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聰
(交通運輸部辦公廳,北京 100736)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堅決反對講排場比闊氣,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黨中央、國務院明確要求黨政機關要帶頭過緊日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在全社會弘揚勤儉節約精神,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中央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是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物質基礎和重要保障,服務于黨和國家各項大政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因此,積極盤活存量國有資產,切實提高資產使用效益,既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勤儉節約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財政改革和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要舉措,更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
近年來,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的重要指示精神及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過緊日子”要求,中央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盤活國有資產的制度規定。2021 年,國務院頒布了《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 738 號),明確提出優先通過調劑方式配置資產,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國有資產共享共用機制。2022 年,國辦印發《關于進一步盤活存量資產擴大有效投資的意見》,明確要求將盤活存量資產重大情況納入各級政府國有資產報告,加強人大和社會對盤活存量資產情況的監督。2022年,財政部、國管局也分別印發了《關于盤活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的指導意見》(財資〔2022〕124 號)、《關于提高中央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效能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的實施意見》(國管資〔2022〕438 號),要求加快推進行政事業單位各類國有資產盤活利用,提升資產使用效益。
目前財政部、國管局已基本建立了中央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盤活機制。一是存量資產與新增資產配置預算掛鉤機制及通用資產配置計劃管理機制,即充分結合存量資產使用狀況審核新增資產預算,并嚴格按照資產配置標準等規定向主管部門報送資產配置計劃,配置資產優先通過調劑方式解決。二是資產共享共用、調劑管理機制,主要包括:按照規定的權限審批后,通過公物倉調劑利用各單位(部門)閑置的辦公設備或家具等資產、通過科研設施與儀器國家網絡管理平臺向社會開放共享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通過相應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等市場化方式對外出租辦公用房或大型設備等。三是中央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進場交易或環保回收處置及處置事項公開機制,即通過中央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平臺處置資產并及時將處置事項向社會公開,增加處置事項競爭性和透明度,并明確要求對未達報廢期限的資產原則上不得處置,已達報廢期限但尚能使用的資產要繼續使用或者通過捐贈、調劑等方式再利用,切實做到物盡其用,避免形成浪費。
2020 年,國管局印發了《關于開展中央行政事業單位公物倉試點工作的通知》,初步建立了中央行政事業單位公物倉(以下簡稱“公物倉”),啟用公物倉信息平臺,并搭建實體倉庫,實現資產信息發布、資產詳情展示、申請調劑、確定調劑意向、生成資產交接憑證等事項線上辦理和實物資產線下調劑。對各部門、各單位閑置、超標準、低效運轉資產集中統一調劑使用,對部分經簡單維修可繼續使用的資產進行修復再利用,推進資產共享共用,實現資源的經濟節約、充分利用和集中共享。據公開發布的數據,公物倉試點兩年多來,將73 個部門的7200多家單位納入信息平臺統一管理,入倉資產4.21 萬余件,原值2.82 億元,為各部門、各單位以調劑或借用方式配置資產1.53 萬余件,節約購置資金1.06 億元。
2021 年,國務院頒布了《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條例》,對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2023 年,中辦、國辦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健全財會監督法律法規制度,及時推動修訂預算法、會計法等法律法規,加強健全財政財務管理、資產管理等制度,完善內部控制制度體系。但截至目前,資產管理部門規章等制度尚未修訂,車輛、土地、房屋、大型儀器設備、無形資產等重點資產管理制度也有待完善,資產出租、處置鑒定評估制度不夠明確,資產管理特別是資產盤活工作缺乏更細化和可操作性的具體規定。
一是資產調劑管理方面。按照國管局公物倉管理有關規定,調劑的資產范圍是各單位(部門)閑置、超標準、低效運轉資產,各單位(部門)可將納入公物倉管理的資產自行保管,或者申請調入國管局公物倉。對通用資產如臺式機、辦公桌椅等,在調入公物倉后,資產調出單位即可與國管局辦理相關資產產權轉移手續;而對非通用資產,申請調入公物倉后產權仍保留在調出單位,直至該資產被其他單位調劑后,調出單位方可辦理產權核銷手續。容易造成資產賬實不符,也影響調出單位資產正常更新工作。二是資產出租、處置方面。按照《中央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管理辦法》(國管資〔2009〕168 號)等有關規定,中央行政事業單位房屋、車輛由國管局統一調配,資產出租以及單價或批量價值200 萬元(含)以上的資產(不含房屋、車輛)處置均需報國管局審批。各單位(部門)資產出租、處置審批權限較小、審批周期長,影響工作效率。資產出租、處置收入使用管理有關規定也不利于提高相關單位辦理資產出租、處置事項的積極性。
一是資產盤活考核方面。目前對資產盤活考核主要依靠資產管理績效評價中辦公家具、設備(價值)增長率等指標,目的是鼓勵對現有資產進行功能挖潛和修舊利廢,減少新購資產。但存在的問題是,通過將新購資產價值與當年處置資產價值保持大體相當,就可控制資產增長率,無法起到減少新購資產,鼓勵修舊利舊的作用。二是資產盤活工作獎懲和監督檢查方面。資產盤活既涉及資產管理配置、使用、處置等各環節全流程,又與預算管理、政府采購、資金使用、處置收入管理等活動密切相關,是一項業務性、政策性、程序性很強的工作,但是目前資產盤活工作獎懲和監督檢查機制還有待完善。
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要求,2019 年起,財政部大力推進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建設,截至目前,中央及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建設應用財政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 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已實現預算管理、政府采購、資產管理等各模塊數據橫向關聯。2020 年,國管局建立了中央層面的公物倉,但中央與地方及地方之間跨層級、跨區域的資產調劑平臺尚未建立,資產調劑共享范圍較小、輻射面有限、信息化程度不高,影響資產盤活效率和效益。
一是及時修訂完善《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財政部令第35 號)、《中央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國管資〔2009〕167 號)、《中央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處置管理辦法》(國管資〔2009〕168 號)等配套制度,做好各項辦法橫向縱向協調銜接,打通法規制度落實“最后一公里”,切實推動《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管理條例》落地見效。二是不斷完善車輛、土地、房屋、大型儀器設備、無形資產等重點資產管理制度,特別是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近年來科技、交通、醫療等行業形成了龐大的數據、系統等無形資產,需進一步規范這些高價值資產的使用、處置等管理,切實盤活存量,提高資產使用效益。三是完善資產出租、處置鑒定評估制度,明確“低效閑置”資產標準,進一步規范資產鑒定評估工作,提升資產出租、處置工作規范化科學化水平,切實將鑒定評估要求落到實處,把好資產盤活“出口關”。
一是及時辦理調入公物倉的非通用資產產權轉移手續,比照通用資產產權轉移辦理規定,對申請調劑到公物倉的非通用資產,由資產調出單位及時與國管局辦理相關資產產權轉移手續,既可確保資產賬實相符,也能提高資產調出單位積極性,進一步推動資產盤活工作。二是進一步提高中央行政事業單位資產出租、處置審批權限,增強資產出租、處置審核工作時效性。探索建立資產出租、處置收入留用機制,進一步提高各單位(部門)資產出租、處置意愿,更好推動資產盤活工作。
一是以資產管理績效評價為抓手,充分發揮績效評價“指揮棒”作用,優化資產管理績效評價指標,使用資產數量和價值雙因素綜合評價新增資產情況,新增“超最低使用年限資產利用率”指標,即超最低使用年限的資產數量占當年單位資產總數量的比率,進一步鼓勵資產使用單位通過存量資產功能挖潛、修舊利廢,延長資產使用年限,從而提高資產使用效益。二是建立健全資產盤活獎懲機制和監督檢查機制,對盤活資產成效顯著的,要明確獎勵條件和標準;對盤活工作推進不力,閑置浪費嚴重的部門、單位,要明確懲罰措施;切實落實《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有關要求,加強單位內部控制,規范資產盤活行為,防止借盤活資產之名,對無需處置的國有資產進行處置或者虛假交易,造成國有資產浪費甚至流失。
一是加強頂層設計,推動公物倉與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對接,構建全國統一的資產調劑信息平臺,加強中央各部門、單位之間、中央與地方以及地方之間的上下、左右協調聯動,確保資產盤活信息可在各層級各單位之間共享。二是堅持數據賦能,推動資產盤活數字化轉型,充分利用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摸清各單位低效閑置資產底數,準確核算并動態反映資產存量、調劑、處置等數據,加強資產管理數據匯聚融合和分析應用,打通各單位之間資產調劑共享信息“堵點”,切實提高資產盤活效率。三是探索將機關運行成本統計調查系統與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對接,全面反映機關運行成本整體狀況,合理反映資產折舊、費用攤銷等成本耗費,深入分析數據背后的資產管理和各項業務開展情況,加強機關運行成本統計調查分析結果應用,形成倒逼效應,切實將“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和“過緊日子”要求落細落實落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