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如今,信息技術對我國各行業的影響越發深入,改變了以往相對粗放、過度依賴人員開展管理的模式與體系。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同樣可以積極應用信息化技術手段,對以往學生教育管理模式進行改變。基于此,本文針對信息化環境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轉變與對策進行專題分析與研究,希望能夠更好推進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優化發展,提升高校綜合管理水平。
[關鍵詞]信息化;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轉變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23.19.05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23)19-0182-04
0? ? ?引 言
當前信息化發展環境下,人們的日常溝通與交流、信息獲取與傳播都直接可以通過信息數據手段進行實現,信息發展環境之下,高校如果始終應用傳統學生教育管理方法,則無法充分適應新時代和信息化環境對高校學生管理提出的要求,因此需要將創新化元素全方位融入學生教育管理之中,推進管理模式的轉變與優化升級。據此,本文結合信息化環境對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轉變與對策進行專題研究與分析,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1? ?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內涵及主要類型
1.1?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內涵
在新時代發展進程中,我國高校開展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指的是結合高校教育目標和組織目標,綜合采取多種類型管理手段與方法,實現對高校現有教育資源進行優化配置。例如對高校當前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進行統籌規劃,也可以對高校教育資源、信息資源和時空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由此可見,高校開展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是對學校內外資源進行充分整合與合理配置的復雜過程。在以往很多高校所開展的管理模式中,大多更加強調管理性,進一步明確管理目標和管理效果,對于具體管理過程和管理手段的可應用性、合理性等卻著墨不多,導致很多高校始終存在以分數為核心,以績點為目標的學習理念[1]。另外,從高校管理的角度來看,現有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一方面體現于學生日常管理,而另一方面側重于對高校教學水平開展管理,可以分別設置硬性和軟性目標,例如針對當前教學現狀評估、學生就業率、績點和科研成果,通過此類能夠直接體現的硬性指標,再結合教育價值學生的學習氛圍、教師學術氛圍等進行進一步體現。
1.2?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大多應用班級制管理模式和書院制管理模式。其中,班級制管理模式將不同班級作為管理手段的最基層要素,以班級或宿舍為單位進行精細化分解,由輔導員、班主任等與學生進行基礎管理,由宿舍長等開展學生之間的日常聯系。從具體落實角度來看,此種班級制管理模式角色簡單,但是行政屬性更強,學生主體性不高,缺少教育引導性。另外,很多高校應用了書院制管理模式,參考和借鑒了西方住宿類管理方法,但是我國所應用的書院制管理模式更加強調導師制,鼓勵不同專業、個性的學生開展充分溝通與交流,讓學生公寓成為學生日常學習、娛樂、互動溝通交流的多功能場地,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校園活動主動性和參與度[2]。
2? ? ?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面臨的主要問題
2.1? ?綜合認知水平不高
在當前信息化飛速發展的前提和背景之下,很多高校所開展的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大多仍舊體現為傳統類型的班級機制管理模式,并沒有應用信息技術手段或大數據技術等對現有管理模式進行優化發展和充分提升,管理效率仍舊較低。例如很多高校在學生教育管理模式方面并沒有充分明確信息化技術手段和大數據技術的重要推動作用,始終存在認知不足的問題,雖然個別高校進一步迎合時代發展需求,引入了相對較新的管理模式與方法,但是對信息技術的應用仍舊停留于表面,例如提升了信息溝通之間的暢通性等等,并沒有實現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根源化轉變。另外,很多高校只是引進的信息管理設備和教學先進設備,但是在軟件等方面仍舊出現資金配置不充足、投入過少的情況,導致高校教學活動仍舊落后于信息化時代發展趨勢。
2.2? ?各類信息的共享程度相對較低
現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優化與革新,各類信息的共享效率大幅度增長,但也給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帶來了新的發展問題和優化難點。在學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很多專業管理人員并沒有提升信息的共享效率,甚至對于相關信息的利用與開發仍舊采取傳統管理模式,難以實現統一規劃與優化調整,甚至學校內部不同部門出現了信息溝通不暢、信息流動不均衡的情況。另外,很多高校積極構建不同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模式,但是在具體落實過程中仍舊出現了共享重復性,一味注重信息傳播速率的提升而忽視了信息的匹配度,導致高校學生教育管理信息內容過于分散,無法充分體現其應有的價值,甚至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存在丟失、泄漏等安全問題,一旦出現網絡故障情況,極有可能引發“信息孤島”問題[3]。
2.3? ?高校人才培養方向仍顯滯后
當前社會的飛速發展給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帶來了改革與發展的充足動力,越來越多的高校已經逐漸認識到信息化發展環境對原有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轉變意義,但是在具體落實中仍舊出現了高校人才培養方向滯后的情況。例如,在信息化時代下,可以積極應用大數據手段進行數據挖掘和資源分析與整理,確保高校教師和學生及時獲取所需數據資料,既保障了科研工作順利開展,也能夠推動學生綜合能力水平的提高。但是很多學校并沒有充分重視信息化環境的發展重點,并沒有將其納入人才培養方案之中,在課程優化、教學模式調整等方面仍存在盲目性色彩,導致學校具體管理措施與時代和社會發展相脫節。
3? ? ?信息化環境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轉變對策
3.1? ?明確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轉變方向
在信息化發展背景下,如果一味應用傳統類型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則無法充分適應時代發展重要趨勢,甚至會導致高校教育水平下降、學生管理水平不佳等多種問題。針對于此,需要明確管理模式的具體轉變方向,主要體現為前瞻性、系統化、動態化三個方面。
首先在前瞻性轉變方向中,將原有的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轉化為應急處置和機動化管理辦法。以往發生問題時往往需要學生報告給輔導員或老師,再經由其調查,最終由學校開展處理,雖然此類流程沿用多年且發展完善,但是在實際落實過程中,此類管理模式和應急機制無法更快實現危機處理與應對,甚至可能造成事件影響的擴大化。例如當前信息網絡時代,各類信息要素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迅速傳播,學校在網絡輿情方面需要投入更大的資源和精力,如果發生與高校或學生有關的負面網絡輿情信息在網絡中迅速傳播,不僅會給高校帶來極大負面影響,也更容易導致事態擴大化并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失真,因此需要將原有的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進行前瞻化轉變,針對不同類型問題開展專項預估與分析[4]。
其次在系統化轉變方向中,以往很多高校開展的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大多相對分散,學校管理層下達相關任務、教學目標之后,再由不同班級進行分頭落實,但是在信息化發展環境之下,每一個學生主體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核心之一,因此開展學生教育管理時,同樣需要發揮信息化媒介的作用。高校方面可以進一步搭建教育管理平臺,統籌校內圖書館、自習室等多元化信息資源,確保每一名學生和教職工都可以在現有教育管理平臺中進行信息資源的獲取與分享,加強高校內不同個體之間的聯系,強化高校管理模式的系統化變革。
最后是動態化轉變。高校開展的學生教育管理其靜態化特點更為明顯,需要各項管理工作都按照既定標準和流程開展,雖然可以根據實際狀況進行適當調整,但是整體管理模式靈活性相對較差。因此為適應信息化發展環境,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需要實現動態化轉變,進一步構建動態化特點更為明顯的管理辦法和管理流程,對不同管理要素進行動態化分解和可視化分析,提升動態化管理落實效果。
3.2? ?健全完善高校學生教育信息化管理機制
當前我國很多高校開展學生教育管理時已經逐漸暴露出管理效果不強、管理水平落后等多方面問題,對此為了進一步提升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綜合質量,需全面健全完善高校學生教育信息化管理機制辦法,不斷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內生動力。對于學校管理工作而言,其最主要目的在于規范學生日常學習行為,確保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開展學生教育管理時,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不斷凸顯學生這一管理主體的作用和價值,如果學生在學校學習和生活期間出現了違反學校規章管理制度和不合理行為舉止問題,要盡量避免直接對其進行批評教育,避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可以由輔導員老師為學生進行細心和耐心指導,讓其明確自身的不合理行為和所違反的管理制度內容,讓學生切實轉變以往觀念,進一步凸顯人性化教育理念價值。
另外,需要始終堅持公平公正原則,不論哪一類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出現違規操作或違反制度的情況都需要對其進行處理。很多學生與輔導員關系密切,甚至希望通過良好師生關系減輕自身處罰,但是此種舉措也往往會讓其他同學對學校心生不滿,受不公平待遇影響而產生意見,因此學校在對學生不合理行為進行規勸和處理之外,也可以建立專項監督機制,在校內公眾號等平臺發布公告。除此之外,高校管理活動中往往會出現責任重疊問題,這主要是由于不同層次管理人員,其內部職責分工管理范圍尚不明確,任務分配不合理,造成學生教育管理水平不佳的問題。針對于此,學校需要應用信息化手段,進一步搭建立體化管理結構,最大限度避免責任重疊問題的負面影響,同時也可以積極引用新興信息技術,搭建多元化信息溝通與交流平臺,提升管理工作綜合效率水平[5]。
3.3? ?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
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師生之間的暢通交流與良好互動是保障管理工作有效開展的重要基礎,因此在信息化環境之下實現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轉變,同樣需要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始終保持更為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教師方面需要積極主動與學生搭建溝通鏈接,確保能夠給學生更多的關注與關愛,及時了解與掌握學生生活需求學習需求,并針對當前學生發展狀態、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中遇見的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協調解決,保障管理效率水平。例如教師可以應用QQ群、微信群等多個信息平臺與學生搭建溝通渠道,切實突破以往二者溝通與交流過程中的時間與空間限制。通過實際操作可以得知,很多學生更加傾向于在網絡平臺之中與教師進行交流,主動打開心扉,與教師分享自己的看法與觀念,其間,教師需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實現二者之間平等交流,而學生也可以通過此的良好互動與溝通形式,進一步減少對教師的敬畏感和距離感。針對于此,教師可以著重發揮信息化渠道的作用,以各類新媒體手段提高學生參與教育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面落實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
3.4? ?積極引入信息化技術手段
當前,各類新型現代化技術在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等領域中進行全面應用,這也意味著互聯網時代中,教師高校與學生之間可以實現共同發展,高校學生對于各類新興事物有極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始終走在社會發展和信息獲取前列,因此高校為了實現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轉變,同樣需要積極引入信息化手段,通過各類現代化技術明確管理任務,提高管理效率。例如搭建更多元化的信息溝通平臺,并發揮智能網絡作用,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平等互動與交流,確保能夠及時掌握學生的發展狀況和行為動態,例如在校園網、校內公眾號、微博平臺等都可以將其作為學生教育管理的重要渠道和主要手段之一。除此之外,高校可以發揮校園文化的作用和意義,強化校園文化建設,始終明確以學生為核心、服務學生的教育目標和教育觀念要求,堅定理想信念,始終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其解決實際問題,既推進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優化,也能實現高校自身可持續發展。
4? ?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代和信息化發展背景下,開展高校管理的難度更大,大學生群體思維越發成熟,可以開展獨立判斷和思考,針對當前高校學生教育管理的實際問題需要切實轉化以往傳統陳舊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積極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轉變。對此,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需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目標,不斷優化管理效果,提升高校管理專業水平。
主要參考文獻
[1]姜璐.關于大數據時代的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轉變分析與應對策略探討[J].產業科技創新,2020(3):95-96.
[2]吳明生.信息化環境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轉變與應對策略[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22,44(增刊1):118-120.
[3]余京津.信息化時代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的實踐探析:評
《信息時代高校學生管理模式的轉變及創新》[J].中國科技論文,2022,17(3):367.
[4]莫尼拉·木薩,米海爾班古麗·麥麥提吐爾孫.“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創新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2,35(6):118-120.
[5]范芹.大數據時代的高校學生教育管理模式轉變與應對策略[J].大學,2022(31):60-63.
[收稿日期]2023-03-20
[作者簡介]李恩華(1985— ),云南昭通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