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蓉
摘 要:為了在初中美術課堂實現較好的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本文介紹了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意義,論述了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開發,并進一步探究了初中美術教學中應用優秀傳統文化的措施。最后得出結論,優秀傳統文化是一種具有強大生命力、包容性的文化,將其應用到初中美術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初中美術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2.052
基礎教育改革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初中各學科教育優化的重要元素。《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課程性質”明確提出:“著力加強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但是,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不足,不利于學生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探究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融入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美術教學的意義
1.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優秀傳統文化反映著中國古人的審美,集成了“天人合一”“陰陽有序”“物我一體”等審美理念,具體到古建筑中,表現為建筑與環境有機融合的優美意境、建筑中軸布局。將上述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美術教學中,可以促使學生全方位體悟中華傳統文化中的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2.激發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
優秀傳統文化年代跨度較長、類別多樣,記載著我國古代各個朝代的政治、經濟、科技發展水平,也記錄著人類的居住生活方式。在初中美術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借助傳統文化背后蘊含的歷史元素,激發初中生的文化傳承意識,促使初中生主動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3.豐富美術視覺內容
視覺性是初中美術學科的重要特性,表現在圖像、影像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表現基礎是視覺,組合了色彩、外形、質感等多個元素,相關元素或源于自然或人工創造,或平面或立體,將其靈活展現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可以進一步豐富美術學科的視覺內容,為美術視覺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充足的支持。
二、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開發
1.古建筑文化在美術教學中的開發
古建筑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一,承載著中華民族輝煌的建筑歷史。在基礎美術教育課程中貫穿古建筑文化的傳承勢在必行。從人教版初中美術教材來看,涉及建筑的內容較多,如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美麗的校園》、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美好宜人的居住環境》和第五單元《移步換景 別有洞天——中國古典園林欣賞》、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古城鎮美術文化考察》《感受中國古代美術名作》等。
在多樣化呈現古建筑文化的基礎上,教師應根據當地情況,講授特色傳統建筑文化。區域古建筑是區域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初中生日常生活的重要一環。大多數初中生對區域古建筑具有一定認知基礎,教師應提前了解學生對區域古建筑的認知,以此為基礎,有針對性地開發有教育價值的古建筑文化元素,并將其應用到美術課程教學中,促進教材中的美術知識與學生現實生活有機整合,加深學生對傳統建筑文化的認識。
2.版畫文化在美術教學中的開發
版畫是我國特有的傳統印刷工藝,將雕刻、繪畫、印刷進行了有機整合。作為依托中國畫特有水印滲透原理的版畫,整合了刀刻痕跡與顏料,展現出獨特的魅力。比如,由我國明代十竹齋胡正言創造的木版水印版畫,以“饾版拱花”曲直方圓、設色分版勾摹、剛柔枯潤著稱,是具有特殊價值的文化寶藏。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版畫獨有的藝術韻味、精細雕刻的工藝、制作技法均可應用到課程中,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動力。
比如,在人教版美術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情趣濃郁 能工巧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增設版畫模塊,拓展美術教學資源,突出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美學趣味。具體課程資源開發時,教師可以參考《十竹齋簡譜》(明末清初胡正言編),提取梅、蘭、竹、菊、荷花等內容。隨后根據造型·表現領域教學目標,聚焦版畫技法、細節,開展教學指導,為學生拓展課本以外的文化知識,促使學生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樂趣,激發學生在美術學習中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
3.書畫文化在美術教學中的開發
美術教材是美術課程中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開發的主要依據。教師應充分解讀美術教材,結合課程內容,了解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方向。書畫是當前人教版初中美術教材中的重要內容,古書畫在其中占比較高。因此,教師可以立足書畫欣賞與評述,開發優秀傳統書畫資源。在已有教材內容編排基礎上,教師可以圍繞每節課的主題,進行相關優秀傳統書畫文化的發掘,適當篩除重復性內容,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多樣性原則。
具體發掘書畫文化資源時,根據“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借物寓意”“寄情山水”幾個模塊內容,教師可以突出審美性、應用性、文化性特征,適當取舍,比如,在“詩書畫印的完美結合”模塊,聚焦文化性特征,發掘與詩、書、畫、印作用、特點相關的歷史知識,提升學生對傳統繪畫元素的認識,促進學生對書畫用具工藝魅力的了解;在“借物寓意”模塊,聚焦應用性特征,發掘與中國畫主要類別、題材相關的元素,特別是作品背后的傳統文化故事,豐富學生文化體驗感,促進學生對中國畫內涵的理解;“寄情山水”模塊則聚焦審美性特征,搜集與山水畫相關的知識,整合山水畫常用筆法、常用墨色,進一步促進學生對中國繪畫文化的了解。
三、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美術教學中的應用
1.設置學習領域的教學目標
初中美術課程由設計·應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造型·表現幾個學習領域組成。根據各學習領域特點,教師可以進行優秀傳統文化應用目標的合理設置。
在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應用目標為:從優秀傳統文化形象與功能的關系著手,引導學生認識設計造型、媒介素材、色彩等要素。同時在美術課堂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中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元素,鼓勵學生利用相關元素進行設計實踐,促使學生初步了解對稱與均衡、對比與和諧等原理的應用。
在欣賞·評述學習領域,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應用目標是:引入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優秀傳統文化載體,將本土文化與其他地區文化對比,鼓勵學生從多種視角利用語言或文字表達個體感受。同時滲透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比較、分析、描述方式,啟發學生利用簡單的美術術語分析當地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并在表達個體感受的同時完成簡短評述。
在綜合·探究學習領域,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應用目標為:依托小學初中兩階段美術學科知識,發掘多種美術媒介素材,帶領學生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歷史。同時組織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促使學生主動了解自己身邊的優秀傳統文化,在探究中正確認識優秀傳統文化保護與現代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提出個性化意見。
在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優秀傳統文化的活化應用目標是:借助恰當的工具與媒介素材表現,促使學生主動記錄自己在生活中接觸的優秀傳統文化,并體驗不同造型手法在優秀傳統文化表達中的不同效果,可以運用色彩、線條、形狀、空間、肌理、明暗等造型元素,以繪畫、立體造型等手段表現日常生活中的優秀傳統文化。
2.選擇恰當的應用角度
優秀傳統文化依賴于特殊的社會和文化生存環境,基于此,教師應改變以往單一講授方式,結合新課程特點,恰當選擇優秀傳統文化應用角度,由簡單的畫作鑒賞、臨摹改為對中國書畫部分的詳細賞析和典型書畫作品白描臨摹,為學生提供接觸優秀傳統文化的機會,促使學生在接觸優秀傳統文化過程中體驗到成就感,并生成民族自豪感。
以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構圖的作用》為例,課程主要通過帶領學生欣賞不同構圖作品,引導學生學習領悟組織畫面的重要作用。根據課程內容,教師可以摒棄以往構圖的展示方式,而是將中國畫的詳細賞析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展現角度,帶領學生集中感受中國畫構圖中的常用方法,包括居中取勢法、均衡取勢法、少而精取勢法等,在加深學生對構圖認識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文化自豪感。具體教學前,教師可以準備復印的《臥游圖》(明沈周)、《漁父圖》(元吳鎮)、《漁樵耕讀圖軸》(清顧繡)以及墨水、細毛筆等。導入環節,播放一組漂亮的中國水墨畫,并提出問題“這些畫是怎樣組織元素的”,從而導入課程,帶領學生總結國畫的特征,順利進入國畫學習環節。進而利用師生協作探究的方法,了解《臥游圖》(明沈周)等優秀作品的構圖技巧,并鼓勵學生從教材中尋找答案,為下一階段的構圖實踐奠定基礎。
3.應用多元教育教學方法
針對不同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可選擇的教學方法具有一定差異。教師應注重多元課程教學方法的應用,確保教學方式與優秀傳統文化特征相契合,順利達成課程教學目標。在基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初中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形象教學法、情境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種方法。
形象教學法主要是在口頭闡述的基礎上,借助實物展示課程內容,促使學生可接觸、可感知,幫助學生明確課程重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特別是在本土傳統文化應用過程中,教師可以實地考察、實地寫生等方式,帶領學生直接觸摸、欣賞傳統文化所在環境,直接刺激學生的感官,加深學生對相關文化的認知。
情境教學法主要是在課前導入環節,將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引入課堂中,便于學生觀察。同時在學生觀察過程中提出問題,吸引學生注意力。比如,在人教版美術九年級上冊《獨樹一幟的中國畫》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洛神賦圖》(東晉顧愷之)、《步輦圖》(唐代閻立本)、《韓熙載夜宴圖》(五代顧閎中)、《清明上河圖》(北宋張擇端)復印件展示在講臺上,或者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教學視頻“中國畫的故事”,要求學生了解中國畫的發展史,并簡單介紹中國畫在中國書畫文化領域的重要作用。進而提出問題“在古代,中國畫主要利用什么創作?”利用一個問題,將碎片化的知識串聯起來,促進學生系統感知相關知識。
角色扮演法是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要求在賞析美術畫作的基礎上,組織學生扮演畫作中角色,以第一視角演繹畫作人物特定時期的心境,進一步體會作者創作時的思想感情。在學生演繹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表個人感悟,促使學生深入體會中國文化的魅力,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文化體驗感。
比如,在人教版美術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2課《借物寓意》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展示《蔬果圖》(清吳讓之)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結合畫作創作背景和畫家經歷,演繹圖中柿子、白菜,從第一時間表現畫家的精神追求,并在演繹中切身感受中國畫借物寓意的理念。
4.注重多維美術教育評價
評價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用于初中美術課堂教學的重要模塊,多維度評價是提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用效果的保障。因此,教師應注重發揮外部評價的引導作用,整合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小組互評等方式,從客觀視角診斷、剖析學生對美術知識、技能以及優秀傳統文化的掌握情況。
評價過程貫穿課上活動參與、作業反饋的整個過程,以學生回答問題情況、角色扮演情況、詩詞吟誦情況、古建筑模型制作情況等作為評價指標,由學生利用美術學習任務單對個人學習成果進行評價,并允許小組互相評價。隨后將評價結果逐一記錄到學生美術學習檔案袋內,充分發揮學生學習檔案袋質性評價的作用,整合學生過程性表現,為下一節課程中優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應用提供依據。
在開展學生學習過程評價的基礎上,教師應請學生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學習活動設計、教材處理等幾個方面,進行課堂指導質量評價,便于充分發揮評價促進教學優化的作用。在教學目標設計評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知識目標、情感目標、技能目標幾個方面,進行教學目標明確性、清晰性、合理性的評價;在教學過程設計評價時,學生可以從設計過程完整性、設計程序有序性、是否關聯新舊知識、是否完整展現知識發生發展過程等幾個方面進行評價;在學習活動設計評價方面,學生可以從學習活動設計具體性、是否適滿足個人需求等方面進行評價;在教材處理評價時,學生可以從是否化難為易、是否突破重點、引導是否及時、是否突出美術藝術性等幾個方面進行評價。
綜上所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關系到中華民族的發展,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因此,教師應正確認識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激發學生文化傳承意識方面的作用,結合現有教材,開發建筑文化、版畫文化等本土特色文化。在本土特色文化開發的基礎上,教師可以綜合利用多媒體情境創設、角色扮演、形象教學等方法,將其應用到美術課程中,激勵青少年一代肩負起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 高玉《地域文化資源在美術課程中的應用》,《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年第19期。
[2] 任蕾《傳統茶文化元素在初中美術教育中的應用》,《福建茶葉》 2023年第6期。
[3] 孔國慶《我國美術教育教學中對傳統審美意象的傳達——評〈中國傳統審美意象與美術教育〉》,《中國教育學刊》2022年10期。
[4] 馬丹《“視覺圖像”與“文化意蘊”的融合——美術鑒賞課程核心素養的建構研究》,《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6期。
[5] 叢娜《從現代化融合角度淺析我國傳統民間美術在高職美術教育中的應用——評〈新編美術教育學〉》,《化學試劑》202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