[4]。教師在制定目標的過程中,要仔細研讀課程標準,以《綱要》為指導,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合理設計體現積極心理培養的教育目標。
比如,教師在教學“正確認識自我”的相關內容時,要依據七年級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設計教學目標。本節內容屬于“積極自我”專題,課程綱要對此做出的解釋是“要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根據該學段學生的特點,教師要明確“積極自我”這一專題的教學內容是要讓學生認識并了解積極自我,進而學會接納自己的優缺點,具備在不同情境中關愛自我的能力。因此,教師可以設計教學主題為“認識自我”“悅納自我”“關愛自我”,并以此為基礎設計教學目標如下。
第一,學生能正確認識自我,客觀地看待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了解自我的多面性和潛能;能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有客觀而準確的評價;懂得完善自我、關愛自我的意義,學會幾種基本的提高自我、關愛自我的方法。
第二,通過小組合作、討論及探究等方式,多角度看待自己,提升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能力;能面對自己的困境,學會自我關愛。
第三,學生能明白悅納自我的重要性,樹立理性評估自我的正確理念;在生活中評價、反思、提升、關愛自我,學會自尊自愛。
教學目標的設計能指引教師的課程教學,聚焦學生“積極自我”品質的形成,讓學生能夠認知自我、悅納自我、關愛自我,善于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并利用這一優勢,不斷反省、完善自我,做最好的自己。
(二) 善用多元教法,優化教學活動
運用多元教學方法是實現積極心理教育課程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提升學生積極心理培養效度和力度的重要助力。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聚焦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活動的設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活動的需要,選擇講授法、角色扮演法、小組討論法、情境模擬法、自我反省法等,用科學合理、多元高效的教學方法為教學活動的開展服務[5]。整個課程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情緒和體驗,讓學生得以在教師設計的活動引領下獲得積極體驗,領悟內容主題,達成積極心理培育的目標。
比如,在教學“生命的精彩”相關內容時,由于本節內容屬于“積極意義”專題,因此教師需要讓學生認識到生命的可貴,學會珍惜生命,并能夠基于生命的意義,聯想拓展,反思學習的意義,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為自己的目標而奮斗,展現生命的精彩,讓學生能夠結合自身的現實生活經驗,探索人生的真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基于此,教師要科學設計教學活動,善于使用多元方法支撐自身展開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具體活動設計如下。
1.喚醒
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要通過情境教學法、講授法等方式喚醒學生的興趣,觸發他們關于生命的思考。比如,在課程教學的初始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中國醫生》片段,讓學生結合自身經歷過的特殊公共衛生事件的經驗,感悟生命的到來與離去,從視頻中看到無數中國醫生為守護人們的生命奮斗、奉獻的縮影,提出自己對生命的看法。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拋出一系列問題:“人固有一死,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那么怎樣的生命是精彩的呢?我們怎樣才能在自己的生命歷程中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呢?生命的真諦究竟是什么,一定要做出偉大貢獻才是精彩、有意義的生命嗎?”如上,教師通過視頻導入、談話生情、問題啟思等環節,喚醒學生的興趣與積極情緒,讓他們以“生命的積極意義”為主題,展開思考,進入課程學習活動。
2.體驗
當學生有了自己的思考之后,教師可以科學合理地設計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課程體驗。具體活動如下。
活動一: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朱德庸的一組幽默漫畫《我從十一樓跳下去》,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仔細閱讀漫畫,討論交流,說說自己的感想。
活動二:教師給每個學生分發一張小紙條(小紙條的刻度值為“10”,有十個刻度,代表人的生命“0~100歲”)并與學生玩一個游戲,要求學生根據如下問題完成游戲。
(1)你現在幾歲?(要求學生撕掉對應的時間刻度)
(2)你想活到幾歲?(撕掉理想年齡之后的時間刻度)
(3)你的學習生涯還剩多少?(將剩下的紙折成三份)
學生根據教師的提問,撕掉對應的時間刻度,能獲得對于“時間”的深刻體驗,并開始思考怎樣才能讓人生過得有意義。
活動三:教師播放視頻《親愛的安德烈》及《少年派》等,讓學生基于自身現在所處的階段,思考學習的理由(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抱負,學習理由自然不同),并通過交流互動明晰學習的意義。
3.反思
在結束教學活動之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生命的真諦是什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擬定訪談提綱,采訪身邊的人,如老師、同學、家人、鄰居等,將采訪所得的數據整理好,通過組內討論,最終形成答案。隨后,教師可以讓各個小組上講臺分享自己的調研結果,描述自己對生命真諦的理解。最后,教師再基于學生的表現進行點撥引領,讓學生明白生命不在長短而在質量,在追尋生命真諦的道路上,要不負韶華,只爭朝夕,以此升華主題,讓學生真正領悟生命的意義。
(三) 緊扣學生心理,實施科學課程評價
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評估是一個比較復雜的過程,因而教師需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手段,緊扣學生的心理發展情況,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且全面的評估。教師要綜合分析學生積極心理的達成度,而后根據學生現有的積極心理基礎,采用有特色的教學手段,持續推進學生積極心理的培養。對此,教師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實施評價。
1.量化評價
量化評價主要是采用心理測量法、問卷法等方式對學生的心理品質進行評估。對此,教師可以采用《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中國中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量表》展開問卷調查,依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在課程結束環節提出一些富有導向性的問題,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在結束了一個專題的學習之后,教師可以分發問卷調查表,讓學生自主填寫,以此實現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而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回答的問題及提交的問卷,以專業的視角評估學生的心理素質發展水平,檢驗教學前后學生心理素質變化的情況,以此對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發展情況進行科學評估。
2.定性評估
定性評估主要采用的方式為建立成長檔案,進行行為觀察、自我評估與他人評價。在學生入學之初,教師就要依據問卷調查表確定每一個學生的積極心理起點,形成學生積極心理成長檔案。隨后教師可以與班主任及其他學科教師積極交流,定期向這些教師了解學生的變化,實現行為觀察。在每次課程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指引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及組內成員之間的互相評價,以多樣化評價數據精準界定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情況。同時,教師也能結合評價數據,優化教學,持續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使學生做出行為改變。
結語
綜上所述,在“雙減”背景下,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顯得尤為重要。初中心理學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培養學生積極心理為目標,采取科學合理的策略與措施。對此,教師可以貫徹落實“教、學、評”一體化理念,合理設計教學目標,科學布置教學活動,完善教學評價系統,讓心理健康課程更科學、合理,契合新時代教育教學的方向,以此夯實學生的積極心理根基。
[參考文獻]
[1]路璐.高職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現狀及心理健康教育改進的思考[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6(7):118-120.
[2]康紅萍.初中生積極心理教育課程設計、開發與實施[D].贛州:贛南師范大學,2023.
[3]龐侃,盧勝志.中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路徑探析[J].基礎教育研究,2022(21):77-80.
[4]蔡錄元.培養初中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有效性策略[J].天津教育,2020(5):4-5.
[5]周燕.試論如何在心理課堂中有效培養初中生的積極心理品質[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