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美德、文化和精神,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在幼兒園階段積極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既是這一階段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又是對幼兒進行文化啟蒙、潤心養正的關鍵所在,更是引領幼兒樹立正確價值觀、培養文化自信的有效載體。現階段,部分幼兒園盡管一直致力于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但其在形式、方式上缺少創新,內容也不便于幼兒理解,所以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文章結合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創新的意義,從在一日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引入豐富文化資源、讀編演民間故事、賞唱跳民間音樂等四個方面詳細說明創新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策略。
關鍵詞: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創新
作者簡介:王若琪(1992—),甘肅省金昌市金川區第一幼兒園。
幼兒教育具有啟蒙性特點,而幼兒階段也是幼兒人格、智能發展的關鍵階段,因此,我們應該有意識地促進幼兒德智體美勞的協調發展。當前,隨著社會、家庭對幼兒啟蒙教育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很多幼兒園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教育內容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傳統文化教育的力度有所不足,新穎性也欠佳,這不僅不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也對幼兒的和諧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因此,探究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創新策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創新的意義
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是中華文明歷史長河的文化積淀。幼兒階段是幼兒文化啟蒙、人格塑造和世界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深度融合,不僅可以起到啟蒙教育的效果,而且有助于引領幼兒在活動和游戲中全面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豐富教育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同時,幼兒能夠獲得積極的活動體驗,在汲取到更多傳統文化知識的同時,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1]。此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特質和精神,創新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引導幼兒從中汲取精神力量,豐富情感體驗,萌發民族自豪感,在心中埋下文化自信的種子,日后自覺用實際行動踐行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二、幼兒園創新傳統文化教育的具體策略
(一)創設文化環境,營造濃郁文化氛圍
環境是幼兒園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幼兒與環境的交互過程中,他們可以汲取到鮮活的知識、豐富的經驗,實現元認知能力的顯著提升。所以,在開展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時,教師可以將環境作為一個切入點。
1.一日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
一日生活皆課程。教師應以幼兒一日活動為載體,將傳統文化合理地滲透其中,逐步構建出全過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盡可能多地為幼兒提供接觸和感知文化環境的機會,以此充分彰顯文化的育人價值,進一步深化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教室是幼兒日常學習、活動的主陣地,教師可以與幼兒一同布置教室和走廊環境,如剪窗花、繪制傳統紋樣、制作泥人等,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環境中,讓幼兒真正成為環境的主人,通過實踐的過程充分發揮創造潛能[2]。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午睡和午飯的契機,向幼兒滲透“食不言、寢不語”的傳統文化觀念,讓幼兒在吃飯時做到細嚼慢咽,在午睡時有意識地約束自己,保持安靜。通過在幼兒一日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初步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加快其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一日生活有了傳統文化的浸潤,會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妙不可言,使幼兒在與文化環境的交互中汲取知識、強化能力,為他們的成長打下良好基礎。
2.引入豐富文化資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蘊含著華夏兒女的勞動智慧和生活智慧,將其引入幼兒教育中,以游戲的形式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既可以讓幼兒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提高運動能力,同時也能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傳承優秀傳統文化[3]。以戶外運動為例,教師可以主題的形式帶領幼兒進行“大宋運動會”。在宋朝,人們的娛樂生活十分豐富,各項體育運動發展也極為繁榮。教師可參考宋人的運動喜好,設置投壺、蹴鞠、馬球、踢毽子、跳索、捶丸六道關卡,在每道關卡中詳細介紹此項運動的歷史以及在宋朝的發展情況,并在開始之前為幼兒詳細說明挑戰要求,當其順利完成全部關卡后,就可以獲得一份小禮物,如團扇、茶碗、國潮擺件等。這些運動項目具有獨特魅力,可以很好地吸引幼兒,調動其參與熱情,發展其運動能力,并使其切身體會到積極向上的體育精神。在組織活動的同時,教師也要密切關注幼兒的自主活動行為,從中挖掘幼兒的興趣點,進而針對性地組織對應的教育活動。比如當發現多數幼兒對蹴鞠極為感興趣時,教師可單獨組織一場別開生面的蹴鞠大賽。比賽開始前,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幼兒播放蹴鞠文化由來、蹴鞠演變的相關視頻,深化幼兒對蹴鞠文化的認識。接著,教師可以讓幼兒自由表達對蹴鞠的認識,如“蹴鞠就是踢足球”“蹴鞠不能用手”等,活躍氣氛。在了解完蹴鞠的相關知識后,比賽就可以正式開始,讓幼兒在活動中體會文化魅力。利用傳統文化資源調動幼兒熱情,以幼兒興趣為切入點組織多樣化教育活動,充分體現出幼兒教育以人為本的原則,可以將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幼兒,進一步激發其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
3.把握幼兒興趣點
天真爛漫,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這是幼兒與生俱來的天性。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把握幼兒的注意力和興趣點,針對性地組織傳統文化教育活動,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具體到實踐中,教師首先可以采用與幼兒面對面溝通的方式,初步了解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認識,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后順著幼兒思路,以幼兒能夠接受的方式,如講故事等,將傳統文化知識潛移默化地融入其中,幫助幼兒糾正對傳統文化認識的偏差,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和探究欲,為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順利推進注入催化劑。其次,大部分幼兒對動手操作具有濃厚的興趣。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之前,教師可以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歷史建筑圖片,并為幼兒提供彩筆、白紙、貼紙、小剪刀等工具,引導他們根據圖片與同伴合作繪制建筑物。在幼兒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融入與建筑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或是在恰當的時機提出相關問題來啟迪幼兒的思維。通過這樣密切關注幼兒的操作行為,并適當予以點撥指導,可以在一邊動手一邊講述的教育模式中,徹底突破固有的教師講、幼兒聽的教育模式限制,為幼兒園課堂教學注入更多升級活力,確保幼兒能夠將傳統文化知識內化于心。此外,教師還可以利用節日契機組織主題活動。以“走進中秋”為例,教師可鼓勵幼兒通過多種渠道查閱節日資料,了解中秋節相關知識、節日起源和傳統習俗,然后讓他們在班級內分享所搜集的信息,并帶領他們制作月餅。通過月餅的制作過程,讓幼兒體會勞動的艱辛和不易。此種活動有助于活躍班級氛圍,讓傳統文化教育形式更加靈活,同時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培養他們的勞動意識以及動手實踐能力。
(二)設計主題活動,傳統文化入心入腦
在幼兒教育中,主題教育活動是最重要的教育形式之一。在創新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組織形式多樣的、兼具啟發性和趣味性的系列教育活動,來實現傳統文化與幼兒教育的深度融合[4]。
1.讀、編、演民間故事
民間故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題材豐富、貼近生活的特點,其中包含了瑰麗的想象、對英雄的贊頌和對民間美好生活的記錄。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時,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結合民間故事進行閱讀、創編、表演等活動[5]。以“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為例,由于該故事背景與幼兒所處時代相距甚遠,而且故事內涵也有所外延,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繪本故事的形式與幼兒一起閱讀,使幼兒初步體會孔融的謙讓品質。接下來,教師可創設公交車讓座的情境,引導幼兒思考“公交車上會發生什么事情”“孔融會如何做”,盡管幼兒的回答各異,但都是他們思考故事內涵的過程,能使他們懂得互相謙讓、關心他人、尊老愛幼。最后,教師可以鼓勵幼兒結合情境,自主創編“孔融讓梨”的故事,并合作將其演繹出來。通過這一過程,中華傳統美德能真正入心入腦,使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
2.賞、唱、跳民間音樂
相較于其他藝術形式,民間音樂多源自鄉間并流傳于街頭巷尾,具有顯著的地域性特點。它通過節奏和旋律來表達文化和情感,更易于被幼兒理解和接受。在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中,教師可以利用民間音樂組織教育活動,帶領幼兒賞析音樂,伴隨音樂唱跳,從而獲得獨特的文化體驗,有效發展幼兒的創造力[6]。以《竹竿舞》民間音樂為例,教師可采取談話和情景表演相結合的方式,幫助幼兒初步了解竹竿舞。在學習過程中,考慮到很多動作對于幼兒而言存在一定的難度,教師可通過看圖譜的方式,幫助幼兒直觀地觀察竹竿舞的基本步伐,同時帶領幼兒感知音樂的旋律,并指導幼兒用手或其他動作來打節拍,使幼兒全身心地投入音樂的旋律和節奏中,感受黎族歡快的舞蹈風格。最后,為了使幼兒能夠互相配合跳竹竿舞,并體驗其中的樂趣,教師可鼓勵幼兒結合“嘿呦、嘿呦、嘿嘿呦呦、嘿呦呦”的節奏,牢記“嘿”為左腳、“呦”為右腳的技巧,從而順利開展活動。這樣的民間音樂活動集成了賞析、歌唱、舞蹈三項內容,與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相適應,讓幼兒有機會近距離接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深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
(三)推進家園合作,增強文化育人價值
若想全方位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除了完善的課程體系、正確的育人方向和扎實的師資力量,還需要家長積極參與并密切配合教師,形成育人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并確保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目標得以實現。
1.轉變家長教育理念
為推動傳統文化教育與幼兒教育的深度融合,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家長更新家庭教育理念,在關注幼兒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也應兼顧培養幼兒的綜合素質。幼兒教育的側重點在于利用幼兒的童真童趣和好奇心,通過課程游戲化的方式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幫助幼兒積累經驗、習得技能,為將來的學習做好充足準備。若是家長的教育理念更新不及時,對幼兒園的課程游戲化教育形式有所疑慮,勢必會對幼兒教育質量產生消極影響。為切實改善這一現狀,教師應積極與家長保持溝通,向他們傳遞“五育并舉”的教育理念,使家長深刻意識到幼兒德智體美勞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在家庭教育中有意識地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導孩子學會觀察、認真思考、用自己的方式解決問題。同時,教師也要向家長深入解讀傳統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將幼兒在接受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取得的進步和學習成果直觀展示給家長,以消除他們的顧慮和擔憂,提高家長對傳統文化教育的認同感,為家園合作共育奠定堅實基礎[7]。
2.積極開展親子活動
以家園合作共育的方式推進傳統文化教育,在獲得家長的支持和認可的同時,還應充分發揮合作共育的優勢,引領家長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教育中,以親子活動的形式帶動幼兒,使幼兒自主在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并以實踐行動傳承傳統文化。以“中華美食”親子活動為例,教師可以邀請家長來到園內,與幼兒一同包粽子、捏湯圓、抻面條等,同時以視頻、照片的形式記錄下親子活動的全過程,并將其分享到幼兒園官方網站、微信平臺等,展示幼兒的學習成果。這樣既能讓家長更多地了解幼兒,使傳統文化走進家庭生活,也能讓幼兒感受到喜悅與滿足,調動他們參與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熱情。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日常教學安排、家長的時間安排,利用假期時間與家長一同帶領幼兒參觀當地古建筑,在參觀的途中為幼兒詳細介紹建筑特點,并引申出相關的歷史故事、成語典故等,使幼兒在玩樂中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初步認識,有效拓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空間。
結語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悠久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始終處于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的狀態。在幼兒教育中,對傳統文化教育的創新要求教師有意識地挖掘傳統文化資源及要素,在此基礎上根據幼兒的天性特點、興趣愛好等實際情況,合理地將傳統文化融入一日活動,并在園內創設文化環境,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同時,為了讓傳統文化入心入腦,教師還需要精心設計主題活動,采取讀、編、演民間故事,賞、唱、跳民間音樂的活動形式,引導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在耳濡目染、親身親歷中,沉淀、積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真正實現在玩中學、學中玩,以此實現培養幼兒文化自信的目的,促進幼兒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岑,張美霞.幼兒園傳統文化課程實施價值及策略[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22,24(6):24-27.
[2]季瑞.傳統文化融區域,經典無聲潤童心: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大班區域游戲的實踐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2(31):11-13.
[3]來永海.傳統節日文化教育在幼兒園區域游戲中的融合[J].新智慧,2022(27):42-44.
[4]夏迎春.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幼兒園一日生活中的實踐[J].天津教育,2022(26):126-128.
[5]楊冬梅.創新之花在幼兒園綻放:傳統文化在幼兒教育中的創新實踐探究[J].山西教育(幼教),2021(5):50-51.
[6]沈明泓,朱夢媛.幼兒園傳統文化教育的創新模式:認知結構重構的研究[J].昌吉學院學報,2021(1):98-101.
[7]蔡一娉,吳麗芳.傳統節日文化在幼兒園美術教育中的創新實踐:以端午節為例[J].福建教育,2019(15):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