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鑫
摘 要:幼兒教育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教師在教育中滲透“二十四節氣”文化,既是使傳統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豐富幼兒教育內容、推進幼兒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徑。本文闡述了“二十四節氣”的內涵,分析了“二十四節氣”在幼兒園課程教學應用中的問題,提出了對應的措施,以便為后續的教學活動提供參考。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 幼兒園課程 有效滲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3.12.057
幼兒教育對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幼兒教育指導綱要》中對當前的幼兒教育方向和策略進行了調整和優化,教師在履行幼兒看護和基本知識的傳播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用幼兒極強的可塑性來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在完成立德樹人教學任務的同時,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傳統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滲透就為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了良好的條件。“二十四節氣”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幼兒日常生活中也極為常見,并且幼兒通過生活實踐對其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認知,將其融入幼兒園課程中具有一定的優勢。幼兒通過與“二十四節氣”中所對應的自然活動的互動,可以更加深刻地去理解傳統文化,增強教學效果。這樣的教學內容符合新課改下幼兒教育的基本要求,能夠滿足幼兒課程設置的需求,實現對幼兒文化素養的培養。因此,教師將“二十四節氣”與幼兒園課程相結合,對于幼兒的全面發展和幼兒教育質量的提升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二十四節氣”概述
(一)內涵
在當前的幼兒教育體系中,“二十四節氣”的相關知識是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核心內容。在教學過程中,不論是教學環境的布置還是教學內容的設計都充滿了濃厚的節氣特色。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農業種植及管理過程中往往是通過自然節氣來判斷和確定作物的種植情況。因此,“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人智慧的結晶,一度被稱為我國的第五大發明。
何為“二十四節氣”呢?具體來講,“二十四節氣”指的是古代人民基于農歷(陰歷),經過對一年內每個季節、每個季度所呈現出來的氣候變化、季節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農作物帶來的影響的深入分析,而得出的一種具有標識功能的對應節令。同時,基于每個節令與地球公轉軌跡的直接關聯,人們對地球的公轉軌跡進行了劃分,由此就形成了“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不僅對農業生產有極其重要的影響,還能為辨別和預測氣候變化提供依據。同時,“二十四節氣”作為我國獨有的形式,每一個節氣都是人與自然進行溝通的重要方式,能夠體現出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二)學習特性
1.自然性
“二十四節氣”是古代社會人們在勞作中通過觀察四季和天氣的變化以及對農作物產生的影響,從而總結出來的自然發展規律,反映出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以及對自然變化的尊重,更能體現出人們利用這種變化進行創造的智慧與力量。自然的變化是影響農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二十四節氣”展現的是二十四個時節以及對應的氣候特征,能夠指導人們實施農事行為。因此,“二十四節氣”是人們的生活與自然緊密聯系的橋梁。
2.時序性
節氣是跟隨四季的變化而產生的,四季的輪換又有著一定的規律性,“二十四節氣”的內容也就呈現出時序性特征,這主要體現在自然變化的規律與農事的交替活動。在“二十四節氣”中,每個節點對應的都是農事活動的具體內容,也就是說春種秋收,不能打亂順序,要嚴格按照時間順序去開展對應的農業活動。
二、幼兒教育中融入“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一)有助于對教學內容的優化
在幼兒課程教育中融入“二十四節氣”可以讓教學內容豐富起來,比如,教師將“二十四節氣”中的一些現象與生活聯系起來,創編出一些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歌謠,在教學過程中教會幼兒,讓幼兒在學習中體驗到生活的美好與快樂。同時,“二十四節氣”是生活的真實反映,教師將其融入教學中就可以引導幼兒走近自然、走近生活,從中學習到課本中沒有的、有趣的新知識。教師還可以基于“二十四節氣”設置很多有趣的探索性活動,這不僅使課內外資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也進一步優化和豐富了教學內容,進而激發出幼兒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主動性。
(二)有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
實際上,“二十四節氣”并不僅僅是一種季節變化的體現,其中蘊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涉及的領域也非常廣泛。比如,節氣中都會對應一些天氣情況,像下雨、冰雪、大風、旱澇、潮汐等,這些都涉及氣象領域、天文領域的知識。而這些知識在當前的幼兒常規教育中出現的概率非常低,不僅教師不具備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在教師看來幼兒也不會明白這些內容。這就影響了幼兒的全面發展。而“二十四節氣”雖然涵蓋了這些深奧的內容,但它卻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幼兒也會在長輩的口中獲悉節氣名稱及部分內容,這樣的課程會降低教學的難度,會讓幼兒產生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利用“二十四節氣”來滿足幼兒“知天文、知地理”的需求,進而促進其全面發展。
三、幼兒教育中融入“二十四節氣”存在的問題
(一)從教師角度分析
幼兒教師雖然具備專業的教學能力,但只局限于常規教育中,很少有教師對“二十四節氣”有足夠深刻的了解,在教學中無法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入講解。另外,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視,教師在設置課程時采用的形式較為單一,通常是將“二十四節氣”作為一個獨立的教學板塊,由教師帶領幼兒一起朗讀、背誦或者出示圖片、展示多媒體課件等,沒有與生活實際進行聯系。幼兒所掌握的“二十四節氣”知識只停留在其名稱上。
(二)從生活環境分析
一方面,現在的幼兒是溫室中的花朵,享受著極為豐富的物質生活條件,很少有機會走近自然、親近自然,即使有,也只是在家長的陪同下進入公園中、花園中或植物園中走馬觀花般地觀賞不同植物,對其生長狀態、規律、所需條件等知之甚少,自然也無法理解“二十四節氣”的真實含義。另一方面,家庭生活也沒有為幼兒的學習創設必要的環境與條件,一般情況下,幼兒的父母都不會關注這些節氣,只有爺爺奶奶這些老一輩人對于“二十四節氣”有一些了解,但是他們卻很少會與幼兒談論“二十四節氣”。基本所有的家長都會將關注重點放在對幼兒常規教育上,這樣就讓“二十四節氣”的滲透失去了良好的環境。
四、“二十四節氣”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滲透措施
(一)前期準備
1.從實際出發制定科學的教學目標
課程目標一方面在總的取向上是培養幼兒對“二十四節氣”的關注和對大自然的尊重與熱愛,另一方面在年齡段走向上,小、中班側重于對節氣的參與和感受,大班則側重于對節氣的理解和表達。比如針對“驚蟄”這一節氣制定的課程目標如圖所示:
2.要基于實際科學選擇內容
“二十四節氣”課程涵蓋了五大領域的學習內容,與幼兒的生活息息相關。課程以主題的形式進行建構。每個節氣為一個主題,而每個主題要包含四大板塊:自然探索板塊:主要是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氣候、物候現象的觀察和探究。節氣體驗板塊:主要是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農耕活動、風俗習慣和民俗游戲的體驗。文化藝術板塊:主要是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詩詞、音樂、美術的感受和表達。飲食保健板塊:主要是與“二十四節氣”相關的健康教育和飲食保健建議。以清明為例展示課程內容如圖:
(二)滲透措施
1.從幼兒興趣入手選擇對應的教育資源
幼兒興趣是提升教學效率的關鍵因素,因此,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分析幼兒的學習需求,觀察他們的興趣點,以此為基礎選擇恰當的教育資源開展相關活動。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二十四節氣”產生深刻的了解,包括它的文化內涵、產生的背景、涉及的一些歷史典故等。這樣,教師在開展教育時才能用豐富的學識來吸引幼兒,并讓幼兒在教師的娓娓而談中逐漸了解“二十四節氣”,只有從思想上有了正確認知,學生才能更好地跟隨教師的節奏去學習。
另外,教師要對“二十四節氣”中蘊含的價值進行深入挖掘和利用,并圍繞特定的主題開展實踐活動。幼兒對外界事物的認知和理解一般都是通過自己的參與來感知和體驗的,因此,教師要綜合考慮“二十四節氣”文化元素對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是否會產生促進作用,以此來組織實踐活動,讓幼兒產生興趣,并能從中學習到某些知識和技能。
2.從教學環境入手,營造學習氛圍
教師要注重環境的營造,讓幼兒在環境的浸潤下加深對“二十四節氣”的理解,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比如,圍繞春分節氣這一主題,教師要與幼兒、家長共同組織和參與活動。教師可以將幼兒制作的風箏等工藝品布置在教室中,或者在教室、走廊中張貼有關春分的畫報等,營造出春天的美好環境,讓幼兒欣賞、吟誦、嬉鬧,從而在充滿節氣文化的氛圍中學習知識、感受文化。而在節氣墻上,教師就可以將幼兒參與活動時的一些照片張貼上去。
另外,在一日生活中,教師要將“二十四節氣”融入進去,在潛移默化中將“二十四節氣”滲透到幼兒的心靈與生活中。比如,在早上入園時,教師可以播放“二十四節氣”歌;大課間時,教師可以繪聲繪色地講述一些關于“二十四節氣”的小故事;午睡后,教師可以介紹一個有關的諺語,并講述其由來及蘊含的道理,讓幼兒從昏昏欲睡的狀態中清醒過來;利用區域活動或文化節,教師要鼓勵幼兒制作“二十四節氣”圖、關于“二十四節氣”的手工藝品等,每個參加的小朋友都會得到教師獎勵的一朵小紅花或者其他的小禮物。多元的文化活動能激發幼兒的興趣,也能讓幼兒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并從深層次上去認識和理解節氣文化。
3.從課外實踐入手,拓展知識范圍
課外實踐教學的開展是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的重要手段,也是構建系統性、全面性知識體系框架的重要途徑。在“二十四節氣”與幼兒課程教育融合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課外實踐活動的組織與開展,讓幼兒在親身實踐中體驗勞動、感悟不同節氣的內涵。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應時體驗與節氣對應的農耕活動,包括農作物種植、管理、收獲等。比如,在立春這一節氣中,部分地區的人們還保留著打春牛、送春牛、貼春牛圖的傳統習俗,那么教師就可以圍繞這一習俗組織“立春來了”的主題活動,教師要通過區角美術活動,讓幼兒自由發揮,利用現有的美術材料畫一幅立春圖、剪一頭春牛、扎一紙風箏或者在小小廚房區做一盤春卷等。而在秋分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參觀果園,并幫助果農摘果子,體驗豐收的喜悅。冬至時節,教師可以與幼兒圍坐在教室,一同包水餃。這一系列活動可以讓幼兒對每一個節氣都充滿期盼,并在真實的活動中提升勞動體驗,讓“二十四節氣”知識入心入腦。
4.從文學作品入手,滲透“二十四節氣”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通常會借助繪本來開展教學活動,繪本中的故事對幼兒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因此教師可以借助故事來宣揚“二十四節氣”。比如,在故事課中,教師可以選擇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民間故事作為載體,像《立夏之傳說》《大寒的來歷》等,這些故事情節非常有趣,通俗易懂的話語能提升幼兒的理解能力,由此幫助幼兒加深對“二十四節氣”的理解。同樣,詩詞歌賦也是幼兒教育內容中最常見的一部分,其中很多詩詞都與“二十四節氣”有關,像《詩經·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白居易《觀刈麥》“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壟黃”。教師不僅要對其進行細致講解,也要引導幼兒進行傳唱,在傳唱中不斷領會其中的意蘊。
綜上所述,在幼兒課程教育中融入“二十四節氣”是幼兒教育改革中的一大亮點,也是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因此,教師要基于自身的專業性,通過不斷學習來了解“二十四節氣”的內涵,通過不斷分析幼兒教育內容找出融合點。通過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讓幼兒在參與教學中能夠深刻體驗到“二十四節氣”,并在教師的引導下加深理解,在各種教學活動中強化認知,進而去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
參考文獻:
[1] 洪認市《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融入幼兒園課程的思考與實踐》,《讀寫算》2022年第20期。
[2] 連曉環《“中華二十四節氣”傳統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滲透》,《教育教學論壇》2020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